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因抑郁休學的家庭,背後原因警醒父母:“孩子不是叛逆,是病了”

因抑郁休學的家庭,背後原因警醒父母:“孩子不是叛逆,是病了”

作者:主創團·楓子

曾在《解放日報》裡看了20個青少年抑郁休學的故事。

讓人驚訝的是,他們大多是重點中學的優等生,原本他們的未來有無限可能。

可有一天,孩子們突然變得焦躁、厭學、悲觀、絕望、厭世……

比如,有的孩子原本開朗健談,可有一天,他不僅情緒變得激動,身體也開始莫名疼痛;情況最糟時,他對母親大聲喊出:“我要殺了你!”

有的孩子原本朝氣蓬勃,卻因為害怕考不上好大學,變得易躁易怒,莫名地大哭大笑,時而躁狂、時而抑郁,至今休學3年,還曾吞服安眠藥自殺。

有一位花一樣的少女,在感到難受時,會不受控制地在自己手上劃下一道道觸目驚心的傷痕。

……

根據《2022國民抑郁症藍皮書》顯示:

大陸患抑郁症人數有9500萬,18歲以下抑郁症患者占總人數的30%,50%抑郁症患者為在校學生。

這究竟是哪裡出錯了?

因抑郁休學的家庭,背後原因警醒父母:“孩子不是叛逆,是病了”

家庭環境“出錯”,孩子病了

為了恢複正常,這些孩子參加了一所青少年抑郁訓練營。

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他們開始了“控訴”。

19歲的韓青,從小是别人家的孩子,可她卻很自卑,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是。她說:“我從來沒有自己做主過。”

不僅學習上,生活上也是,即便吃個飯,媽媽也按自己的喜好,給女兒夾去她覺得有營養的菜,哪怕女兒很讨厭吃。

自始至終,韓青的喜惡、感覺、情緒,媽媽都看不見;是以,媽媽自覺付出了很多,韓青卻一心隻想逃離。

因抑郁休學的家庭,背後原因警醒父母:“孩子不是叛逆,是病了”

13歲的譚談,就讀于北京重點中學,成績保持在年級前20。她還擅長鋼琴、歌劇,有上千本圖書的閱讀量,在同學們眼裡擁有“完美人設”。

她卻說:

“因為母親,我沒有童年。她是名校的博士後,躊躇滿志卻有很多遺憾,我就是她消除遺憾的工具。”

如同一個提線木偶般,一直被選擇、被安排,她很“優秀”,卻沒有自我。

甚至,譚談被确診抑郁後,媽媽還是把持不住控制孩子的心理。

還有一位人高馬大的男孩,每次發病就跑去超市的兒童玩具櫃台,因為這是他唯一的快樂記憶,源自幼兒時期。

自從父親接管教育大權後,嘴邊隻有一句話:考不上清華北大,就是社會渣滓。

男孩每天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直到中考前一個月,男孩崩不住了,哭着向母親求救:

“如果爸爸再看着我做數學題,我一個字也寫不下去了……”

這些孩子無一不是來自高知家庭,受到了很好的照顧,但他們卻在無聲的壓抑裡慢慢崩潰。

其實父母的初衷也是為了孩子好,可孩子怎麼抑郁了呢?

父母可能不知道,在密不透風的學習環境裡,成績成了衡量孩子唯一的名額時,他很難有其他的價值感和體驗感。

是以當成績不能證明自己的優秀,内在的焦慮又沒有一個出口時,孩子就隻能不斷向内自我攻擊,最後壓抑成傷。

因抑郁休學的家庭,背後原因警醒父母:“孩子不是叛逆,是病了”

不要在魚缸裡養孩子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并不少。

他們誤以為愛孩子就要替孩子規劃好一切,嚴格督促孩子向前走。

殊不知,自己的過度幹預,反而傷害了孩子。

在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故事。

講的是,魚缸裡的小魚,每天都得到精心的照料,可2年過去,小魚始終隻有三寸長。直到有一天魚缸被打破,小魚被放到了院子裡的水池中。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小魚就從三寸瘋狂地長到了一尺!

