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父母不尊重孩子,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要警惕这种解读!

父母不尊重孩子,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要警惕这种解读!

父母不尊重孩子,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要警惕这种解读!

文 | 何日辉

发布 | 晴日心理

01、如果总说父母“控制”孩子,反而对孩子不利

“我爸妈太强势了,他们让我往东,我就不能往西。”

“我爸妈从来不尊重我,哪怕我只是提出了一点点意见,他们都会打压我。”

“我爸妈把我当成他们的附属品,总是要求我去完成他们没实现的心愿,从没考虑过我真正想做什么。”

.......

很多青少年抱怨自己的父母“控制欲”太强了,压得自己根本喘不过气来。

不少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等青少年患者上网一搜,还会轻易看到这样的信息:

父母“控制欲”太强,孩子容易罹患抑郁症;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等等。

2008年,有网友在豆瓣成立了“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很快就吸纳了大量组员,一度有12万人之多。国内一些知名的心理咨询师如武志红等,也曾经公开说过“父母皆祸害”这种观点。在这个贴吧里,也充斥着“父母的控制欲”这样的字眼。

在网络上和生活中,这个词已经非常泛滥。仿佛只要父母要求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就能被扣上一顶“控制欲强”的帽子。

可是,父母的这种行为、或者说教育方式,真的出于“控制欲”吗?

“控制欲”这个词来源于精神分析学派,来自于西方,它是怎么被翻译过来的,我们难以考究。

而在汉语语境里,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这含义往往是非常负面的,指的是前者为了一己私欲,漠视后者的感受和利益,命令后者必须服从自己的命令。

所以很多青少年一看到“父母控制孩子”这样的信息就容易勃然大怒,对父母更加怨恨和不满,亲子关系严重恶化。有的孩子甚至不惜与父母决裂。对于还处于成长时期、未能独立的青少年来说,这样僵化的亲子关系往往是弊大于利的。

其实,绝大部分对孩子要求强势、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出发点明显不是为了自身的私欲。相反,他们的最大初衷是以为这种方式对孩子最好。

而且,我们国家、甚至整个东亚的社会观念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百善孝为先”。在很多父母的认知里,儿女就应该敬爱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意愿,这才是遵守孝道。

所以,很多父母对孩子强势、高压,一方面是担心孩子做错了决定,以后日子过得苦;另一方面是出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这种观念和方法虽然存在问题,但无论怎么说,他们都不是出于一己私欲而“控制”孩子。

无论是从东方和西方的文化隔阂来看,还是从父母们的心理活动来看,用“控制欲”来形容父母在教育中的失误都是非常不科学、不妥当的。

我们在临床中接触过不少青少年,他们就受到一些极端的精神分析师的误导,认为自己所有的问题都源于父母的“控制欲”。他们从抑郁变成愤怒,情绪波动剧烈,甚至在家打人砸物。

在主流精神科看来,这种情况意味着病情加重,患者更难走向康复。而且很多大夫认为这是轻躁狂发作的症状,很容易把抑郁症患者改诊断为双相障碍,一下子变成了“重性精神病”。

还有一位青少年患者,她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大量来自父母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非常压抑、痛苦,被其他精神科医生先后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

父母带她接受过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询,精神分析师建议她可以跟父母大吵一架,将内心的负性情绪发泄出来。

但是,这位患者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她根本无法跟父母吵架。她陷入更加严重的自我否定中,认为自己连心理咨询师的要求都做不到,甚至绝望地认为自己的康复无望了。

而且,有的青少年受到误导后,可能会与父母发生非常大的冲突,甚至在公众场合辱骂、殴打父母。虽然他们的父母肯定负有家庭教育上的责任,但在外界的人看来,做孩子的怎么能这么打骂父母?

一旦他们这种失控行为被路人拍下视频放到网上,很容易引发舆论,被网友指责是“白眼狼”,导致“社死”,这更加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精神心理健康。

02、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急需改变方法

其实,很多父母听到孩子指责自己“控制欲”太强的时候,他们也感到非常委屈。

虽然他们在不经意间对孩子造成了大量的心理伤害,但客观来说,他们的出发点确实是为了孩子好。他们内心非常爱孩子,为孩子付出了大量心血。很多生活上的苦,他们宁愿自己承受,也不愿意让孩子承受。

而且,如今社会内卷得非常严重,父母们“上有老、下有小”,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养育成人,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可到头来,这些父母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反而被孩子怨恨!很多父母也是一肚子苦水,无从倾诉。

而且,有些孩子接触到“控制欲”这种不客观的说法后,变得敏感、极端,无论父母做什么、说什么,他们都会认为父母是想控制自己。

比如,父母说放学之后要先写作业、再玩,孩子就认为父母剥夺了自己的人身自由,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父母出于善意提一些建议,孩子认为父母是在命令和强迫自己......

