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這屆父母陷入“體溫焦慮”:在體溫計中尋找安全感

當這屆父母陷入“體溫焦慮”:在體溫計中尋找安全感

嬰幼兒的體溫到什麼标準才算發燒?《2023年新生代父母嬰幼兒體溫監測認知現狀藍皮書》調研發現,僅有3.0%的受訪父母對不同月齡和不同時間段的嬰幼兒體溫差異有正确的認知,其中常見的誤區是,接近半數(45.5%)的父母認為3歲以内孩子的高燒溫度标準高于成年人。事實上,嬰幼兒發燒的溫度标準随着月齡增加而不同。

文 | 阮白卿

編輯 | 羅謬

淩晨一點,陳昊敲響了藥房的玻璃門。

夜班醫師隔着早已上鎖的栅欄問他買什麼,陳昊一時竟不知道如何回答,這是10個月大的孩子第一次生病,也是這個年輕的家庭第一次面對“半夜挂急診”還是“天亮再去看門診”的選擇題。陳昊盡量完整地陳述症狀,其實沉睡中的孩子并沒表現出什麼不适,隻是“摸着好像有點燙”。

藥房已經處理過無數次類似的情況,體溫計和退熱貼總歸是不會出錯的必備品。年輕的爸爸把它們拿在手裡,意識到焦慮從眼下才剛剛開始,譬如他仍然不确定是否應該在量過體溫後立刻送孩子去醫院。有朋友告訴他,偶爾發燒沒必要太緊張,還不如讓孩子保持完整的睡眠,但如果孩子真的生病又必然會打亂全家人的生活規律,一次發燒帶來的各項檢查足以讓他們在醫院裡度過至少一個整天。

這不是陳昊一個家庭的焦慮,而是無數新手父母生活的縮影。孩子吐了,是吃撐了還是腸胃炎?孩子沒精神,是困了還是感冒了?當育兒變得越來越精細,身高體重、睡眠時長、大小便次數、實時體溫……各種各樣的資料成了父母情緒的風向标——尤其是體溫,體溫計上的數字決定了接下來幾天的生活是安穩無事還是雞飛狗跳。

然而家長對測溫的了解是否真如他們以為的那樣科學?近期,南方周末與博朗健康生活聯合釋出了《2023年新生代父母嬰幼兒體溫監測認知現狀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在一串數字中,為年輕一代的育兒方式提供了範本。

當這屆父母陷入“體溫焦慮”:在體溫計中尋找安全感

南方周末聯合博朗健康生活共同釋出《2023年新生代父母嬰幼兒體溫監測認知現狀藍皮書》。

送急診還是再看看,新手父母的選擇困難

幾個月以後再提起那次半夜去藥房買體溫計的經曆,陳昊仍然有些内疚。由于工作太忙,育兒壓力幾乎全給了老人,隻有下班到家,才能短暫地“陪玩”一個小時。

誰都說不出發燒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孩子一向健康,連最輕微的感冒流鼻涕都沒得過,是以沒有一個人意識到,這個晚上早早睡下、隻是“略微發熱”的小朋友其實已經迎來他的第一場重病——肺炎。

體溫升高固然是危險信号,卻不是判斷孩子病情的單一标準,也需要同步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态。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中心主任張峰醫生介紹,因為幼兒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得還不完善,是以體溫高低并不能直接反映疾病的輕重程度,“一個體溫38.3度卻臉色灰白、安靜得反常的寶寶,也許比一個體溫39.4度但仍能滿屋子亂竄的寶寶病得重。”

嬰幼兒的體溫到什麼标準才算發燒?《藍皮書》調研發現,僅有3.0%的受訪父母對不同月齡和不同時間段的嬰幼兒體溫差異有正确的認知,其中常見的誤區是,接近半數(45.5%)的父母認為3歲以内孩子的高燒溫度标準高于成年人。事實上,嬰幼兒發燒的溫度标準随着月齡增加而不同[1]。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嬰幼兒發育專業委員會委員孫淑英醫生的就醫建議是:3個月以下的寶寶,隻要體溫超過37.4度(排除環境溫度引起的發熱外)就建議及時就醫;3-36月齡的寶寶超過38.5度時就要及時藥物降溫,3天不能退燒的情況下要及時就醫;而36個月以上的寶寶,有的即使發燒到38.5℃,但依然能吃、能玩、精神好,可繼續觀察,不一定要吃藥。但39.4℃以上或有明顯的精神不佳等表現時一定要看醫生并及時降溫。

