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一個家庭生了病,孩子才會變成“問題少年”

當一個家庭生了病,孩子才會變成“問題少年”

研習要點:

  • 1

    對于有反叛情緒的孩子,家長首先要做到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出不來,道理進不去。先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援,再慢慢地讓他從這些不良行為中走出來,回歸正軌。

  • 2

    有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孩子在初高中遭受了校園霸淩,那麼他在成年早期出現精神疾病的機率非常高。如果孩子從活潑突然變沉默了,家長首先要考慮的可能就是他是不是被小團體孤立了,甚至遭遇了校園霸淩。

  • 3

    孩子被霸淩了,家長第一時間先關心孩子的身體和心理情況,給到他支援和一起面對的力量,然後再問孩子事情的來龍去脈,采取相應的對策。

小時候乖巧聽話的孩子怎麼會變成在學校跟老師同學大家的“問題少年”?當孩子遭遇校園霸淩,變得沉默寡言、害怕去學校,家長如何幫助他?騰訊新聞教育頻道特别推出《爸媽研習社》系列圓桌對談,本期讨論的主題是:如何幫助迷途的孩子重回正軌。

本期嘉賓:

方玲丨兒童心理咨詢師

申晨煜丨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精神衛生科主治醫師

王新民丨青少年心理咨詢師

當一個家庭生了病,孩子才會變成“問題少年”

方玲:有一些小時候乖巧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卻變成同學眼中的壞孩子、老師眼中的問題少年,他們上課搗亂、在學校打架欺負同學,是什麼改變了他們?

申晨煜:我們去觀察所謂的“壞孩子”,會發現一些問題——他們的家庭其實不是特别好。一個孩子出現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家庭的一個濃縮或者展現,我們要去了解他的成長環境是什麼樣,才會知道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還有一類孩子可能就是要通過跟别人不一樣的地方來展現自我的獨特性和價值感。除非這個孩子先天有反社會人格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的所謂的“壞孩子”,背後都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如果我們沒有去發現并且及時地解除,隻是在表面上去做批評、指正,對孩子來說幫助不大。因為問題的根源還在,孩子還是會表現出反叛的狀态。如果老師和家長沒有發現孩子的内心訴求,是很難在行為層面去糾正的。

王新民:反叛的孩子,一個是想獲得家長的注意;第二是為了争取權利;第三,在報複家長;第四,自暴自棄。青春期的孩子還會出于追求刺激和優越感,以及為尋求同伴的接納去做一些出格的事。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首先要做到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緒,冷處理。等孩子沒有情緒的時候再和孩子溝通,情緒出不來,道理進不去。先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援,再慢慢地讓他從這些不良行為中走出來,回歸正軌。

方玲:當我們懷疑孩子遭受校園霸淩的時候,家長如何幫助他?發現孩子霸淩他人,又該怎麼辦呢?

申晨煜:有一些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初高中遭受到了校園霸淩,那麼他在成年早期出現精神疾病的機率非常高。如果孩子之前是非常活潑、善于表達的,但是從某一個節點尤其是換了一個環境之後他突然變沉默了,這個時候家長或者老師首先要考慮的可能就是,他是不是被小團體孤立了,甚至遭遇了校園霸淩。

對于校園霸淩的應對,最重要的家長跟孩子之間有沒有信任感,有沒有良好的親子關系。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他第一想到的應該是:這個事情我要跟我的父母講。成年人的應對政策顯然要比一個未成年人要更加豐富,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你有穩定的親子關系。

我們發現不少遭受到校園霸淩的孩子,他的親子關系是有問題的,比如說有些孩子是在單親家庭長大,有些孩子的父母平時争吵非常頻繁,也沒有花很多時間陪伴孩子,親子關系非常疏遠,甚至有一些孩子是在家庭暴力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對于父母沒有任何的信任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他自然不願意跟家長講自己受欺負的事。這種原生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可能對于其他的成年人也會有一種天然的排斥感,是以他也不會跟老師講。

對于這類孩子,學校的心理工作者可以用自己的技術、專業的關懷,跟孩子建立一個有效的連接配接,讓孩子把真實的情況講出來,然後把這個資訊回報給他的班主任和家長,讓孩子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幫助。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霸淩的那一方,我覺得家長要做更多的自我反思——孩子到底經曆了什麼,為什麼他會在施暴中感受到自我價值。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裡講到,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有一些自卑的心态,我們每個人都想從自卑當中發展出一些超越的技能,肯定自己在這個方面是有自我價值的,自信心更多地就是從這個部分來得到建立。

建立自信心的良好途徑應該是學習到技能、幫助了别人、做成一件事情等等,但是有一些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走上了一條歧路,并且這個時候沒有相應的監護人來對他的行進路線進行一些指正,慢慢地,這些孩子非常有可能在霸淩别人的過程中獲得價值、獲得秩序感,這樣的孩子再長大一些,非常容易變成違法暴力的群體。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縮影。但凡我們發現這樣的狀況,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成長發育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家庭的支援是不是足夠的,如果這一點沒有真正得到解決,單純從孩子個人行為的角度去進行糾正的話,這個事情可能沒有那麼容易解決。

王新民:無論是被霸淩的還是霸淩他人的,兩類孩子都需要去幹預。

被霸淩的孩子沒有力量,家長要做的不是讓孩子打回去或者替孩子解決,你替孩子解決,會讓孩子失去自我保護的能力;你讓他打回去,他可能并沒有那個勇氣,以後他也不敢跟你說了。孩子被霸淩了,家長第一時間先去抱一抱孩子,先關心孩子的身體和心理情況,給到他支援和一起面對的力量,然後再問孩子事情的來龍去脈,采取相應的對策。另外,也要教孩子遇到類似的事情如何避免被傷害,并且鼓勵孩子保護自己。

霸淩别人的孩子有兩類,第一種沒有安全感,第二種缺愛。家長一定要給足孩子愛,了解孩子有什麼樣的需求,日常生活中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正确地處理問題。此外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夫妻雙方發生沖突,都不要通過暴力去解決問題,以身作則,讓孩子從國小會對待問題、處理問題的正确方法,讓他得到愛和安全感,這樣不僅有利于預防不良行為的産生,也有助于幫他從不良行為中走出來。

編輯:廖晞冕

稽核:ambergchen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新聞教育頻道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