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预防孩子出现人格异常?“天生犯罪人”成立吗?

如何预防孩子出现人格异常?“天生犯罪人”成立吗?

近日,山西某小学四年级孩子从二年级开始就遭同班男生凌辱,凌辱手段刷新认知,令人愤怒引发热议。无独有偶,上海一所中学里,两名13岁的女生趁体育课期间返回教室,将具有清洁漂白作用的混合液倒入同班学生的水杯内,导致多名学生出现不适症状。朝气蓬勃的校园里,怎么会发生霸凌行为、投毒案?作恶少年的动机是什么?父母如何预防孩子出现人格异常?腾讯育儿《孩子不抑郁》栏目邀请腾讯新闻知识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晴天妈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陈碧,资深律师、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诉讼咨询专家陈小兜共同探讨儿童病态心理预防及成因。

核心观点:

  • 1

    青春期早期的孩子,世界观和人生观将成未成,情感不成熟,做事不计较后果,容易被周遭环境影响。

  • 2

    犯罪绝对不是因为生理因素导致的,更多的还是家庭和社会的原因。

  • 3

    容易被霸凌的群体,容易被罪犯盯上的受害者群体,往往是独来独往,爹不疼娘不爱,越边缘的孩子,越容易成为施害者和受害者。

  • 4

    一个人和社会的依恋程度越高,那么犯罪的概率就越低。

  • 5

    家长不要太焦虑天生犯罪,目前还属于小概率事件。

如何预防孩子出现人格异常?“天生犯罪人”成立吗?

晴天妈妈:从心理学角度看,在本该天真烂漫的青春期,儿童有这种病态心理的成因是什么?

陈碧:青春期早期的孩子,世界观和人生观将成未成,会受到一些吸引眼球、比较庸俗的人生观的影响,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更认同自己的朋友,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因为朋友产生的,比如朋友吃亏被人欺负了,一般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也是共同犯罪比较多。

这个时期的孩子,正有把自己从孩子变成成人的迫切愿望,所以他们会做很多社会角色的尝试扮演,在扮演社会角色的时候,讲义气,要帮别人出头,要拉帮结派。但他们的情感不成熟,想要成为成年人,又缺少成年人才有的共情能力。

还有就是不计后果,很小的事情,他们就会爆炸,情绪上来了控制不住,自制力又比较弱,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可能也表现出来了我们人类一些原始的本能,很难自控,恰恰因为这个特点,在出了事以后他们又很容易后悔,后悔为什么我管不住自己?其实这也是他们值得挽救的地方。

陈小兜:我从职业经历和理论知识做一个推断,我猜测是现在青少年接触的信息太广太杂,我们这个年龄段十几岁的时候,可能回比较内秀的,你想展现自我,都是被动地需要家长、老师来推进。现在的小朋友接触的信息太多了,但学校和家庭教育没跟上。家长和学校需要充分认识孩子当前可以接触到繁多的信息,要去辨别是不是有害的?要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去走。

意大利的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写过一本书叫《犯罪人论》,讲得理论是“天生犯罪人”,基于这种理论,我们不排除有极少的一部分青少年或者成年人有犯罪基因,当然这个结论有争议,犯罪更大程度上受环境影响。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或者进行适当干预的话,就会愈演愈烈。比如有一些人青少年时期是校园霸凌的施暴者,长大了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为他们从欺凌、伤害中得到了快乐,就是ta实施伤害性的行为,可以给ta带来心理上的快感。

如何预防孩子出现人格异常?“天生犯罪人”成立吗?

龙勃罗梭与《犯罪人论》

晴天妈妈:犯罪或者反社会人格方面,是不是真的有遗传的情况?存不存在我们所说的“人性本恶”或“天生坏种”,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陈碧:养育者其实可以放心,我自己的观点是相信给予你的每个孩子都是完美的,这个应该是养育者的态度。

龙勃罗梭是犯罪学的开山鼻祖,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说”,他对一些特别恶性的系列杀人犯,做了一个跟踪,然后进行解剖,发现这些系列杀人犯,颅骨,还有生理特征,有一些是和正常人不一样的地方,他的结论就是这些人可能出现了生物学上的返祖现象,猿人在那个黑暗丛林里面,要想活下去,可能就是得屠杀。他们会具备一些特点,比如没有同情心,不太会觉得疼,又不太有羞耻感。

