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
其实,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
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孩子的每一个习惯背后都代表了一种需求。

01
孩子需要被看见
我们先说说孩子的“存在感”。
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
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
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
图源:网络
那么,通常的回应有哪几种,并分别有哪些后果呢?
1
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感情有关的词
比如说宝宝跟你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
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真可爱”,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
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
2
无关反应
比如一个小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一只狗,好可爱的!”
有的妈妈会说:“你作业写了没?”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那么,长大后,他就会感觉到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冷漠。
当然,他也可能会非常聪明,在自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时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觉得跟别人聊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3
情感逆袭
“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
“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
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孩子会感觉到你的能量出去了,但又被活生生地拧回去,需要忽视掉自己的感受,反过来去感受别人,这会令孩子愤怒。
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不会记得这个愤怒,但这个愤怒一直藏在心里,后来就会通过情感逆转表达出来。
4
就是不想回应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些恶梦,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就会呼喊“妈妈”,但是妈妈没有回应。
这让孩子会感觉:“要死了,妈妈都不会来救我”。
如果你想暂时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应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
02
从心理学分析孩子行为
1
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为什么吃手指?
有人研究发现胎儿在肚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手指了。
婴儿觉得把手举起来,然后还可以放进嘴里,他会非常喜悦,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是一项壮举。
孩子在1岁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嘴里去试探。
图源:网络
有的家长很紧张,但其实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处在全然的觉知当中的,只要他们不被打扰,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我们只要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卫生,就尽量让孩子们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岁之后,ta还要吃手指,那怎么办?
答案还是:不作为,就让他吃。
有可能是因为口欲期尚未探索够,有可能是通过吃手指弥补对母乳不够的缺憾。
有的孩子就是比别的孩子行动得晚,那是因为你的孩子有独特的特点,不要把他纠正成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
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呵护的,而不是去改变。
2
怎样让孩子避免危险?
只有我们体验过了,我们的智力才会发展。
爸爸很少用结论吓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时候跟他一起钉钉子,刨木头,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忆。
孩子天然地处在觉知当中,他不会有事没事把自己弄伤了。
很多妈妈时刻处在焦虑当中,孩子觉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觉得危险,孩子从小学会了恐惧和制约。
图源:网络
但控制欲过度了,就会变成: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
你如果管他吃饭,他觉得吃饭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就是痛苦。
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3
孩子有了坏习惯怎么办?
每一个乖孩子都是非常缺乏安全感和爱的,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是乖孩子,别人才会爱他。
但当孩子迈入社会,乖巧不是被人爱护和呵护的理由,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这个逻辑被冲击到崩塌,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坏习惯,你可以告诉他:“宝贝,你不管怎么样,乖不乖,你都是我的孩子,我会陪伴你一起成长。”
03
家长该给孩子怎样的爱?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和控制,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
家长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我们要足够地信任孩子。
我们有多少人是活在焦虑中,就是因为现实跟我们想象得不一样,孩子所要面对的,也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图源:网络
为什么说要信任,因为大家看一下这个寓言:
干旱时节,小树为自保把叶子蜷缩起来。
园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质,及时补水;
园丁B什么也不管,小树熬到雨季也活下来了;
园丁C学了很多知识,认为树叶伸展是健康的、正确的,所以不辞辛劳把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如果你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足够地信任孩子,让孩子更自由地成长。
*声明:本文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和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