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預防孩子出現人格異常?“天生犯罪人”成立嗎?

如何預防孩子出現人格異常?“天生犯罪人”成立嗎?

近日,山西某國小四年級孩子從二年級開始就遭同班男生淩辱,淩辱手段重新整理認知,令人憤怒引發熱議。無獨有偶,上海一所中學裡,兩名13歲的女生趁體育課期間傳回教室,将具有清潔漂白作用的混合液倒入同班學生的水杯内,導緻多名學生出現不适症狀。朝氣蓬勃的校園裡,怎麼會發生霸淩行為、投毒案?作惡少年的動機是什麼?父母如何預防孩子出現人格異常?騰訊育兒《孩子不抑郁》欄目邀請騰訊新聞知識官、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晴天媽媽,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陳碧,資深律師、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訴訟咨詢專家陳小兜共同探讨兒童病态心理預防及成因。

核心觀點:

  • 1

    青春期早期的孩子,世界觀和人生觀将成未成,情感不成熟,做事不計較後果,容易被周遭環境影響。

  • 2

    犯罪絕對不是因為生理因素導緻的,更多的還是家庭和社會的原因。

  • 3

    容易被霸淩的群體,容易被罪犯盯上的受害者群體,往往是獨來獨往,爹不疼娘不愛,越邊緣的孩子,越容易成為施害者和受害者。

  • 4

    一個人和社會的依戀程度越高,那麼犯罪的機率就越低。

  • 5

    家長不要太焦慮天生犯罪,目前還屬于小機率事件。

如何預防孩子出現人格異常?“天生犯罪人”成立嗎?

晴天媽媽:從心理學角度看,在本該天真爛漫的青春期,兒童有這種病态心理的成因是什麼?

陳碧:青春期早期的孩子,世界觀和人生觀将成未成,會受到一些吸引眼球、比較庸俗的人生觀的影響,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更認同自己的朋友,是以我們看到很多違法犯罪行為都是因為朋友産生的,比如朋友吃虧被人欺負了,一般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也是共同犯罪比較多。

這個時期的孩子,正有把自己從孩子變成成人的迫切願望,是以他們會做很多社會角色的嘗試扮演,在扮演社會角色的時候,講義氣,要幫别人出頭,要拉幫結派。但他們的情感不成熟,想要成為成年人,又缺少成年人才有的共情能力。

還有就是不計後果,很小的事情,他們就會爆炸,情緒上來了控制不住,自制力又比較弱,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是以可能也表現出來了我們人類一些原始的本能,很難自控,恰恰因為這個特點,在出了事以後他們又很容易後悔,後悔為什麼我管不住自己?其實這也是他們值得挽救的地方。

陳小兜:我從職業經曆和理論知識做一個推斷,我猜測是現在青少年接觸的資訊太廣太雜,我們這個年齡段十幾歲的時候,可能回比較内秀的,你想展現自我,都是被動地需要家長、老師來推進。現在的小朋友接觸的資訊太多了,但學校和家庭教育沒跟上。家長和學校需要充分認識孩子目前可以接觸到繁多的資訊,要去辨識是不是有害的?要引導他們朝正确的方向去走。

意大利的犯罪學家龍勃羅梭,寫過一本書叫《犯罪人論》,講得理論是“天生犯罪人”,基于這種理論,我們不排除有極少的一部分青少年或者成年人有犯罪基因,當然這個結論有争議,犯罪更大程度上受環境影響。我想說的是,如果沒有正确的引導,或者進行适當幹預的話,就會愈演愈烈。比如有一些人青少年時期是校園霸淩的施暴者,長大了有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為他們從欺淩、傷害中得到了快樂,就是ta實施傷害性的行為,可以給ta帶來心理上的快感。

如何預防孩子出現人格異常?“天生犯罪人”成立嗎?

龍勃羅梭與《犯罪人論》

晴天媽媽:犯罪或者反社會人格方面,是不是真的有遺傳的情況?存不存在我們所說的“人性本惡”或“天生壞種”,怎麼看待這個事情?

陳碧:養育者其實可以放心,我自己的觀點是相信給予你的每個孩子都是完美的,這個應該是養育者的态度。

龍勃羅梭是犯罪學的開山鼻祖,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說”,他對一些特别惡性的系列殺人犯,做了一個跟蹤,然後進行解剖,發現這些系列殺人犯,顱骨,還有生理特征,有一些是和正常人不一樣的地方,他的結論就是這些人可能出現了生物學上的返祖現象,猿人在那個黑暗叢林裡面,要想活下去,可能就是得屠殺。他們會具備一些特點,比如沒有同情心,不太會覺得疼,又不太有羞恥感。

