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个容易被忽视的思维误区,让我把孩子越养越胆小

这个容易被忽视的思维误区,让我把孩子越养越胆小

本文看点:

家长们,你以为的立竿见影,其实往往是适得其反。

为什么我们明明立了规矩,孩子却反而迷茫、胆怯,反而退缩到家长看不到的地方,拒绝交流?

今天,我们会把这个问题剖开了进行梳理,您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

全文共4946字,阅读时间13分钟

我的孩子叫笑笑,今年6岁。在他变得越来越胆小之前,是极其大胆的。大胆到什么程度呢?我说两个例子,也就清楚了。

第一个例子是不怕人。

笑笑之所以叫笑笑,是因为他生下来就笑。儿保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在哭,他却冲护士笑,冲医生笑。亲朋好友来祝贺,谁对他说一句:“你好呀!”便能逗得他哈哈大笑。小区的保安,楼上楼下的邻居,附近商店的老板都知道他,因为别的孩子见着生人都要躲,而笑笑是主动伸出双手要抱抱。出去公园玩儿,笑笑在前面奔跑,抱住每一个路人的大腿,仰着小脸儿,瓮声瓮气地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抱。

笑笑觉得每个人都好,我和爸爸却害怕。

一次假期,我们一家与朋友一道去成都。锦里人山人海。笑笑坐在腰凳上,不住哇哇大叫。我们拗不过,给他放到地上。谁知他脚一沾地,一甩腿便钻入人群,眨眼就不见了。我和爸爸吓得灵魂出窍,奋力拨开人群去追,好几分钟才找到他——他正跟着一个叔叔后面,要去抓人家的衣角。

第二个例子是不怕高。

我看《发展心理学》,里面有个例子,研究人员设置一处几米高的悬崖,上设一块玻璃板,把婴儿放在一端,另一端站着母亲或玩具以吸引婴儿往前爬。据说,参与研究的婴儿在爬到悬崖处时,均停止了行动,很谨慎地观察面前的“悬崖”。由此得出“婴儿对空间、危险有天然的感知力”这一结论。

但笑笑不在研究结论之列。我们小区有一处高台,台上种着一株两人环抱的黄桷树,虬根盘错,四处延展,台下十米高,接一个花岗石铺就的小广场。笑笑学走路时,专往崎岖的地方走,每次都踩着黄桷树的根茎走到台边,咧嘴一笑就要往下跳——若不及时拉住,非得摔惨。不让去吧他不干,每天都搞得大人提心吊胆。

另外诸如不怕水,专踩着池塘边、河边走,不怕动物,手往大型犬的嘴里搁,徒手捉老鼠等等的事例不胜枚举。

但最让我和爸爸担心的,还是外出时愿意跟陌生人走,以及对高处、河水等危险的地方没有意识这两件事。虽然知道要让孩子多体验、多发展,但每回看到小孩丢失或意外的新闻,心里都直打鼓——咱不说把孩子养多好,但基本安全总得保障吧。

这个容易被忽视的思维误区,让我把孩子越养越胆小

起初,为了不破坏他的安全感,我们采用保守策略,用制定规则的方式来约束行为。

比如约定:去别人家里的话,一定要和妈妈一起去才行;走在路上要牵着妈妈的手才行,要去哪里也要先告诉妈妈,和妈妈一起去。并时时念叨:你现在还小,还不能自己保护自己,妈妈看不到你会担心……

对于高处和水源,我们最初也是划定红线,一是决不能往下跳,二是一定不能独自前往,三是必须要离崖边、水边多少距离。反复念叨六个字:危险,我很担心。

执行一段时间后,笑笑并不买账,依旧是该怎么来还怎么来。冬天和爸爸在河边遛弯(我们住的小区是一个岛),他看到度冬的红嘴鸥,愣是往水里冲,把爸爸给整崩了,拉住他先耳提面命教育一通,然后捡一块石头砰一声丢进水里,严厉告诫:你看,石头掉进河里就沉下去了,你掉进河里也会沉下去,会死的。

丢了几次石头下河,笑笑知道了厉害,再不往水边走。我和爸爸见这个方法奏效,依样画葫芦,运用到其它方面:摔了一个鸡蛋和玻璃杯,给他演示高空坠落的后果;在网上找了一些专门给孩子看的教育视频,告诉他马路的危险、人贩子的可怕,并时不时给他叮嘱如果在外走失该如何应对,找谁帮忙,有人拿糖不可跟着走,还要谨记电话号码等等。