而這種打破魚缸,讓魚兒更快、更好成長的現象也稱為“魚缸法則”。

小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孩子亦是如此。

一個被圈養于魚缸的孩子,他的世界被收窄到課桌的方寸之間,沒有選擇、沒有自由,成長之路自然變得尤為艱難。

就像《女心理師》裡的蔣靜,一個被母親“圈養”了30年的女孩。

她從5歲開始就被媽媽逼着學鋼琴,無論寒冬酷暑,每天都要練習10個小時以上。有時候沒彈好,媽媽就在邊上一遍遍叫着重來,不彈好就不讓吃飯。

蔣靜稍有不滿,媽媽就一頓炮轟:“能給誰看呢你?長本事了你?跟誰學的啊?”

不僅如此,媽媽還全方位地監督控制她。穿什麼衣服,梳什麼發型,交什麼朋友都要過問。甚至,她已經成年了,媽媽還備有她房間鑰匙,友善随時進出。

有一次,她偷偷打鼓被媽媽發現,媽媽上來就把鼓槌扔了,質問她出門為什麼不告訴自己:“你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你做什麼都得告訴我!”

因抑郁休學的家庭,背後原因警醒父母:“孩子不是叛逆,是病了”

媽媽強勢的愛,逼得她喘不過氣來,長期的壓抑,導緻她患上了暴食症。絕望之餘,她寫好遺書,砸了媽媽買給她的所有東西,嘶吼道:

“我根本不想拿什麼一等獎!我根本不想彈鋼琴!我再也不想活成你想讓我成為的樣子,我不想要這樣的生活。”

因抑郁休學的家庭,背後原因警醒父母:“孩子不是叛逆,是病了”

最後,她歇斯底裡地問媽媽:“為什麼要困住我?”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表示,一個孩子,從小被外界的聲音推着走,他們無法做到真實,就隻能絕望地放棄自我。

誠如蔣靜,在外人看來如此優秀,内在的“自我”卻是空的。她沒有體驗過享受自己喜歡的事是什麼感覺,沒有體驗過“隻為了讓自己開心”是什麼狀态。

她30年的人生,全是為了媽媽的期待而活,這種母愛的綁架讓她身心俱疲,甚至不惜放棄生命,以逃脫這樣的負累。

魚缸裡養孩子,注定是一場悲劇,哪怕是以愛之名。

因為每個孩子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脫父母的期待,成為他自己。

如果父母不能看見孩子的内心,孩子又掙脫不了父母的控制,兩難之境,他隻能用自我放棄的方式,毀掉父母的“孩子”。

因抑郁休學的家庭,背後原因警醒父母:“孩子不是叛逆,是病了”

魚缸裡養不出抗挫力強的孩子

在訓練營中,有一位叫袁然然的女孩,她性格開朗活潑,成績優異。

可她卻因為一次失戀患上了嚴重的進食障礙,最後在焦慮情緒中抑郁了。

她的父親無比懊悔地表示:

早知道女兒會因為失戀發展出心理問題,就應該多重視孩子的身心發展,而不是一直補文化課。

是啊,養在魚缸裡的孩子,從小在學習方面被嚴格管控,在生活方面也被保護得很好,他們沒有機會去經曆、體驗生活。

是以生活中的一點點挫折,就可能是他人生中邁不過去的坎。

想起一位網友的故事。

從小,與學習無關的活動,媽媽從不讓她參加,她幾乎沒有和同學出去玩過。

即便是假期,同學們或出去旅行,或是參加夏令營,她卻隻能宅在家裡看書,學習。

老師和她媽媽反映“孩子有點内向,不合群”,媽媽卻不以為意,認為孩子一心向學更好。

這樣成長起來的她,成績很好,但也隻有成績好而已。

高中時,因為被同學說牙齒長得難看,她再也沒露齒笑過。

大學軍訓時,她跑得太慢,被教官訓話,她哭了一晚上。

工作後,隻是和同僚鬧點沖突,她愣是一天都不在狀态,想着幹脆辭職算了。

因為性格脆弱敏感,她在工作上經常碰壁,遇事就想退縮,想哭。

她還懼怕一切的社交,即使是很久不聯系的熟人。

她每天都感覺很累很累,對生活有種深深的無力感。

她說:“有些東西遠比學習更重要,但父母從來沒有教我。”