陳昊兒子的肺炎斷斷續續拖了兩個月才治愈,一朝“踩坑”,全家對孩子的體溫都異常關注,尤其在新冠疫情和流感暴發期間,隻要孩子精神略微異常,就立刻要拿出溫度計測一下。很多年輕父母都已經習慣保持這樣的警惕性,《藍皮書》顯示,經曆了新冠疫情,79.3%的受訪父母更加關注孩子的體溫異常問題。

父母們也積極從外界擷取相關知識和資訊,受訪父母人均有4種資訊擷取管道。陳昊打開手機上的社交軟體,推送的資訊基本都是和孩子有關的。除此之外,和多數受訪父母一樣,關于測溫知識他最信賴的仍然是醫生及醫學領域專業人士(88.0%),陳昊指着手機上的内容說道:“像這個平台裡有很多認證的醫生,我就去看它兒科闆塊的内容。”

除了流行病高發期,入托入園也是家長普遍緊張的階段。宋琳戲稱幼稚園“是一個巨大的細菌培養皿”,不生病幾乎不可能。宋琳的女兒讀小班的第一個月就開始咳嗽,雖然吃藥休息幾天确實有明顯好轉,可一旦回到幼稚園,就立刻又拖起兩道鼻涕,感冒和咳嗽變成持久戰,一個學期斷斷續續,似乎總沒有徹底痊愈的時候。

“那麼多小朋友,總會有人生病,交叉感染是很難避免的,隻能勤觀察,不演化成什麼重症就行。”宋琳幾乎每天都會給女兒測一次體溫,《藍皮書》顯示,像她一樣有日常測溫習慣的受訪父母占到40.8%。除此之外,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還有13.1%的受訪父母僅在孩子表達不适時才為其測溫,父母仍需重視測溫行為的前置化和日常化,尤其在流感季、換季和疫苗接種等特殊時刻。

當這屆父母陷入“體溫焦慮”:在體溫計中尋找安全感

仍有13%的受訪父母隻在孩子表達不适或生病時測溫。

但宋琳也“鬧過烏龍”:一天臨睡前她給女兒測了一下體溫,發現數字直沖38.7度,連忙去醫院挂号,結果初診時再測又降回了36.7度。醫生推測之下,才知道是因為女兒測溫前在床上蹦了二十多分鐘。事實上,體溫會受多種因素影響,環境冷熱、時段不同、體溫計的使用姿勢等都會影響測溫結果。孫淑英醫生解釋,寶寶的體溫在一天内不同時段可能相差0.5-1度。運動或哭鬧後,嬰幼兒體溫容易短時升高而導緻數值異常,是測溫需要盡量避開的狀态,但《藍皮書》顯示,有46.0%受訪者通常在這些狀态下給孩子測量體溫。

父母們的測溫行為也反映了他們對孩子的“健康焦慮”,盡管家長們對嬰幼兒的體溫認知存在不小的誤區,但高達80.8%受訪父母認為,及時測溫并準确掌握孩子的身體狀态,可以緩解他們在孩子體溫異常時的焦慮。在這其中,“測溫工具”成為緩解焦慮的關鍵詞。

育兒難題:體溫怎麼測才算準?

《藍皮書》顯示,平均每個家庭都有2種以上的體溫計。這一方面是由于家長擔心單一工具測溫數值有誤差,另一方面是要照顧家中老人的使用習慣。調研顯示,70.5%的受訪者最常使用耳溫槍或額溫槍等紅外體溫計,但仍有近半數(48.6%)受訪者在使用安全性和環保性都較差的水銀體溫計。

陳昊的小孩經常在爺爺奶奶家裡留宿,老人使用的就是“夾之前先甩甩”的水銀體溫計,然而兩三歲的孩子很難在測溫的幾分鐘裡都保持同一個姿勢不動。家裡老人最終放棄使用水銀體溫計,源于一次孩子腋下夾着體溫計到處跑,不小心把它摔斷了。全家提心吊膽好幾天,生怕哪裡殘留了沒清理幹淨的水銀被孩子誤食,導緻中毒。

每天都要給女兒測溫的宋琳則對各種體溫計如數家珍,腋溫槍、額溫槍和耳溫槍她都用過。在她的經驗裡,腋溫和耳溫有時候會相差1度以上,正好跨過了孩子的發燒标準,這令她感到困惑,不知道究竟該不該服用退燒藥。

在長期實踐後,宋琳現在更習慣用耳溫槍。“腋溫槍用起來比較麻煩,要持續20秒鐘才有滴滴的聲音,冬天把它塞到腋下也是個麻煩的事。額溫的問題在于,孩子發燒了我習慣在她額頭貼退熱貼,不友善測量。”

