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身教重于言傳?有時候,你也不必強己所難

身教重于言傳?有時候,你也不必強己所難

本文看點:

“身教重于言傳”這句話可以說是育兒圈裡的至理名言了。

有一段時間,我也是以此嚴格要求自己。每次遇到事兒,想要退縮的時候,就在心裡告訴自己,給娃做個榜樣,不能慫!

時間長了,成就感沒增加多少,但着實挺累的。

然而放松下來我發現,不做要強的自己,孩子也能變得挺勇敢的。

上周,娃去參加了人生中第一次鋼琴比賽。

比賽當天,我雖然人在外地出差,心裡還是會替她擔心,甚至都莫名緊張。

比賽結束後,我迫不及待地問先生孩子的情況,得到的答複是,一點都不緊張,全程放松,狀态非常好。

我當時就覺得打心眼裡佩服。

回想當年,不,不隻是當年,現在也是,隻要遇到上個台、發個言這種需要當着大家面做得事兒,我都緊張得肚子疼。可娃竟然像什麼事兒都沒有,這孩子比我強啊!

除了感歎娃的厲害,更讓我感覺欣慰,或者說放松的是,我發現,即使自己不太行,娃也可以很勇敢,我終于可以放心地做那個有些慫的自己了!

身教重于言傳?有時候,你也不必強己所難

擺脫“做孩子榜樣”的人設

有一段時間,我對自己的要求挺高的,要求自己學這學那,報各種課,參加各種活動。

但這樣做的動機,不是簡單的因為我自己想要變得更好,而是因為我相信,父母是孩子的天花闆,想要孩子成長得更好,自己就要更優秀。

那時候,我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穹頂,孩子就在穹頂之下成長,我必須要不停地變高,空間變大,才能讓孩子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然而後來我突然明白,自己的這種認知真的是大錯特錯。

其一,如果真的是這樣的景象,那麼,無論孩子再怎麼成長,都隻是在有限空間裡的成長。你以為自己是在給她開路,但實際上也是一種限制,看起來她有足夠的空間,但實際上,卻少了很多可能。

其二,如果想要孩子做得更好,自己就要先做到,那我們可能需要讓自己變成一個全能的人。面對任何事情不退縮、不害怕,時刻都要高度自律、愛學習。可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我真的認知有限、能力有限,要求自己全能,最後也隻能換來一句——臣妾做不到!

其三,在有些明明做不到的方面,強迫自己收起弱點和恐懼,佯裝堅強和“我可以”,看起來是在向孩子做正向的傳導,但實際上孩子接收到的,不隻是堅強很好,還有,脆弱可恥。當一個人不被允許脆弱,其實就很難變得堅強。

身教重于言傳?有時候,你也不必強己所難

不做榜樣,也不做天花闆

坦誠面對自己的局限性

以前我一直以為,想要讓孩子怎麼樣,自己就要先做到怎麼樣。

于是,每次當我遇到什麼情況想要尖叫和退縮,我都跟自己說,鎮定!給孩子做個榜樣。

可是,這件事兒終歸不可能長久。因為有些東西,是你本能地想要逃避,遇到就會有生理反應,很難在短時間内靠理智去戰勝。

去年夏天,我帶孩子去水上樂園玩。

因為自己不會遊泳,是以我選擇了僅有0.9米的區域帶孩子玩。對于175身高的我,0.9米感覺就像小case,我本以為自己能拿捏。

可真下了水我就慫了。

那是一個環形的水道,雖然隻有0.9米,但因為不是完全靜止的水,而且水道底部呈弧形,是以走起來沒有想象的輕松。

走完第一圈,我就放棄了。什麼榜樣,什麼以身作則,老娘先保命要緊!

我果斷地給自己租了一個救生圈,蜷縮在0.9米水域裡小心翼翼地前行。

我本來以為,在遊泳方面表現的如此慫的媽,注定不會帶出來如魚得水的閨女了。然而,事實并不是如我所想。

玩了一會,閨女突然說她想學遊泳。

我也沒什麼猶豫,非常直接地告訴她,真不好意思,我有點害怕水,這件事我可能幫不了你。

于是,她隻能看着别人遊泳的樣子,自己開始嘗試把頭紮進水裡憋氣。

剛開始碰到水臉就擡起來了,後來慢慢地能紮進去一會,再後來還能紮進去,手腳跟着比劃一下。

當然,她最後也沒有學會遊泳,但這件事卻帶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按照我以前的想法,我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才能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可為什麼在我明顯短闆的方面,孩子卻沒有被限制,反而有自己想要做成的願望和行動。

後來,我想明白,自己是否會成為孩子的阻礙,重點不在于自己能不能做到,而在于自己對自己做不到的态度。

如果自己坦誠地面對自己做不到,把這件事定義為自己在這方面弱一些,那對孩子來說,這隻是我們的體驗和感受,而不是這件事本身困難或可怕。

我們做不到,也不代表孩子不可能做到,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去選擇做或不做。

但在現實中,我們很容易把養育孩子的過程,變成尋找同盟的過程。

那就是,我對一件事是什麼感受,也要讓孩子體驗到這種感受。

家長自己覺得害怕的事兒,也要讓孩子覺得害怕;自己不喜歡的,也要讓孩子覺得讨厭。

這樣的做法剝奪了孩子自己體驗的機會,很可能造成,孩子從沒體驗過,但已經被灌輸了這件事不好,不能做的想法。

坦誠面對自己的局限性,承認有些事情自己的确做不到,對孩子來說,這不僅是真實的,也會讓他們明白,做到做不到都是常态,反而給了他們更多探索的機會和想法。

身教重于言傳?有時候,你也不必強己所難

我們的世界不是全世界

電影《夏日友情天》中,小海怪盧卡和他的家人生活在一個小漁村附近的海裡。

他日複一日的生活,就是放牧自家養的小魚。

有一天,盧卡發現了人類船上掉下來的鬧鐘和卡片。他特别想知道,海面上人類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回到家,他迫不及待地問爸爸媽媽。沒想到,不但沒有解答,還引起了父母的恐慌。