龙勃罗梭的学生,犯罪学的另外一个大家,菲利,又提出来这种天生犯罪人只是概率极低的一部分,犯罪的形成是要人、家庭和社会三元素影响,所以也希望家长们不要担心,犯罪绝对不是因为生理因素导致的,其实更多的还是家庭和社会的原因。

晴天妈妈:我问过新西兰的一个华人狱警,犯罪背后有什么共同点,他说了三个很有意思的点,第一,这个人来自哪个社区,比如贫民窟,或者是这个社区本身的治安和条件不太好,或者是青少年的社会乱象非常多,如果孩子来自这种社区,大概率在他们监狱里面是扎堆的;第二,家庭状态,这些孩子家里父母酗酒、嗑药,父母的婚姻状态和整个家庭状态特别差;第三,受教育水平,孩子大概率很早就失学了。另外他还观察到,家庭相对稳定,父母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整个家庭结构相对比较好的,在他所管辖的片区里面是非常少见的。

晴天妈妈:青少年犯罪跟原生家庭关系很大吗?是否因为家庭出现了某些因素,才导致这些孩子更容易走向边缘?

陈小兜:首先我回应一下陈碧教授说的,现在有一个学派叫精神研究学派,专门针对青少年犯罪,按照他们的理论,认为青少年犯罪一般来说是存在一些精神缺陷。

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一句话特别的有名,叫: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讲的就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我接触过一对母子,他们来咨询,衣着陈旧,一看就是穷困人,男孩的父亲酗酒,有各种不良的嗜好,母亲没有工作,住在老弄堂里,这种环境下这个孩子考上了大学,这表明他母亲至少给了他爱和保护。

如果从小受到各种歧视白眼,还有各种欺凌存在,他也是有可能走上歧路,至少有心灵创伤。我们不能说每个孩子都能成才,但是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爱和关心,至少可以健健康康的长大,心态稳定的去生活,做一个普通人,有一份普通工作。

晴天妈妈:其实孩子还是希望周围人能给他一个正向的反馈,如果孩子学习不是那么优秀,各方面兴趣爱好都不喜欢,你长期给他否定,相对来说孩子是缺爱的,不光是犯罪行为,我观察到的,容易被霸凌的群体,容易被罪犯盯上的受害者群体,往往是独来独往,爹不疼娘不爱,越边缘的孩子,越容易成为施害者和受害者。频繁家暴的家庭里面,孩子长大以后,要么家暴别人,要么被人家暴,他觉得这个事情是正常的社交模式,因为他没有见过正常的家庭是什么样子,人跟人之间正常的沟通是什么样子,所以会默认成一个社交方式。

如何预防孩子出现人格异常?“天生犯罪人”成立吗?

晴天妈妈:低龄犯罪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否是对犯罪者的一种庇护?

陈碧:家里有小孩的,实际上担心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成为受害人,另一个才是他会不会做出什么不应该做的事情,现在刑法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发力的。我们国家在2020年通过了刑法第11修正案,专门把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下调了,以前是已满14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等八类犯罪的,应负刑事责任。现在年满12岁,犯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可以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追究刑事责任。所以其实在两三年前我们国家的刑法已经摆出了一个立场,就是双向保护,既要保护青少年不做被害人也要遏制这种少年的恶。

当然,只靠刑法是不够的,还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还有家庭教育促进法等,这些法律要加在一起,才能够努力构成一个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我个人更愿意把时间花在预防上面,在教育上面花再多的精力都比事后再狠狠地谴责制裁更有必要珍贵。

陈小兜:2019年大连发生过一起13岁男孩杀害小女孩事件,震惊全国,这一件事推动了立法的改革,我们要接受一个现状,就是全世界的法律,都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在2019年这个案件之前,2018年湖南也有一起13岁小孩杀害同学事件,这么多的事件,大家一直在关注呼吁,所以才推动了立法的改革,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我不反对对某些故意伤害行为进行严惩,这是朴素正义的需求,但是用一个犯罪分子的烂命去换一条良善之人的性命,除了满足大部分人的朴素正义的需求外,其实起不到绝对的震慑作用。

家长跟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换位思考,交流沟通要到位,因为现在小孩子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越来越早,你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和他说,哪些事情不能做,为什么不能做,做这个事情后果是什么。

晴天妈妈:在日常里面,孩子在哪些时间点,或者哪些放出的小信号,家长和学校必须要留意不是简单的淘气,而是可能真的有犯罪走向?

