laitimes

Don't expect your parents to apologize to you

文|单翼(富书作者)

2021年底,家庭伦理剧《小敏家》爆火。

剧里有一个场景,令人印象很深。

小敏妈妈提及小敏酗酒的前夫金波时,感慨地说了一句:“真可怜。”

深受金波伤害的小敏听到这话,积压多年的情绪一下子爆发:

“妈,你能不能再提他了?要不是你当初使劲撮合我们,他就不是我的前夫。”

“就算他酗酒,他当初可是条件最好的啊。"

听到母亲的话,小敏情绪更加激动:“他当年一喝醉酒就撒酒疯。”

“我当初和你说了多少次,我要离婚,是你一直不同意。”

Don't expect your parents to apologize to you

小敏妈妈态度依旧强硬:“你的意思,都是我的错,都是我造的孽?”

Don't expect your parents to apologize to you

母女两人闹得不欢而散。

这一幕,是不是像极了和父母吵架的我们?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如小敏般与父母据理力争,不是非要与父母一较高下。

正如小敏,她只是想要妈妈为当年的阻扰说一句“对不起”,可是往往要等来父母的一句对不起,却是比登天还难。

Don't expect your parents to apologize to you

要让父母好好道歉,甚至只是说一句对不起,为什么会那么难?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大致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很多父母不愿低头,是为了维持“好父母”的形象。

他们潜意识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就像上面的小敏妈妈一样。

她自认为女儿挑选一个家境优越的丈夫就是好的。

她自认劝女儿忍一忍,维持婚姻完整就是好的。

殊不知,这只是她认为的好。

很多父母很容易陷入“为你好”的自我感动逻辑,以此给自己建立一个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

完美的好父母,又怎么会犯错呢?

在如此的思维下,父母其实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第二点,很多父母不愿低头,是为了要维护自己的权威。

中国式教育下,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地位很不对等。

对于习惯占据主导地位的父母,道歉于他们而言就是向孩子低头。

这对于一贯高姿态的他们来说,这不仅会丧失自己的威严,而且孩子还会因此不服从自己的管教。

所以,就算有些家长认识到错误,他们也是打死都不会承认的。

第三点,很多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同理心。

前面说了,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面前习惯了“高姿态”,因此他们在思考问题上,很多时候都不曾代入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

孩子会不会因此委屈,甚至是受到伤害,这些问题大概率不会被父母重视,他们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也不曾去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

就算他们道歉,往往也都是敷衍了事,并不是真心道歉,孩子并没有感受到被尊重。

他们要么推卸责任,想把问题都归咎在孩子的身上。

要么姿态高傲,保持着家长式高高在上的态度。

要么转移话题,从不会正面道歉。

就像《小欢喜》里,董文洁在丈夫的建议下,给儿子方一凡道歉。

结果一开口,又是习惯性先让孩子检讨:

“知道自己错了吗?”

“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Don't expect your parents to apologize to you

在孩子认错之后,她才又开始检讨自身的错误。

愿意真心检讨自己错误、给孩子好好道歉的家长,真的很少。

更糟糕的是,很多父母还会拒绝道歉,甚至拒绝承认事实。

一被问到,他们就会说:

"有这样的事情么,我已经忘记了。"

"我那么辛苦把你养大,你就揪着那一点点错误?"

正如奇葩说辩手黄执中所说的那样:“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父母一辈子都在等着子女感激,而子女一辈子都在等着父母道歉。”

在这样的沟通闭环下,受伤害最深的永远只有孩子。

Don't expect your parents to apologize to you
Don't expect your parents to apologize to you

在始终等不到父母的一句对不起后,很多子女的第一情绪就是愤怒、失望、悲伤,有些还会开始心存怨怼。

他们很多都是做了很久的心理准备,才积攒起勇气与父母探讨这个问题。

可是,大概率他们希望得到的道歉,很可能永远都等不到。

因为我们越愤怒、激动,父母就更容易逃避、开启自我保护机制。

而且在这样的沟通模式下,我们大概率只会再重复童年时的经历。

所以,与其从父母的身上苦寻一个道歉,我们更建议的,是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1、我们可以试着放弃期待。

很多的成年子女,之所以会如此难以释怀,是因为他们始终不能忘记心底那个被父母伤害过的自己。

在等不到来自于父母的心理疗愈时,他们很多人也很容易陷入死循环。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正视这个问题。

这份童年的伤痛,需要对此承担责任的是我们的父母。

如果可以等到父母认错,自然是好。

如果等不到,我们也得试着放弃期待,无需拿父母的过错来折磨自身。

2、试着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果说,幼年时期的我们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正面表达自身的意见。

那么成年后的我们,可以试着寻求自己的话语权,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看法。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出去住;

在与父母沟通产生分歧时,可以大胆坚定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被轻易动摇。

感到被冒犯时,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些情绪的释放,不仅会有助于我们卸下心底的重担。

3、结束遗憾,完成自我和解。

在我们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我们很大程度上渐渐会产生这个想法:

我们的父母其实是有失职的部分。

想要彻底结束这份遗憾,我们就要完成和原生家庭的和解。

所谓的和解,并不是指一定要与父母的关系亲密。

这里更强调的,是与自我的和解。

接受原生家庭造成的这份遗憾,并从这份遗憾中思考这背后的意义。

就像由于对儿子采取“军训式”教育被骂惨的杨烁。

在节目里,儿子没有和他同一个方向走路,他就强迫儿子从相反的方向,再走一遍。

儿子选择了喜欢的五号房子,他却冷言冷语。

儿子不会叠衣服,他就对孩子大吼大叫。

Don't expect your parents to apologize to you

在父亲高压的教育下,他儿子时刻神经紧张,害怕父亲突然发火。

而杨烁的这套教育方式,正是完美复刻他父亲的。

杨烁父亲对杨烁的打骂、冤枉,深深刻在了他的心底。

Don't expect your parents to apologize to you

在当时,杨烁可能也只想换得父亲的一句道歉。

可是他迟迟没有等来,因此成年后依旧耿耿于怀。

由于没有得到正面的引导,也使得他在对待自己子女的教育上,不自觉模仿了父亲,将这份伤痛带给了自己的儿子。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彻底结束这份遗憾,学会尊重我们的子女,多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平等对待他们,而不是让原生家庭的伤痛,再次演变到我们自己的再生家庭上。

Don't expect your parents to apologize to you

当我们试着从成人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就会意识到:

生活,不可能总如电视剧上演合家欢的结局。

成长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教会我们学会自我疗愈。

这里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话:

如果命运发给你一手烂牌,没办法,只有想法把它打到最好。而努力,是我们手里最后的底牌,只有它,才可以让原生态家庭给你的痛只是一阵子,而不是一辈子。

当我们无法向内探求时,与其苦苦沉溺于原生家庭的伤痛之中,我们不妨向外汲取养分,变得更加独立坚强,靠自己的力量过好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单翼,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a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