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身教重于言传?有时候,你也不必强己所难

身教重于言传?有时候,你也不必强己所难

本文看点:

“身教重于言传”这句话可以说是育儿圈里的至理名言了。

有一段时间,我也是以此严格要求自己。每次遇到事儿,想要退缩的时候,就在心里告诉自己,给娃做个榜样,不能怂!

时间长了,成就感没增加多少,但着实挺累的。

然而放松下来我发现,不做要强的自己,孩子也能变得挺勇敢的。

上周,娃去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钢琴比赛。

比赛当天,我虽然人在外地出差,心里还是会替她担心,甚至都莫名紧张。

比赛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问先生孩子的情况,得到的答复是,一点都不紧张,全程放松,状态非常好。

我当时就觉得打心眼里佩服。

回想当年,不,不只是当年,现在也是,只要遇到上个台、发个言这种需要当着大家面做得事儿,我都紧张得肚子疼。可娃竟然像什么事儿都没有,这孩子比我强啊!

除了感叹娃的厉害,更让我感觉欣慰,或者说放松的是,我发现,即使自己不太行,娃也可以很勇敢,我终于可以放心地做那个有些怂的自己了!

身教重于言传?有时候,你也不必强己所难

摆脱“做孩子榜样”的人设

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的要求挺高的,要求自己学这学那,报各种课,参加各种活动。

但这样做的动机,不是简单的因为我自己想要变得更好,而是因为我相信,父母是孩子的天花板,想要孩子成长得更好,自己就要更优秀。

那时候,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穹顶,孩子就在穹顶之下成长,我必须要不停地变高,空间变大,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然而后来我突然明白,自己的这种认知真的是大错特错。

其一,如果真的是这样的景象,那么,无论孩子再怎么成长,都只是在有限空间里的成长。你以为自己是在给她开路,但实际上也是一种限制,看起来她有足够的空间,但实际上,却少了很多可能。

其二,如果想要孩子做得更好,自己就要先做到,那我们可能需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全能的人。面对任何事情不退缩、不害怕,时刻都要高度自律、爱学习。可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真的认知有限、能力有限,要求自己全能,最后也只能换来一句——臣妾做不到!

其三,在有些明明做不到的方面,强迫自己收起弱点和恐惧,佯装坚强和“我可以”,看起来是在向孩子做正向的传导,但实际上孩子接收到的,不只是坚强很好,还有,脆弱可耻。当一个人不被允许脆弱,其实就很难变得坚强。

身教重于言传?有时候,你也不必强己所难

不做榜样,也不做天花板

坦诚面对自己的局限性

以前我一直以为,想要让孩子怎么样,自己就要先做到怎么样。

于是,每次当我遇到什么情况想要尖叫和退缩,我都跟自己说,镇定!给孩子做个榜样。

可是,这件事儿终归不可能长久。因为有些东西,是你本能地想要逃避,遇到就会有生理反应,很难在短时间内靠理智去战胜。

去年夏天,我带孩子去水上乐园玩。

因为自己不会游泳,所以我选择了仅有0.9米的区域带孩子玩。对于175身高的我,0.9米感觉就像小case,我本以为自己能拿捏。

可真下了水我就怂了。

那是一个环形的水道,虽然只有0.9米,但因为不是完全静止的水,而且水道底部呈弧形,所以走起来没有想象的轻松。

走完第一圈,我就放弃了。什么榜样,什么以身作则,老娘先保命要紧!

我果断地给自己租了一个救生圈,蜷缩在0.9米水域里小心翼翼地前行。

我本来以为,在游泳方面表现的如此怂的妈,注定不会带出来如鱼得水的闺女了。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我所想。

玩了一会,闺女突然说她想学游泳。

我也没什么犹豫,非常直接地告诉她,真不好意思,我有点害怕水,这件事我可能帮不了你。

于是,她只能看着别人游泳的样子,自己开始尝试把头扎进水里憋气。

刚开始碰到水脸就抬起来了,后来慢慢地能扎进去一会,再后来还能扎进去,手脚跟着比划一下。

当然,她最后也没有学会游泳,但这件事却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按照我以前的想法,我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可为什么在我明显短板的方面,孩子却没有被限制,反而有自己想要做成的愿望和行动。

后来,我想明白,自己是否会成为孩子的阻碍,重点不在于自己能不能做到,而在于自己对自己做不到的态度。

如果自己坦诚地面对自己做不到,把这件事定义为自己在这方面弱一些,那对孩子来说,这只是我们的体验和感受,而不是这件事本身困难或可怕。

我们做不到,也不代表孩子不可能做到,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去选择做或不做。

但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把养育孩子的过程,变成寻找同盟的过程。

那就是,我对一件事是什么感受,也要让孩子体验到这种感受。

家长自己觉得害怕的事儿,也要让孩子觉得害怕;自己不喜欢的,也要让孩子觉得讨厌。

这样的做法剥夺了孩子自己体验的机会,很可能造成,孩子从没体验过,但已经被灌输了这件事不好,不能做的想法。

坦诚面对自己的局限性,承认有些事情自己的确做不到,对孩子来说,这不仅是真实的,也会让他们明白,做到做不到都是常态,反而给了他们更多探索的机会和想法。

身教重于言传?有时候,你也不必强己所难

我们的世界不是全世界

电影《夏日友情天》中,小海怪卢卡和他的家人生活在一个小渔村附近的海里。

他日复一日的生活,就是放牧自家养的小鱼。

有一天,卢卡发现了人类船上掉下来的闹钟和卡片。他特别想知道,海面上人类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回到家,他迫不及待地问爸爸妈妈。没想到,不但没有解答,还引起了父母的恐慌。

