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不尊重孩子,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要警惕這種解讀!

父母不尊重孩子,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要警惕這種解讀!

父母不尊重孩子,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要警惕這種解讀!

文 | 何日輝

釋出 | 晴日心理

01、如果總說父母“控制”孩子,反而對孩子不利

“我爸媽太強勢了,他們讓我往東,我就不能往西。”

“我爸媽從來不尊重我,哪怕我隻是提出了一點點意見,他們都會打壓我。”

“我爸媽把我當成他們的附屬品,總是要求我去完成他們沒實作的心願,從沒考慮過我真正想做什麼。”

.......

很多青少年抱怨自己的父母“控制欲”太強了,壓得自己根本喘不過氣來。

不少被診斷為抑郁症、雙相障礙等青少年患者上網一搜,還會輕易看到這樣的資訊:

父母“控制欲”太強,孩子容易罹患抑郁症;

父母對孩子的傷害,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等等。

2008年,有網友在豆瓣成立了“父母皆禍害”的小組,很快就吸納了大量組員,一度有12萬人之多。國内一些知名的心理咨詢師如武志紅等,也曾經公開說過“父母皆禍害”這種觀點。在這個貼吧裡,也充斥着“父母的控制欲”這樣的字眼。

在網絡上和生活中,這個詞已經非常泛濫。仿佛隻要父母要求孩子聽從自己的意見,就能被扣上一頂“控制欲強”的帽子。

可是,父母的這種行為、或者說教育方式,真的出于“控制欲”嗎?

“控制欲”這個詞來源于精神分析學派,來自于西方,它是怎麼被翻譯過來的,我們難以考究。

而在漢語語境裡,如果我們說一個人“控制”另一個人,這含義往往是非常負面的,指的是前者為了一己私欲,漠視後者的感受和利益,指令後者必須服從自己的指令。

是以很多青少年一看到“父母控制孩子”這樣的資訊就容易勃然大怒,對父母更加怨恨和不滿,親子關系嚴重惡化。有的孩子甚至不惜與父母決裂。對于還處于成長時期、未能獨立的青少年來說,這樣僵化的親子關系往往是弊大于利的。

其實,絕大部分對孩子要求強勢、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他們的出發點明顯不是為了自身的私欲。相反,他們的最大初衷是以為這種方式對孩子最好。

而且,我們國家、甚至整個東亞的社會觀念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強調“百善孝為先”。在很多父母的認知裡,兒女就應該敬愛父母,不違背父母的意願,這才是遵守孝道。

是以,很多父母對孩子強勢、高壓,一方面是擔心孩子做錯了決定,以後日子過得苦;另一方面是出于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他們這種觀念和方法雖然存在問題,但無論怎麼說,他們都不是出于一己私欲而“控制”孩子。

無論是從東方和西方的文化隔閡來看,還是從父母們的心理活動來看,用“控制欲”來形容父母在教育中的失誤都是非常不科學、不妥當的。

我們在臨床中接觸過不少青少年,他們就受到一些極端的精神分析師的誤導,認為自己所有的問題都源于父母的“控制欲”。他們從抑郁變成憤怒,情緒波動劇烈,甚至在家打人砸物。

在主流精神科看來,這種情況意味着病情加重,患者更難走向康複。而且很多大夫認為這是輕躁狂發作的症狀,很容易把抑郁症患者改診斷為雙相障礙,一下子變成了“重性精神病”。

還有一位青少年患者,她在成長過程中遭受了大量來自父母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内心非常壓抑、痛苦,被其他精神科醫生先後診斷為抑郁症、雙相障礙。

父母帶她接受過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詢,精神分析師建議她可以跟父母大吵一架,将内心的負性情緒發洩出來。

但是,這位患者從小接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她根本無法跟父母吵架。她陷入更加嚴重的自我否定中,認為自己連心理咨詢師的要求都做不到,甚至絕望地認為自己的康複無望了。

而且,有的青少年受到誤導後,可能會與父母發生非常大的沖突,甚至在公衆場合辱罵、毆打父母。雖然他們的父母肯定負有家庭教育上的責任,但在外界的人看來,做孩子的怎麼能這麼打罵父母?

一旦他們這種失控行為被路人拍下視訊放到網上,很容易引發輿論,被網友指責是“白眼狼”,導緻“社死”,這更加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長和精神心理健康。

02、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急需改變方法

其實,很多父母聽到孩子指責自己“控制欲”太強的時候,他們也感到非常委屈。

雖然他們在不經意間對孩子造成了大量的心理傷害,但客觀來說,他們的出發點确實是為了孩子好。他們内心非常愛孩子,為孩子付出了大量心血。很多生活上的苦,他們甯願自己承受,也不願意讓孩子承受。

而且,如今社會内卷得非常嚴重,父母們“上有老、下有小”,頂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經濟壓力。他們辛辛苦苦把孩子養育成人,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可到頭來,這些父母卻得不到孩子的了解,反而被孩子怨恨!很多父母也是一肚子苦水,無從傾訴。

而且,有些孩子接觸到“控制欲”這種不客觀的說法後,變得敏感、極端,無論父母做什麼、說什麼,他們都會認為父母是想控制自己。

比如,父母說放學之後要先寫作業、再玩,孩子就認為父母剝奪了自己的人身自由,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父母出于善意提一些建議,孩子認為父母是在指令和強迫自己......