龍勃羅梭的學生,犯罪學的另外一個大家,菲利,又提出來這種天生犯罪人隻是機率極低的一部分,犯罪的形成是要人、家庭和社會三元素影響,是以也希望家長們不要擔心,犯罪絕對不是因為生理因素導緻的,其實更多的還是家庭和社會的原因。

晴天媽媽:我問過紐西蘭的一個華人獄警,犯罪背後有什麼共同點,他說了三個很有意思的點,第一,這個人來自哪個社群,比如貧民窟,或者是這個社群本身的治安和條件不太好,或者是青少年的社會亂象非常多,如果孩子來自這種社群,大機率在他們監獄裡面是紮堆的;第二,家庭狀态,這些孩子家裡父母酗酒、嗑藥,父母的婚姻狀态和整個家庭狀态特别差;第三,受教育水準,孩子大機率很早就失學了。另外他還觀察到,家庭相對穩定,父母受教育水準相對較高,整個家庭結構相對比較好的,在他所管轄的片區裡面是非常少見的。

晴天媽媽:青少年犯罪跟原生家庭關系很大嗎?是否因為家庭出現了某些因素,才導緻這些孩子更容易走向邊緣?

陳小兜:首先我回應一下陳碧教授說的,現在有一個學派叫精神研究學派,專門針對青少年犯罪,按照他們的理論,認為青少年犯罪一般來說是存在一些精神缺陷。

關于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一句話特别的有名,叫: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講的就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我接觸過一對母子,他們來咨詢,衣着陳舊,一看就是窮困人,男孩的父親酗酒,有各種不良的嗜好,母親沒有工作,住在老弄堂裡,這種環境下這個孩子考上了大學,這表明他母親至少給了他愛和保護。

如果從小受到各種歧視白眼,還有各種欺淩存在,他也是有可能走上歧路,至少有心靈創傷。我們不能說每個孩子都能成才,但是隻要我們給予足夠的愛和關心,至少可以健健康康的長大,心态穩定的去生活,做一個普通人,有一份普通工作。

晴天媽媽:其實孩子還是希望周圍人能給他一個正向的回報,如果孩子學習不是那麼優秀,各方面興趣愛好都不喜歡,你長期給他否定,相對來說孩子是缺愛的,不光是犯罪行為,我觀察到的,容易被霸淩的群體,容易被罪犯盯上的受害者群體,往往是獨來獨往,爹不疼娘不愛,越邊緣的孩子,越容易成為施害者和受害者。頻繁家暴的家庭裡面,孩子長大以後,要麼家暴别人,要麼被人家暴,他覺得這個事情是正常的社交模式,因為他沒有見過正常的家庭是什麼樣子,人跟人之間正常的溝通是什麼樣子,是以會預設成一個社交方式。

如何預防孩子出現人格異常?“天生犯罪人”成立嗎?

晴天媽媽:低齡犯罪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未成年人保護法是否是對犯罪者的一種庇護?

陳碧:家裡有小孩的,實際上擔心兩個方面,一是自己的孩子會不會成為受害人,另一個才是他會不會做出什麼不應該做的事情,現在刑法也是從這兩個方面發力的。我們國家在2020年通過了刑法第11修正案,專門把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的年齡下調了,以前是已滿14周歲不滿 16 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緻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等八類犯罪的,應負刑事責任。現在年滿12歲,犯故意殺人或者故意傷害緻人重傷或者死亡的,可以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追究刑事責任。是以其實在兩三年前我們國家的刑法已經擺出了一個立場,就是雙向保護,既要保護青少年不做被害人也要遏制這種少年的惡。

當然,隻靠刑法是不夠的,還有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還有家庭教育促進法等,這些法律要加在一起,才能夠努力構成一個好的家庭和社會環境。我個人更願意把時間花在預防上面,在教育上面花再多的精力都比事後再狠狠地譴責制裁更有必要珍貴。

陳小兜:2019年大連發生過一起13歲男孩殺害小女孩事件,震驚全國,這一件事推動了立法的改革,我們要接受一個現狀,就是全世界的法律,都是滞後于社會發展的。在2019年這個案件之前,2018年湖南也有一起13歲小孩殺害同學事件,這麼多的事件,大家一直在關注呼籲,是以才推動了立法的改革,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必要的過程。我不反對對某些故意傷害行為進行嚴懲,這是樸素正義的需求,但是用一個犯罪分子的爛命去換一條良善之人的性命,除了滿足大部分人的樸素正義的需求外,其實起不到絕對的震懾作用。

家長跟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注意換位思考,交流溝通要到位,因為現在小孩子的自我意識的覺醒是越來越早,你要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和他說,哪些事情不能做,為什麼不能做,做這個事情後果是什麼。

晴天媽媽:在日常裡面,孩子在哪些時間點,或者哪些放出的小信号,家長和學校必須要留意不是簡單的淘氣,而是可能真的有犯罪走向?