他们一边劝说卢卡,不要去想这些事,只要不去想,这些事就不会困扰自己;一边和远房的亲戚联系,想要把卢卡送到深海中去。

因为不想去深海,卢卡误打误撞地上了岸。他看到了和海里完全不同的世界,交到了新朋友,也有了新生活。

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他也曾面对困难,感受到他人的恶意,经历过自己的无助。

但所有这些经历让他知道,人类的世界到底什么样。它不是朋友介绍的那般美好,但也不是父母形容的那么恐怖。

回过头来看,卢卡的父母为什么对他踏入人类的世界如此恐慌呢?是因为他们自己曾经令人闻风丧胆的可怕经历吗?

恰恰相反,他们所有的拒绝,都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对人类世界的认知,全凭他人描述和自己想象。

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把自己接触到的世界想象成全世界,或者说,想象成合理的好的世界。

那些我们不曾经历的,也不曾见过的部分,就像洪水猛兽,让人不能安心和放心。

对待孩子,我们也很容易像卢卡的父母一样,希望他们在自己了解的场域中生活。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希望掌握孩子的一切行踪,捕捉任何蛛丝马迹来证明他过得好不好;等他长大了,我们又希望他们做自己见过和熟悉的工作,甚至不惜牺牲孩子的喜好和兴趣。

我们如此地期待孩子勇敢,却又如此地害怕孩子“失控”。全然忘了,我们见过的世界,犹如卢卡父母生活的那片小小的草场,而外面的世界是广袤的大海。

诚然,我们给不了孩子整片大海。但我们能够给他向整片大海出发的勇气。

因为真正限制孩子的,不是我们见过多少,了解多少,而是,我们对于未知世界的认知和态度。

如果我们像卢卡的父母面对人类的世界一样,对未知的情况选择定性和远离,那无论我们多么“成功”,孩子的成长都只局限于眼前的一隅。

但如果我们可以保持开放的心态,对自己不曾见过的东西,保持一点好奇,减少一些评判,就是为孩子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给了他们探索的勇气和力量。

身教重于言传?有时候,你也不必强己所难

放手创造机会

前几天,我陪孩子去参加一个节目的试镜。

不知道孩子到底紧张不紧张,我自己的确是紧张极了。

坐在大厅里等着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出来自己心跳加速,有种想要反复想要跟孩子确认准备好了没有的冲动(但忍住了)。

那天,我正好还有一些工作要处理。不知道孩子是感受到了我的紧张,还是仅仅因为体贴想要我去工作,孩子对我说,妈妈,你去工作吧,爸爸在这陪我就行了。

我本来想要继续陪她一会,毕竟这是她第一次试镜,我也希望能够见证她的成长。但后来考虑到确实工作量还不少,而且我自己留下来,如果没忍住问东问西,反而会把紧张情绪传染给孩子,也就离开去了单位。

后来,先生从现场给我发来了视频,孩子表现挺好的,不紧张,也顺利通过了试镜。

因为没有平行宇宙来验证,我也无从判断我的离开是不是给孩子带来了正面影响,但这让我想到,适当地退出其实是在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可能。

最近有些时候,孩子总会拒绝我的陪伴。

除了像这次试镜的时候,有时候练琴或者写作业,她也会说,让我去做点其他事儿,她自己可以。

对于家长来说,我们会觉得自己放下手中的事儿来陪孩子,是对孩子的支持,甚至是为了孩子而选择了牺牲自己,乃至自我。

但这样的做法,究竟是我们真的想要支持孩子,还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心里对一个好家长的评判标准;到底是真的能够帮到孩子,还是仅仅只是自我感动,这其实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是好的支持呢?

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伴是支持,能帮助他们驱走坏情绪,获得力量;但当孩子不需要时,退出也是好的支持,告诉孩子他们值得被相信,也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想法。

陪伴就像做加法,退出就像做减法,对于家长来说,加法容易,减法难,陪伴需要挤出更多的时间,但退出却需要更强的心理力量。

然而,对于孩子来说,退出有时候比陪伴更有意义。

我们暂时的离开,不只是减少了个人情绪对孩子的干扰,更是为孩子挪开了挡在路上的障碍,让他们有了更多前行的自由。

我现在突然理解,所谓的身教重于言传,不是要求我们时刻勇敢、拼搏、坚强,而是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有能力但也局限性、努力但并不完美的人。

唯有真实,才能释放我们身上的枷锁,带给孩子前进的勇气。

身教重于言传?有时候,你也不必强己所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