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管和不管都是错”:面对青春期孩子,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青春期”对于青少年和家长们都会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词汇。

一提到“青春期”,绝大部分家长脑海里可能都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叛逆、早恋、脾气大、不听话、抽烟、打架、不爱学习、顶撞大人、爱打扮、结交不良朋友等词汇。

然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他们眼中的“青春期”又是什么样呢?

“管和不管都是错”:面对青春期孩子,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小编对大量的青春期孩子进行跟踪,得到他们很多面对“青春期”会说:

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知道很多东西失去了永远回不来了、

有学习压力了、心里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了、特别想帮助家里减轻负担但又无能、感觉生活好难、想快点长大、做事容易情绪化、内心善良表面冷漠、烦大人唠叨、交自己喜欢的朋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违法乱纪就行等。

乍一对比,家长们和孩子们对 “青春期”的认识差异还是挺大的。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很多家长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越来越不听话,跟家长顶嘴吵架,甚至故意跟家长对着干。

其实,孩子在小时候可能会因说不过或畏惧父母而对父母言听计从,渐渐进入了青春期后,他们会有强烈的表达诉求和自主欲望,他们会非常抗拒父母再继续控制他的一切。

哪怕是最正确的“宇宙真理”,如果父母说得太多了,于他而言也变成了令人头痛欲裂的“紧箍咒”。

“管和不管都是错”:面对青春期孩子,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而父母

如果在内心不满或情绪化的时候与孩子面对面交流也很难做到完全理性,这时父母的说教如果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父母再情绪失控,结果只会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于是就有了我们父母口中的“青春期叛逆”,甚至有很多孩子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到了“叛逆期”,好像不叛逆一把,就显得自己不青春,没长大。

其实青春期的叛逆是可以避免的,家长应该冷静下来,主动思考出现的问题,并尝试用有效的方法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对他们进行积极有效的疏导。

在父母心里,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孩子”!

但是在这个孩子极度渴望“长大”的特殊时期,

父母特别需要注意下面两方面

给青春期的孩子们在“长大”的路上带来更多的正向助力,同时也能给父母自己带来更多的美好亲子互动体验。

第一方面,父母需要更合理地认识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原因,为处理亲子矛盾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情绪基础。

现实中很多父母

一看到“青春期”孩子有与以前不一样的行为操作或是自己看不顺眼的行为,头脑立马就会呈现“叛逆”的定论,心里就会有“我的家长权威受到挑战”的不愉快感受

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刹不住车的且带有不愉悦情绪的批评与说教

带有不合理定论和不良情绪,即使忍耐性较好,能比较好掌控自我情绪的父母,即便是循循善诱的教导,也发现还是免不了受到孩子的不耐烦和嫌弃!

“管和不管都是错”:面对青春期孩子,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但是如果父母在看到孩子的各种“神仙”操作和表现时,自己头脑中的定论是:

“他长大了,表现不一样了!”随之而来的好奇和疑惑,就给亲子沟通带来了好的心理、情绪基础和好的开端。

有经验的父母反馈

这时如果对孩子说:“长大了,就是不一样了。跟我聊一聊,也让我懂点你们的新常识。

”这样不仅能使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们长大的认同和尊重,也能让他们寻求不一样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也会更愿意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同时又满足了他们倾述和被倾听的欲望。

因为青春期孩子们的各种“叛逆”行为背后,往往是他们为了表现自我长大争取独立、争取认同的表现,更是他们渴望理解、渴望尊重和表达自我的欲望表现,这些都是他们证明自我“长大”的需要,并非是以挑战父母角色权威和伤害父母为目的。

第二方面,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交往方式要注意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及时变化,行为方式要接近或逐步成人化,以增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度。

从摇篮、幼儿园到小学的运动场,父母不断矫正孩子与环境之间的挑战与技巧的平衡,让他们得以成长。

到青春期之后,孩子变得不那么好控制,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的可以表现技巧、创意的机会,如果家长还只是耳提面命,灌输他们该做什么,冲突必定会增加。

经常会看到,12岁的男孩特别嫌弃父母像对待小屁孩一样夸赞自己时还捏自己的脸

初中生陪着父母在外面玩被各种提醒和限制会恼羞成怒

中学生参与家庭计划谈话会被“你还未成年,你懂什么!

这样的话而深深受伤等。

其实父母只要保证在安全的原则下,需要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表达和实践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在自我体验中有收获,才能“长大”!

“管和不管都是错”:面对青春期孩子,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以及他的夫人培养出两个优秀的孩子,傅雷夫妇在孩子最重要的关口常常用书信给两个孩子提供帮助,阅读《傅雷家书》,我感受到傅雷夫妇在孩子面前是亲密的朋友、是孩子最忠实的粉丝、是求学道路上的严师、是人生理想的导师。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书信作为一种缓慢而美好的沟通方式仍然有它独特的魅力。

进入高年级后,老师可以要求班里的孩子和家长每月进行一次书信交流。

给学生发信纸,叫他们写信,带领他们一起去邮局邮寄。

这样一种隆重的形式,让孩子们不觉得是在写文章,而是在打开心扉,真诚地和父母交流。

父母收到信后,也要给孩子回信,几天后,孩子们陆陆续续从邮递员叔叔手中接到回信。

每次收回信,就成了孩子最期待的事情。用一个静谧的午后,让孩子们静静地读父母的信,谁也不说话,谁也不抬头,沉浸在父母的文字中,很多孩子常常会热泪盈眶。

“管和不管都是错”:面对青春期孩子,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写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可以平心静气、思路清晰、条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不像谈话、打电话、视频语音聊天那样容易出现表述不准确、分寸不好把握的弊端。孩子也能有一个平等交流的感觉,给孩子一个冷静思考、缓冲接受的机会。

写信这样的沟通方式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善表达、性格急躁、在外打工的父母来说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种无声的家教方式细致入微,能触动孩子的思想,净化他们的心灵,触动他们心中那个最柔软的地方,亲子间互相理解,彼此感动,矛盾化解了,亲子感情增进了,孩子怎么还会再“叛逆”,相信这些学生多年以后也不会忘记这朴实真诚的文字。

我也常跟家长说,当与孩子沟通、交流出现困难时,不妨主动给孩子写信,家长可以在书信中回忆孩子童年趣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

可以回忆孩子过去取得一些成绩,让孩子感受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

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励志的故事,鼓励孩子前行……家长可以将写好的信件寄到孩子的学校,可以悄悄地放到孩子的书包里、书桌上。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书信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沟通方式,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仍然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让我们执笔写出沉积内心的话语,细细品读书信中的缠绵情思,用心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沟通,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地度过青春期。

小编“青春期”的孩子要“长大”,在“长大”的过程中,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合适的引导,父母在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跟他们一起“成长”!

作者:龙晓初,如需转载后台留言 注明转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