耳溫槍測量的是鼓膜溫度,所測溫度值接近于核心溫度[2]。但《藍皮書》顯示,73.4%的受訪父母仍習慣測量孩子的腋溫,耳溫計的使用有待普及。

已購入耳溫槍的父母,其使用方法也亟需糾偏。資料顯示,93.4%的受訪父母購買或使用過耳溫槍,但僅僅7.2%的受訪父母對使用方法的認知是完全正确的。普遍的錯誤用法包括:給兩隻耳朵交替測溫取平均值;将溫度計貼近耳道入口後即迅速按下按鈕……實際上,由于外耳道的構造,使用耳溫槍時必須把耳背垂直後拉,保證耳道平直,而且人的左右耳溫度可能不同,觀測體溫變化時應盡量保持在同一側測溫。

當這屆父母陷入“體溫焦慮”:在體溫計中尋找安全感

耳溫槍使用小貼士。

使用上的種種誤區,也使父母們對耳溫槍智能化和便捷度的訴求更加迫切。根據《藍皮書》,近7成受訪父母希望耳溫槍操作盡量簡單,半數以上(52.2%)受訪父母希望耳溫槍可根據溫度和月齡判斷是否發燒——這也印證了絕大多數家長對嬰幼兒的發燒标準認知模糊,他們更希望把“判斷”的步驟留給測溫工具。

在家裡的水銀體溫計報廢後,陳昊購買了一款能夠根據月齡自動判斷是否發燒的博朗耳溫槍[3]。“老人眼神不好,而且讓他們去記多大的孩子多少度算發燒也記不住。博朗的一個好處就是,它正常體溫顯示綠色,高燒就是紅色,這對老人比較友好。我跟他們說,你就看顔色,綠色就正常,黃色紅色就說明有發燒,一目了然。”

宋琳現在則習慣于在女兒入睡之後測溫,和56.6%的受訪父母們一樣,她對耳溫槍是否有不影響寶寶睡眠的功能十分在意:“晚上測溫最好有夜燈和靜音功能,不能影響小朋友睡覺,博朗的(測溫)速度也比較快,兩三秒就可以了。”

不難看出,對嬰幼兒體溫知識的科普固然重要,但市場同樣期待這些知識能夠直覺地融入測溫工具的功能裡。

當這屆父母陷入“體溫焦慮”:在體溫計中尋找安全感

父母們對測溫工具智能化和便捷度的訴求迫切。

在成為更好的父母這條路上

養育下一代是一場漫長的挑戰,幾乎每個初為父母的年輕人都會經曆從“希望孩子成為人中龍鳳”到“隻要小朋友健康就好”的心态轉變。在“健康”這個貫穿一生的命題中,焦慮也許在所難免。

睡眠值得焦慮嗎?因為深睡時長對幼兒的大腦發育有重要影響,無數媽媽在哄睡時面對雙目炯炯一個小時都不肯閉眼的孩子情緒崩潰。

身高值得焦慮嗎?哪怕不求長成“籃球身材”,隻求跟得上成長曲線,大量家庭正在從每頓飯的食材和克重開始“追身高”。

視力值得焦慮嗎?為了不早早戴上眼鏡,家長們掐着表計算每天的戶外時間不能少于2個小時,給孩子做“遠視儲備”。

體溫值得焦慮嗎?對于還不能完善表達自我身體狀況的孩子而言,體溫就是生病的晴雨表。

當這屆父母陷入“體溫焦慮”:在體溫計中尋找安全感

在父母眼中,孩子的任何細節都同樣重要,沒有任何容許忽略的空間。(視覺中國/圖)

之是以産生這些焦慮,是因為在父母眼中,孩子的任何細節都同樣重要,沒有任何容許忽略的空間。但也正因如此,竭盡所能想要面面俱到的心情,給父母帶來了不小的包袱,尤其當正确的知識普及尚有缺位時,努力卻成為了徒勞。

科學有效的養育照護指導十分必要,健康領域的科普仍然需要包括醫療機構、企業、媒體等在内的社會組織共同參與。

養育嬰幼兒的确是挑戰,但并不是僅加諸個體家庭的挑戰。以測溫這件小事為起點,社會正在幫助年輕人成為更好的父母。

(陳昊、宋琳為化名)

注:

1.Herzog L, Phillips S G. Addressing concerns about fever[J]. Clinical Pediatrics, 2011, 50(5): 383-390.

2.Mark A Ward. 嬰兒及兒童發熱的病理生理學和治療[EB/OL].

https://www.uptodate.cn/contents/zh-Hans/fever-in-infants-and-children-pathophysiology-and-management,2020-03-25.

3.指博朗AgeSmarttm年齡選擇功能,測量時,發燒預警背光夜光顯示屏以不同顔色顯示不同程度的體溫狀況。

(專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