家里人知道他“怕死”,当他生病不愿看医生吃药、受伤不愿处理伤口时,均以“伤口感染可能会有细菌入侵身体”之类的话去企图说服他。

效果是好的,每次都立竿见影。久而久之,我们发现事情不太对了。孩子对于外界潜在的危险有点过于害怕了。

从前脚底板被玻璃扎了还能垫着脚蹦蹦跳跳,现在擦破点皮就紧张得眼泪汪汪,不住问:会流很多血吗?会死吗?以前出门就跑得没影,现在拉我拉得紧紧,出去旅游一趟,不论风景多么美好,他都一步三回头,生怕自己丢了。以前走到哪儿都想去捞水,现在能正大光明玩儿水时,站在水沟里却谨慎得绝不乱动。吃水果蔬菜但凡看到点什么不对劲的颜色,那是绝对不会再吃了。有一次在同学家,听到“地球要爆炸”几个字,他吓得哇哇大哭……

现在,亲朋好友几乎都忘了他小时候如何大胆,说起来都是“笑笑胆子小得很”“他谨慎得很”之类的评价。

这个容易被忽视的思维误区,让我把孩子越养越胆小

我一直没想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虽然逃不过矫枉过正,但我们所用方法也是查阅了许久,被各路教育专家都盖过戳的,一没打骂二没恐吓,就是讲事实摆道理,咋就搞成了这样?

直到前几天遛弯时,听到一对母女的谈话,我才想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

那天的情景是这样的:光线昏暗的河堤上,一个女孩儿骑滑板车呼啦啦往前冲,她的妈妈在后面喊道:宝贝,请你慢一点好吗?妈妈的腿很短,走不了那么快,追不上你我会担心的。女孩儿停车回头,妈妈走上前,微笑着说:谢谢你停下来,谢谢照顾了我的感受,我感到自己被重视着,我很开心。

那一瞬间,我心里咯噔一下,几乎是立刻变聪明了。同样都是担忧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外出事故,同样是叫孩子停止行为,这个妈妈与我完全是两种思维方式。

她语言非常讲究的。她不说“你怎么怎么样不对”,而说“我很不舒服”,她不说“你应该怎么怎么样”,而说“我希望你能体谅我”,最后再说“因为你的行为,让我的精神得到了满足”。

在达到不让孩子乱跑避免危险的同时,她成功给孩子传递了三层意思:

1,你的行为没有问题,你很好。

2,你可以有能力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并且调整自己的行为去照顾他人。

3,你的体谅能够给予他人非常大的安慰与鼓舞,你让世界变得更好了。

这是无形中给孩子做了绝佳的人格引导,帮助孩子意识并养成如何成为一个强大的善良的人。在这样的语言里,孩子不断感知自己的力量,怎么会胆小呢?

她是在用一种正向的方式引导孩子的行为。

反观我和爸爸一直一来对笑笑的表达与引导,无一不是在给他传递这几条信息:

1,这个世界有很多危险与恐怖。

2,你没有能力面对和处理这些危险。

3,你的行为是不妥当的,是错的。

这些信息被孩子的脑子一翻译,几乎就是一句话:这个世界很糟糕,你也很糟糕。无形中塑造了一个悲观,消极,恐怖的世界观给孩子。他像被我们丢进了黑漆漆的原始森林,如何能不怕呢?如何能有自信呢?

我们是在用一种负向的方式引导孩子。

正向和负向,这是两种看待事物的眼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它不止在于这一件事的表达和影响,它会渗入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在任何时候给到孩子影响:对于生活,我们是一种开敞的、接纳的心态,还是一种拒绝的、焦虑的心态——这才是孩子阳光自信或畏缩胆小的核心。

回想起来,曾经那个“胆大包天”的笑笑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不就是一种对世界天然的敞开和接纳吗?

这个容易被忽视的思维误区,让我把孩子越养越胆小

想明白之后,事情就好办了。我与爸爸一碰头,几乎是立刻就敲定了未来的改善方针:

1,改善语言,从表达“你”转为表达“我”。

语言是可以直击心灵的利器。父母的语言传达着潜意识里最隐秘的情感和动机,而孩子通常能够精准捕捉。

我们平时提醒孩子,多是“你不要”“你应该”“你可以”为开头,表面看是提醒,实际是一种否定和指责。因为“你、我、他”这些字很具体,它代表的不是事,而是具体的人,当我们带着“你”这个字去表达的时候,否定的就是孩子本身。这会将我们同孩子对立起来。

仔细想想,在工作、生活中,每当听到别人讲“你不要”“你应该”的时候,我多多少少都会有点不舒服,感觉对方居高临下,想要压过我,心里就会起防御和抵触。

孩子也是一样的。但孩子既爱我们,又没有那么强的力量来反击我们,它的不舒服就只好压下去。他们还信任我们,会记下我们对他的评价,时间长了,便认为自己是真的“不好”“不行”。日积月累地,就掐灭了自信,助长了自卑。