他們一邊勸說盧卡,不要去想這些事,隻要不去想,這些事就不會困擾自己;一邊和遠房的親戚聯系,想要把盧卡送到深海中去。

因為不想去深海,盧卡誤打誤撞地上了岸。他看到了和海裡完全不同的世界,交到了新朋友,也有了新生活。

當然,在整個過程中,他也曾面對困難,感受到他人的惡意,經曆過自己的無助。

但所有這些經曆讓他知道,人類的世界到底什麼樣。它不是朋友介紹的那般美好,但也不是父母形容的那麼恐怖。

回過頭來看,盧卡的父母為什麼對他踏入人類的世界如此恐慌呢?是因為他們自己曾經令人聞風喪膽的可怕經曆嗎?

恰恰相反,他們所有的拒絕,都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經曆過,對人類世界的認知,全憑他人描述和自己想象。

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把自己接觸到的世界想象成全世界,或者說,想象成合理的好的世界。

那些我們不曾經曆的,也不曾見過的部分,就像洪水猛獸,讓人不能安心和放心。

對待孩子,我們也很容易像盧卡的父母一樣,希望他們在自己了解的場域中生活。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希望掌握孩子的一切行蹤,捕捉任何蛛絲馬迹來證明他過得好不好;等他長大了,我們又希望他們做自己見過和熟悉的工作,甚至不惜犧牲孩子的喜好和興趣。

我們如此地期待孩子勇敢,卻又如此地害怕孩子“失控”。全然忘了,我們見過的世界,猶如盧卡父母生活的那片小小的草場,而外面的世界是廣袤的大海。

誠然,我們給不了孩子整片大海。但我們能夠給他向整片大海出發的勇氣。

因為真正限制孩子的,不是我們見過多少,了解多少,而是,我們對于未知世界的認知和态度。

如果我們像盧卡的父母面對人類的世界一樣,對未知的情況選擇定性和遠離,那無論我們多麼“成功”,孩子的成長都隻局限于眼前的一隅。

但如果我們可以保持開放的心态,對自己不曾見過的東西,保持一點好奇,減少一些評判,就是為孩子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給了他們探索的勇氣和力量。

身教重于言傳?有時候,你也不必強己所難

放手創造機會

前幾天,我陪孩子去參加一個節目的試鏡。

不知道孩子到底緊張不緊張,我自己的确是緊張極了。

坐在大廳裡等着的時候,我已經感覺出來自己心跳加速,有種想要反複想要跟孩子确認準備好了沒有的沖動(但忍住了)。

那天,我正好還有一些工作要處理。不知道孩子是感受到了我的緊張,還是僅僅因為體貼想要我去工作,孩子對我說,媽媽,你去工作吧,爸爸在這陪我就行了。

我本來想要繼續陪她一會,畢竟這是她第一次試鏡,我也希望能夠見證她的成長。但後來考慮到确實工作量還不少,而且我自己留下來,如果沒忍住問東問西,反而會把緊張情緒傳染給孩子,也就離開去了機關。

後來,先生從現場給我發來了視訊,孩子表現挺好的,不緊張,也順利通過了試鏡。

因為沒有平行宇宙來驗證,我也無從判斷我的離開是不是給孩子帶來了正面影響,但這讓我想到,适當地退出其實是在給孩子創造更多的可能。

最近有些時候,孩子總會拒絕我的陪伴。

除了像這次試鏡的時候,有時候練琴或者寫作業,她也會說,讓我去做點其他事兒,她自己可以。

對于家長來說,我們會覺得自己放下手中的事兒來陪孩子,是對孩子的支援,甚至是為了孩子而選擇了犧牲自己,乃至自我。

但這樣的做法,究竟是我們真的想要支援孩子,還是隻是為了滿足自己心裡對一個好家長的評判标準;到底是真的能夠幫到孩子,還是僅僅隻是自我感動,這其實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對于孩子來說,什麼是好的支援呢?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陪伴是支援,能幫助他們驅走壞情緒,獲得力量;但當孩子不需要時,退出也是好的支援,告訴孩子他們值得被相信,也有能力實作自己的想法。

陪伴就像做加法,退出就像做減法,對于家長來說,加法容易,減法難,陪伴需要擠出更多的時間,但退出卻需要更強的心理力量。

然而,對于孩子來說,退出有時候比陪伴更有意義。

我們暫時的離開,不隻是減少了個人情緒對孩子的幹擾,更是為孩子挪開了擋在路上的障礙,讓他們有了更多前行的自由。

我現在突然了解,所謂的身教重于言傳,不是要求我們時刻勇敢、拼搏、堅強,而是要做一個真實的自己,一個有能力但也局限性、努力但并不完美的人。

唯有真實,才能釋放我們身上的枷鎖,帶給孩子前進的勇氣。

身教重于言傳?有時候,你也不必強己所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