有些孩子已经罹患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他们更像是刺猬一样,浑身是刺,很可能会因为父母不经意的某句话、某个行为就大发雷霆,甚至打人毁物。父母担心孩子的病情波动,只能顺从孩子,导致父母也非常痛苦、心身俱疲。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这种情况,总是从负面的角度去解读父母的行为,这很可能意味着孩子已经出现了敏感多疑的偏执型人格,也意味着孩子很可能遭受了大量来自父母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虽然我们不认为这部分父母是“控制”孩子。也能够理解父母的委屈,但如果父母真的想缓和亲子关系、想为孩子好,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抱怨、指责孩子。

相反,此时父母要赶紧加强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深入地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孩子总是说父母“控制欲”强,这当然是受到了一些信息的误导。可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对这些信息有强烈的共鸣?

这是否意味着自己采取了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总是不尊重孩子,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

如果我们确实对孩子造成了大量心理伤害,这背后更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除了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之外,是否还有我们自身原生家庭的负面因素?

比如,有些父母在小时候也遭受过自己父母带来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心里积累了大量的负性情绪。当他们成为父母后,很容易在教育孩子时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过分严厉、总是苛责。

小部分父母甚至有“媳妇熬成婆”的心态,认为自己小时候总被管着,太压抑了,现在总算自己也成父母了,终于可以尝尝管教孩子的滋味了。他们情绪不好时,甚至可能会在无意中把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

如果这部分父母对此缺乏自我觉察,他们很容易会复制自己父母当年的错误教育方式,将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延续给下一代。

他们的孩子从小遭受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风险非常高。一旦罹患,父母也会感到非常痛苦,整个家族在这种恶性循环中难以前进,甚至还可能陷入绝望,不断退步。

03、青少年更理性地理解父母的行为,才能更好地实现独立

那么,对于青少年来说,我们该怎么更加理性地理解父母对我们的强势和不尊重?

第一,虽然父母对我们造成了很多心理伤害,但绝大部分都是无心之失,是因为他们并不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很容易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他们希望通过严厉的教育,令孩子将来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收获更加富足的生活。但他们并不懂得真正的、引导孩子“成人成才”的规律,只会盲目“鸡娃”。

也就是说,父母是爱我们的,只不过他们的爱是盲目的爱,而不是有智慧的爱,也不是有觉悟的爱。

第二,父母忽视我们的感受和想法,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客观因素、尤其是时代因素的影响。

60后、70后这一代父母的成长时期物质非常匮乏,能吃饱、能穿暖就非常满足了,要是还能有书可读,那就是最幸福的事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并不强烈,他们的父母更加没有尊重孩子的意识。

可是,现在大部分孩子一出生就实现了物质满足,甚至是物质过剩。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和安全的需求满足了,人就会自然转向精神需求,比如渴望得到理解、尊重和认同。

现在的青少年就是如此,他们特别在意精神上的满足,希望父母能给予自己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听听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决定一些事情。但很多父母对此缺乏意识,还是用传统的观念来教育孩子。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未能与时俱进。

第三,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与父母的关系,这是为了让我们的情绪更加稳定,认知更加理性,学习、人际关系乃至整个人的状态都更好。这样才能集中精力,更有可能实现目标,早日实现独立。

青少年群体仍无法经济独立,往往跟父母同住,如果我们经常对父母感到愤怒,发生亲子冲突,这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成绩、生活状态和心身健康。如果因为父母的教育过错,我们还把我们自己的未来也赔进去,这也太不值当了。

所以,我们主动修复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学会理性看待,尽量保持情绪稳定,这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更好地度过成长阶段。我们要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与自我提升上,早日走出原生家庭,实现独立,做自己人生的主宰者,“我命由我不由天”!

当我们拥有经济能力后,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该如何与父母相处。如果实在难以与父母磨合,我们完全可以只尽到法律上赡养的义务,平时不过多来往,免受父母的心理伤害。

当然,如果父母也想改善亲子关系,不想孩子用“控制欲”一词来误解自己的话,也要做出很多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避免再对孩子造成新的心理创伤。

如果可以的话,父母甚至可以就过去犯下的错误向孩子真诚地道歉,并持续地改善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而且,父母要学会“良性沟通三步曲”——共情、倾听、积极引导。

其中共情是最重要的一步,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尽量理解他们的感受,即使觉得很难理解,至少也认真听听孩子心里的想法,不要随意评判、否定。

涉及到做决定时,父母要尽量照顾到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在非原则性的事情上面,多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允许孩子试错。即使父母想改变孩子的决定,也不要一味强迫,而是跟孩子分析不同决定背后的利弊,引导孩子更加理性做出选择。

为人父母者要尽到3重责任——“生、养、教”。在现在这个时代,绝大部分父母把孩子生下来、养大,这都不难。

但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学会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以及青少年成人成才背后的规律,争取成为孩子心目中的理想父母。

如果孩子能在生活点滴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自然更加容易看到父母的付出和用心良苦,发自内心地敬爱父母。当他们接触到“父母对孩子有控制欲”这样的信息时,也自然会有自己的理性判断,不易被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