是啊,不會社交的孩子,他沒有辦法建構自己的社會支援系統,也沒辦法在工作中獲得社會認同。

一個隻會學習的孩子,注定赢不了人生長跑的大考。

孩子未來會遇到的難題,書本裡沒有答案。

魚缸裡養孩子,不僅局限了孩子的視野,還狹窄了孩子的生活圈,弱化了孩子抵抗困難的勇氣。

因抑郁休學的家庭,背後原因警醒父母:“孩子不是叛逆,是病了”

與其為孩子打造“魚缸”

不如為孩子打造“跑道”

孩子的前半生是父母陪着前行的,而孩子的後半生終究得自己去闖。

是以與其為孩子打造“魚缸”,不如為孩子打造“跑道”。隻有當孩子在我們打造的“跑道”上練就了一身技能,他才能在社會任何一個跑道裡披荊斬棘。

1. 學會三次放手,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前兩天,朋友告訴我,他的兒子正在準備北大的自主招生考。

羨慕的同時,我更好奇她是如何培養出成績優異、自信開朗的孩子的。

朋友卻說沒有培養,隻是讓孩子做主罷了。

· 給孩子選擇權

孩子能自主選擇的事情,比如上什麼興趣班、閱讀什麼課外讀物、如何配置設定休閑時間等等,你給他選擇,就是給他信任。

為了不辜負這份信任,孩子往往對自己的選擇更有擔當。

· 給孩子嘗試權

孩子想嘗試的事情,如學跳舞、溜冰、參加比賽、和朋友去露營……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她都支援孩子試一試。

隻有一次次試錯,孩子才能不斷收獲成長的力量。

· 給孩子決定權

當涉及到孩子文理選擇,學什麼專業,選擇什麼樣的女孩戀愛……這些人生重大問題的事情,她更是隻提供意見而不幹預,充分尊重孩子。

她說:“一個孩子,隻有成為他自己,他才能對自己更好地負責。”

是啊!父母發自内心地尊重孩子,孩子往往會報以父母更大的驚喜。

2. 讓孩子多出去走走,見見世面

“中國榜樣家長”劉稱蓮就提倡家長要還孩子一片廣闊的天地。

自女兒國小起,每周日她都堅持帶女兒見世界,讓她在體驗和實踐中學習,豐富内心、開闊眼界。

因抑郁休學的家庭,背後原因警醒父母:“孩子不是叛逆,是病了”

女兒深陷學業壓力時,劉稱蓮曾帶着她深夜飛往内蒙古,隻為實作女兒看流星雨的夢想。

淩晨4點,零下15度,空曠的荒原上,一家三口依偎着感受一道道流星劃破黑夜的震撼。

劉稱蓮說:

這是一個十分瘋狂的決定,但如果時光倒流,我仍會堅定的選擇帶孩子去。因為我知道,這樣的實際行動,能夠更好的支援孩子的内心,這遠比簡單的安慰來得更加有效。

在劉稱蓮的培養下,女兒心态越來越好,成績穩步上升,最終考進北大。

一個孩子,體驗過人生百态後,便不會困頓于眼前的苦難,對未來更加從容大氣。

為人父母,我們唯有讓孩子多接觸課堂外的世界,豐沛内心,他才能更好地搏擊長空和遠方。

因抑郁休學的家庭,背後原因警醒父母:“孩子不是叛逆,是病了”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說,每個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個精神胚胎。

無論父母怎麼“改造”,他最終還是想成為自己。

就像這20個抑郁孩子在治療時,指導師反複建議的:在孩子的成長上,家長需要進一步撤退。

因為在某種意義上,家庭所給予的最好幫助,或許僅僅是當一個“陪伴者”。

隻有對自我有掌控感的孩子,他才能走出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

為人父母,請記住:我們的孩子屬于明天,屬于我們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給他插上騰飛的翅膀,讓他在夢想的天空中翺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