陈碧:假如家里有青春期的小孩,你一定会有感觉你们之间距离变远的时刻,这可能是孩子有意如此,他想成人了,想要保持和你之间的距离,然后才能去建立自己的圈子,他的圈子里头就是朋友同学,假如后面有一些越轨和违法行为,恰恰是围绕这些所谓的同学朋友,变成了一个共同犯罪行为。

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拒绝跟孩子沟通,不要觉得我没有办法跟孩子交流了,不管了。按照我们犯罪的社会控制理论,一个人和社会的依恋程度越高,那么犯罪的概率就越低。所以,在青春期一定要建立好依赖关系,不要放弃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依恋纽带,你在他身上多花一些时间,他一定会给你一个反馈。你的评价,对他来说是一种很珍惜的东西,如果他很珍惜这种依恋关系和正评价的话,那么他在做一些越轨行为的时候就会犹豫,就会降低犯罪的概率。

还有一点是界限感,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从小灌输“你的身体边界别人不能碰”,作为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身体界限,比如经过允许你才可以对他做某些事情,他慢慢地就明白我的身体谁都不能够怎么样,他也会意识到,我不能够被别人伤害,同样不能够这么去对别人。

晴天妈妈:不是到某个年龄突然去重视这件事,而是一个过程性的。就像蜘蛛网上的丝一样,牵扯他的丝越多,他去做一些边缘行为或者越界非常态行为的时候,包袱越重。他会担心别人不喜欢我怎么样,如果我这么做,我伤害到别人怎么办,但是如果这个人本来爹不疼娘不爱,成绩也不好,没有任何在乎他的人,那随便伤害别人还是伤害自己,也没有人管。如果孩子没有办法在自己所在的小系统里面获得正向的支持,父母就应该引起重视和关注了。

陈小兜:第一,家长不要太焦虑天生犯罪,它目前还属于小概率事件,我们首先要引导孩子去成人,即如何成为一个人,然后才是成才。

第二,我觉得所有孩子都有叛逆期,只是有的孩子稍微乖一点,叛逆期来的晚一点,只要我们给孩子的爱是足够的,给他的引导是正向的,哪怕他在人生某个阶段走了一些弯路,也不要紧,要相信孩子,他还会走回来。我们的追求应该是去经历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风景,我们可以允许孩子走一些弯路。只要我们的基础教育做到位,这个基础打好了,至于上层建筑怎么做,怎么走,我们作为家长给他足够的支持,由着他去折腾,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如何预防孩子出现人格异常?“天生犯罪人”成立吗?

晴天妈妈:引导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同时,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也很重要,如何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保护?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陈碧:不管是不是青春期的孩子,我们从他小时候,家长就要建立界限感,这个东西所有权在我,你就不能拿走,比如有些孩子会在学校遇到霸凌,他但凡有个什么好东西别人就一定要拿走,如果没有界限感,他会觉得无所谓我可以再买,有界限感的话,其实他对财产权,对人身权就会有概念。

第二,尊重孩子的感觉。有时候孩子说我不舒服不高兴,或者是我疼我冷,有时候你可能会说,没有那么冷,会去否定他的感觉。但是他说冷,就是冷,只有他尊重了自己的感觉,假如未来被侵害,他才可以说出口,很多被害人说不出口的背后有很多童年被压抑的东西。就是因为家长曾经不尊重他,他给了你暗示哪里不舒服,但家长没有尊重他,未来他怎么能够保护自己?

陈小兜:第一,高质量的陪伴,为什么有些家长每天只陪孩子两个小时反而比有些一天到晚和孩子泡在一起的家长教出来的孩子更好,因为高质量的陪伴很重要。仔细观察,防患未然,我做不到一天到晚陪伴孩子,但是他在每一个受到委屈的场合,都愿意跟我诉说和沟通,第一时间来找我,因为他知道,我不但能观察出他的问题,我还会第一时间去跟各方面协调。

第二,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我们要有同理心,现在孩子的自我意识太强了,觉醒得太快了,我们属于野蛮长大的一代人,完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所以我们要换位思考,你不要把他当作4、5岁的小朋友,给他加10岁,当作15岁的孩子,看看是什么状态,然后看看他是什么一个心理,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慢慢地观察。

第三,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时地求助专业人士。有些孩子其实已经不单纯是青春叛逆期问题,真的是心理问题。如果对家长没有敬畏心理,此时就需要外部专业的人士来干预,孩子可能才会听才会改变。

整理:陈艳博

审核:蔡娟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孩子不抑郁》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但欢迎转发至个人朋友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