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管和不管都是錯”:面對青春期孩子,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青春期”對于青少年和家長們都會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詞彙。

一提到“青春期”,絕大部分家長腦海裡可能都會不由自主地出現:叛逆、早戀、脾氣大、不聽話、抽煙、打架、不愛學習、頂撞大人、愛打扮、結交不良朋友等詞彙。

然而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他們眼中的“青春期”又是什麼樣呢?

“管和不管都是錯”:面對青春期孩子,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小編對大量的青春期孩子進行跟蹤,得到他們很多面對“青春期”會說:

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知道很多東西失去了永遠回不來了、

有學習壓力了、心裡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了、特别想幫助家裡減輕負擔但又無能、感覺生活好難、想快點長大、做事容易情緒化、内心善良表面冷漠、煩大人唠叨、交自己喜歡的朋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違法亂紀就行等。

乍一對比,家長們和孩子們對 “青春期”的認識差異還是挺大的。

随着孩子漸漸長大,很多家長發現他們越來越難管,越來越不聽話,跟家長頂嘴吵架,甚至故意跟家長對着幹。

其實,孩子在小時候可能會因說不過或畏懼父母而對父母言聽計從,漸漸進入了青春期後,他們會有強烈的表達訴求和自主欲望,他們會非常抗拒父母再繼續控制他的一切。

哪怕是最正确的“宇宙真理”,如果父母說得太多了,于他而言也變成了令人頭痛欲裂的“緊箍咒”。

“管和不管都是錯”:面對青春期孩子,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而父母

如果在内心不滿或情緒化的時候與孩子面對面交流也很難做到完全理性,這時父母的說教如果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父母再情緒失控,結果隻會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戰争。

于是就有了我們父母口中的“青春期叛逆”,甚至有很多孩子也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到了“叛逆期”,好像不叛逆一把,就顯得自己不青春,沒長大。

其實青春期的叛逆是可以避免的,家長應該冷靜下來,主動思考出現的問題,并嘗試用有效的方法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對他們進行積極有效的疏導。

在父母心裡,自己的孩子永遠都是“孩子”!

但是在這個孩子極度渴望“長大”的特殊時期,

父母特别需要注意下面兩方面

給青春期的孩子們在“長大”的路上帶來更多的正向助力,同時也能給父母自己帶來更多的美好親子互動體驗。

第一方面,父母需要更合理地認識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原因,為處理親子沖突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情緒基礎。

現實中很多父母

一看到“青春期”孩子有與以前不一樣的行為操作或是自己看不順眼的行為,頭腦立馬就會呈現“叛逆”的定論,心裡就會有“我的家長權威受到挑戰”的不愉快感受

而後随之而來的就是刹不住車的且帶有不愉悅情緒的批評與說教

帶有不合理定論和不良情緒,即使忍耐性較好,能比較好掌控自我情緒的父母,即便是循循善誘的教導,也發現還是免不了受到孩子的不耐煩和嫌棄!

“管和不管都是錯”:面對青春期孩子,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但是如果父母在看到孩子的各種“神仙”操作和表現時,自己頭腦中的定論是:

“他長大了,表現不一樣了!”随之而來的好奇和疑惑,就給親子溝通帶來了好的心理、情緒基礎和好的開端。

有經驗的父母回報

這時如果對孩子說:“長大了,就是不一樣了。跟我聊一聊,也讓我懂點你們的新常識。

”這樣不僅能使孩子體會到父母對他們長大的認同和尊重,也能讓他們尋求不一樣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

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們也會更願意與父母交流和溝通,同時又滿足了他們傾述和被傾聽的欲望。

因為青春期孩子們的各種“叛逆”行為背後,往往是他們為了表現自我長大争取獨立、争取認同的表現,更是他們渴望了解、渴望尊重和表達自我的欲望表現,這些都是他們證明自我“長大”的需要,并非是以挑戰父母角色權威和傷害父母為目的。

第二方面,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交往方式要注意随着孩子的年齡增長而及時變化,行為方式要接近或逐漸成人化,以增進親子關系的和諧度。

從搖籃、幼稚園到國小的運動場,父母不斷矯正孩子與環境之間的挑戰與技巧的平衡,讓他們得以成長。

到青春期之後,孩子變得不那麼好控制,因為他們需要更多的可以表現技巧、創意的機會,如果家長還隻是耳提面命,灌輸他們該做什麼,沖突必定會增加。

經常會看到,12歲的男孩特别嫌棄父母像對待小屁孩一樣誇贊自己時還捏自己的臉

國中生陪着父母在外面玩被各種提醒和限制會惱羞成怒

中學生參與家庭計劃談話會被“你還未成年,你懂什麼!

這樣的話而深深受傷等。

其實父母隻要保證在安全的原則下,需要給予孩子們更多的表達和實踐的機會,這樣他們才能在自我體驗中有收獲,才能“長大”!

“管和不管都是錯”:面對青春期孩子,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以及他的夫人培養出兩個優秀的孩子,傅雷夫婦在孩子最重要的關口常常用書信給兩個孩子提供幫助,閱讀《傅雷家書》,我感受到傅雷夫婦在孩子面前是親密的朋友、是孩子最忠實的粉絲、是求學道路上的嚴師、是人生理想的導師。

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今天,書信作為一種緩慢而美好的溝通方式仍然有它獨特的魅力。

進入高年級後,老師可以要求班裡的孩子和家長每月進行一次書信交流。

給學生發信紙,叫他們寫信,帶領他們一起去郵局郵寄。

這樣一種隆重的形式,讓孩子們不覺得是在寫文章,而是在打開心扉,真誠地和父母交流。

父母收到信後,也要給孩子回信,幾天後,孩子們陸陸續續從郵差叔叔手中接到回信。

每次收回信,就成了孩子最期待的事情。用一個靜谧的午後,讓孩子們靜靜地讀父母的信,誰也不說話,誰也不擡頭,沉浸在父母的文字中,很多孩子常常會熱淚盈眶。

“管和不管都是錯”:面對青春期孩子,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寫信有充分的思考時間,可以平心靜氣、思路清晰、條理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不像談話、打電話、視訊語音聊天那樣容易出現表述不準确、分寸不好把握的弊端。孩子也能有一個平等交流的感覺,給孩子一個冷靜思考、緩沖接受的機會。

寫信這樣的溝通方式特别是對于一些不善表達、性格急躁、在外打工的父母來說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種無聲的家教方式細緻入微,能觸動孩子的思想,淨化他們的心靈,觸動他們心中那個最柔軟的地方,親子間互相了解,彼此感動,沖突化解了,親子感情增進了,孩子怎麼還會再“叛逆”,相信這些學生多年以後也不會忘記這樸實真誠的文字。

我也常跟家長說,當與孩子溝通、交流出現困難時,不妨主動給孩子寫信,家長可以在書信中回憶孩子童年趣事,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可以回憶孩子過去取得一些成績,讓孩子感受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

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勵志的故事,鼓勵孩子前行……家長可以将寫好的信件寄到孩子的學校,可以悄悄地放到孩子的書包裡、書桌上。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書信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溝通方式,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仍然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讓我們執筆寫出沉積内心的話語,細細品讀書信中的纏綿情思,用心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溝通,讓我們的孩子幸福地度過青春期。

小編“青春期”的孩子要“長大”,在“長大”的過程中,需要父母的了解和合适的引導,父母在思想上、心理上、行為上跟他們一起“成長”!

作者:龍曉初,如需轉載背景留言 注明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