最直接的规避办法就是把表达“你”改为表达“我”。比如说“我想”“我感觉”“我希望”之类的。

就像那个妈妈一样,不是表达“你不能走太快了很危险”而是表达“因为我担心你,所以我希望你停下”。与人的好坏没有关系,与事的对错没有关系,仅仅是“我”的私人感受和需求。在这样的语境中,孩子不是被指责的,而是被期望的。

这是改善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学会示弱,多请孩子帮忙

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全能的,强势的,这让孩子有安全感的同时,也会让他为自己的弱小感到自卑。如同母鸡张开翅膀护住小鸡,保护的同时也给小鸡的头顶投下一片阴影。

示弱就是母鸡张开翅膀时筋骨酸痛,大为吃力,需要小鸡在下面用树枝帮忙顶着。这就从单方面的力量输出变为两个人的合作共谋——我想保护你,但有些事我做不到,需要你帮助我一起来完成这件事,你不是被动接收的一方,你是重要的参与者,是我的力量。

如同那位妈妈的做法。她给自己找了一个示弱的点:腿短,走不快,需要孩子慢一点来配合她。她邀请孩子一起“共谋”,让孩子做关系的主人,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这个容易被忽视的思维误区,让我把孩子越养越胆小

3,发现事物好的那一面,并说给孩子听

那个妈妈并没有像我一样不断告诫孩子:这个世界很危险,外面的坏人有很多。我相信,她在面对水,面对火,面对“悬崖”的时候也不会强调“你会死的”这样的话。

她忽略了这些让人焦虑和不安的因素,在说出自己的需求并邀请孩子共谋后,只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你的行为,让我很感动,很开心,很满足。她只将事件中美好的那一面呈现给孩子。

同样一件事,爸爸妈妈看到的是光,孩子就被照亮了,爸爸妈妈看到的是黑暗,孩子就被遮住了。一直走在光里的孩子,当然是自信且勇敢的。

4,行动上给予支持,帮助他掌握保护自己的技能

最后一步,是和孩子一起,去认识危险,分析危险,并掌握在危险中保护自己的方法。

一个人的自信肯定是源于对事物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自有能力的感知。

生活中随处都有让人紧张的危险的可怕的事,那些事就像一道又一道的墙壁,如果撞上就逃避,那我们就会一直被困在有限中,在越来越狭小的空间里转来转去。

只有那些敢于拆墙,探路的人,才会收获经验,突破一道又一道墙壁,走向一个广阔的世界。

以人贩子为例。我们不能因为有人贩子,就放弃让孩子与陌生人接触,放弃他自己出行,放弃让他搜集自己的经验。

我们可以平静、理性地与孩子讨论这世上有那么一群人,躲藏在人群中干坏事。还可以与孩子一起看资料分析:人贩子通常都在哪些地方与时间作案,他们的方式有哪些。我们可以讨论规避的方法——比如,不独自走小巷,夜间9点后不独自外出,迷路时如何有效自救等等。我们还可以在家与孩子COSPLAY扮演不同角色,演练遇到不同的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最好的保护,一定是丰富他们的认知,加强他们的能力。

这个容易被忽视的思维误区,让我把孩子越养越胆小

5,庆祝每一次微小但伟大的胜利。

不敢淌水的孩子淌水了,不敢点火的孩子点火了,不敢自己出门买零食的孩子出门了,不敢自己睡觉的孩子自己睡了……当孩子每一次改变,我们都要和他好好庆祝。不是简单夸一句“你好棒”,而是正式的一顿大餐,满杯的饮料,为他的胜利畅快地干杯。

来自爸爸妈妈的看见、重视、喜悦、骄傲,一定会化为孩子心中满满的自豪与源源不断的力量。

总结起来,就是:改变语言+学会示弱+看见美好+锻炼能力+庆祝胜利。

计划完了,不禁自问:笑笑会因为我们的构想而有所改变吗?不知道。育儿路上随处是坑,即便准备得再充分,也有可能踩进陷阱或蹭一腿稀泥。

但我想,只有往前走,才有机会到达彼岸。这一份从容,或许就是“接纳”的源泉。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这个容易被忽视的思维误区,让我把孩子越养越胆小

教养孩子,是一门学问,更是需要真心换真心。当我们一再接收外界繁杂的信息时,不如去繁存简,问问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我需要怎样的亲子关系;再问问孩子:Ta其实是怎样的人,Ta希望我给予Ta什么。

不要总想着去“教”孩子,你首先要真的看到孩子,去看到Ta的特点,并且带着孩子,一同摸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