陳碧:假如家裡有青春期的小孩,你一定會有感覺你們之間距離變遠的時刻,這可能是孩子有意如此,他想成人了,想要保持和你之間的距離,然後才能去建立自己的圈子,他的圈子裡頭就是朋友同學,假如後面有一些越軌和違法行為,恰恰是圍繞這些所謂的同學朋友,變成了一個共同犯罪行為。

這個時候一定不要拒絕跟孩子溝通,不要覺得我沒有辦法跟孩子交流了,不管了。按照我們犯罪的社會控制理論,一個人和社會的依戀程度越高,那麼犯罪的機率就越低。是以,在青春期一定要建立好依賴關系,不要放棄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依戀紐帶,你在他身上多花一些時間,他一定會給你一個回報。你的評價,對他來說是一種很珍惜的東西,如果他很珍惜這種依戀關系和正評價的話,那麼他在做一些越軌行為的時候就會猶豫,就會降低犯罪的機率。

還有一點是界限感,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從小灌輸“你的身體邊界别人不能碰”,作為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身體界限,比如經過允許你才可以對他做某些事情,他慢慢地就明白我的身體誰都不能夠怎麼樣,他也會意識到,我不能夠被别人傷害,同樣不能夠這麼去對别人。

晴天媽媽:不是到某個年齡突然去重視這件事,而是一個過程性的。就像蜘蛛網上的絲一樣,牽扯他的絲越多,他去做一些邊緣行為或者越界非常态行為的時候,包袱越重。他會擔心别人不喜歡我怎麼樣,如果我這麼做,我傷害到别人怎麼辦,但是如果這個人本來爹不疼娘不愛,成績也不好,沒有任何在乎他的人,那随便傷害别人還是傷害自己,也沒有人管。如果孩子沒有辦法在自己所在的小系統裡面獲得正向的支援,父母就應該引起重視和關注了。

陳小兜:第一,家長不要太焦慮天生犯罪,它目前還屬于小機率事件,我們首先要引導孩子去成人,即如何成為一個人,然後才是成才。

第二,我覺得所有孩子都有叛逆期,隻是有的孩子稍微乖一點,叛逆期來的晚一點,隻要我們給孩子的愛是足夠的,給他的引導是正向的,哪怕他在人生某個階段走了一些彎路,也不要緊,要相信孩子,他還會走回來。我們的追求應該是去經曆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風景,我們可以允許孩子走一些彎路。隻要我們的基礎教育做到位,這個基礎打好了,至于上層建築怎麼做,怎麼走,我們作為家長給他足夠的支援,由着他去折騰,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如何預防孩子出現人格異常?“天生犯罪人”成立嗎?

晴天媽媽:引導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同時,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也很重要,如何讓孩子學會正确的自我保護?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怎麼做?

陳碧:不管是不是青春期的孩子,我們從他小時候,家長就要建立界限感,這個東西所有權在我,你就不能拿走,比如有些孩子會在學校遇到霸淩,他但凡有個什麼好東西别人就一定要拿走,如果沒有界限感,他會覺得無所謂我可以再買,有界限感的話,其實他對财産權,對人身權就會有概念。

第二,尊重孩子的感覺。有時候孩子說我不舒服不高興,或者是我疼我冷,有時候你可能會說,沒有那麼冷,會去否定他的感覺。但是他說冷,就是冷,隻有他尊重了自己的感覺,假如未來被侵害,他才可以說出口,很多被害人說不出口的背後有很多童年被壓抑的東西。就是因為家長曾經不尊重他,他給了你暗示哪裡不舒服,但家長沒有尊重他,未來他怎麼能夠保護自己?

陳小兜:第一,高品質的陪伴,為什麼有些家長每天隻陪孩子兩個小時反而比有些一天到晚和孩子泡在一起的家長教出來的孩子更好,因為高品質的陪伴很重要。仔細觀察,防患未然,我做不到一天到晚陪伴孩子,但是他在每一個受到委屈的場合,都願意跟我訴說和溝通,第一時間來找我,因為他知道,我不但能觀察出他的問題,我還會第一時間去跟各方面協調。

第二,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我們要有同理心,現在孩子的自我意識太強了,覺醒得太快了,我們屬于野蠻長大的一代人,完全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是以我們要換位思考,你不要把他當作4、5歲的小朋友,給他加10歲,當作15歲的孩子,看看是什麼狀态,然後看看他是什麼一個心理,他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慢慢地觀察。

第三,不要諱疾忌醫,要及時地求助專業人士。有些孩子其實已經不單純是青春叛逆期問題,真的是心理問題。如果對家長沒有敬畏心理,此時就需要外部專業的人士來幹預,孩子可能才會聽才會改變。

整理:陳豔博

稽核:蔡娟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新聞《孩子不抑郁》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但歡迎轉發至個人朋友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