有些孩子已經罹患了抑郁症、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他們更像是刺猬一樣,渾身是刺,很可能會因為父母不經意的某句話、某個行為就大發雷霆,甚至打人毀物。父母擔心孩子的病情波動,隻能順從孩子,導緻父母也非常痛苦、心身俱疲。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有這種情況,總是從負面的角度去解讀父母的行為,這很可能意味着孩子已經出現了敏感多疑的偏執型人格,也意味着孩子很可能遭受了大量來自父母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雖然我們不認為這部分父母是“控制”孩子。也能夠了解父母的委屈,但如果父母真的想緩和親子關系、想為孩子好,最不應該做的就是抱怨、指責孩子。

相反,此時父母要趕緊加強自我檢討的意識與能力,深入地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孩子總是說父母“控制欲”強,這當然是受到了一些資訊的誤導。可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會對這些資訊有強烈的共鳴?

這是否意味着自己采取了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總是不尊重孩子,對孩子造成了疊加性心理創傷?

如果我們确實對孩子造成了大量心理傷害,這背後更深層次原因又是什麼?除了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之外,是否還有我們自身原生家庭的負面因素?

比如,有些父母在小時候也遭受過自己父母帶來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心裡積累了大量的負性情緒。當他們成為父母後,很容易在教育孩子時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過分嚴厲、總是苛責。

小部分父母甚至有“媳婦熬成婆”的心态,認為自己小時候總被管着,太壓抑了,現在總算自己也成父母了,終于可以嘗嘗管教孩子的滋味了。他們情緒不好時,甚至可能會在無意中把憤怒發洩到孩子身上。

如果這部分父母對此缺乏自我覺察,他們很容易會複制自己父母當年的錯誤教育方式,将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延續給下一代。

他們的孩子從小遭受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罹患抑郁症、雙相障礙的風險非常高。一旦罹患,父母也會感到非常痛苦,整個家族在這種惡性循環中難以前進,甚至還可能陷入絕望,不斷退步。

03、青少年更理性地了解父母的行為,才能更好地實作獨立

那麼,對于青少年來說,我們該怎麼更加理性地了解父母對我們的強勢和不尊重?

第一,雖然父母對我們造成了很多心理傷害,但絕大部分都是無心之失,是因為他們并不掌握真正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出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很容易對孩子要求過于嚴厲。他們希望通過嚴厲的教育,令孩子将來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收獲更加富足的生活。但他們并不懂得真正的、引導孩子“成人成才”的規律,隻會盲目“雞娃”。

也就是說,父母是愛我們的,隻不過他們的愛是盲目的愛,而不是有智慧的愛,也不是有覺悟的愛。

第二,父母忽視我們的感受和想法,這背後其實有很多客觀因素、尤其是時代因素的影響。

60後、70後這一代父母的成長時期物質非常匮乏,能吃飽、能穿暖就非常滿足了,要是還能有書可讀,那就是最幸福的事了。他們的情感需求并不強烈,他們的父母更加沒有尊重孩子的意識。

可是,現在大部分孩子一出生就實作了物質滿足,甚至是物質過剩。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生存和安全的需求滿足了,人就會自然轉向精神需求,比如渴望得到了解、尊重和認同。

現在的青少年就是如此,他們特别在意精神上的滿足,希望父母能給予自己更多的了解和尊重,聽聽自己的想法,讓自己決定一些事情。但很多父母對此缺乏意識,還是用傳統的觀念來教育孩子。他們的認知還停留在上個世紀,未能與時俱進。

第三,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複與父母的關系,這是為了讓我們的情緒更加穩定,認知更加理性,學習、人際關系乃至整個人的狀态都更好。這樣才能集中精力,更有可能實作目标,早日實作獨立。

青少年群體仍無法經濟獨立,往往跟父母同住,如果我們經常對父母感到憤怒,發生親子沖突,這必然會影響到我們的學習成績、生活狀态和心身健康。如果因為父母的教育過錯,我們還把我們自己的未來也賠進去,這也太不值當了。

是以,我們主動修複與父母的親子關系,學會理性看待,盡量保持情緒穩定,這是為了讓我們自己更好地度過成長階段。我們要有意識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将主要精力放在學習與自我提升上,早日走出原生家庭,實作獨立,做自己人生的主宰者,“我命由我不由天”!

當我們擁有經濟能力後,我們完全可以選擇該如何與父母相處。如果實在難以與父母磨合,我們完全可以隻盡到法律上贍養的義務,平時不過多來往,免受父母的心理傷害。

當然,如果父母也想改善親子關系,不想孩子用“控制欲”一詞來誤解自己的話,也要做出很多的自我檢討、改變和提升,避免再對孩子造成新的心理創傷。

如果可以的話,父母甚至可以就過去犯下的錯誤向孩子真誠道地歉,并持續地改善與孩子的相處方式。

而且,父母要學會“良性溝通三步曲”——共情、傾聽、積極引導。

其中共情是最重要的一步,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盡量了解他們的感受,即使覺得很難了解,至少也認真聽聽孩子心裡的想法,不要随意評判、否定。

涉及到做決定時,父母要盡量照顧到孩子的意見和感受,在非原則性的事情上面,多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允許孩子試錯。即使父母想改變孩子的決定,也不要一味強迫,而是跟孩子分析不同決定背後的利弊,引導孩子更加理性做出選擇。

為人父母者要盡到3重責任——“生、養、教”。在現在這個時代,絕大部分父母把孩子生下來、養大,這都不難。

但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掌握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學會真正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以及青少年成人成才背後的規律,争取成為孩子心目中的理想父母。

如果孩子能在生活點滴中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了解和尊重,自然更加容易看到父母的付出和用心良苦,發自内心地敬愛父母。當他們接觸到“父母對孩子有控制欲”這樣的資訊時,也自然會有自己的理性判斷,不易被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