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卖惨,可惜这届孩子并不买账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卖惨,可惜这届孩子并不买账 

文 | 米粒妈

前几天,一个卖惨父亲在工地录的视频上了热搜。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卖惨,可惜这届孩子并不买账 

这段视频中,他戴着安全帽,汗流满了整张脸,卖惨话术非常阴阳怪气。

其实父母为供孩子读书极尽操劳,这本就是个事实。很多寒门贵子也都是因为父母确实特别不容易,才更有动力去发奋读书。

但是如果像这样直接把这个事儿给“阴阳”出来,好像就变味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评论区一片不买账的声音:

“不热就行,好好干活。”

“爸我今天在朋友家玩了,朋友家很大,空调开了一整天,朋友的妈妈还给了我5000块让我们出去玩。”

不得不说,这届00后是真的猛。直接就是一个不接受卖惨的大动作。

这个年代已经不流行苦难教育了,因为这种令人不适的卖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卖惨,可惜这届孩子并不买账 

尽管想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辛苦,是一个平凡人的正常心境。但是方法用不对,必定适得其反。把这些压力用卖惨的方式转嫁到孩子身上,这种行为也很难说是爱孩子。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卖惨,可惜这届孩子并不买账 

以付出之名行绑架之实

卖惨界的骨灰级选手,莫过于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了。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儿子让狼吃了,她每天在人群中念叨这件事,而坎坷通常会陪着哭一哭,然后“满足”离去。

起初,其实听众们是很同情祥林嫂的,但是一来二去,她每天说每天说,大家就不再奉陪,甚至察觉到某些卖惨的意味之后,大家开始有了嘲讽的成分。

在孩子们的眼里,其实卖惨的父母也是这样一种观感。

父母因为太过操劳去向孩子诉苦,孩子肯定会在一开始特别愧疚,并且暗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父母的苦心。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卖惨,可惜这届孩子并不买账 

但是总说总说,孩子们势必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在传统观念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本来就存在一种权力关系。百善孝为先,似乎看到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付出并不是出于情分,而应该是一种本分。

当这种理所应当的本分被施加在孩子身上时,父母的道德绑架就给自己赋予了某种权利:那就是控制。

想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就直接说呗,非要前期卖惨铺垫一下,然后再提出要求,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胆敢说不,孩子就要背上愧疚的枷锁。

之前在某乎上看到一个女孩说,每次和妈妈吵架,妈妈都会重复:

“为了生你,我半条命都快没了!”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卖惨,可惜这届孩子并不买账 

她回到房间一言不发,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反驳。跟父母的养育之恩比起来,自己的兴趣和想法简直不值一提。

所以无条件接受父母的一切要求,就变得合情合理。而孩子接受的是父母的要求,放弃的却是自我。

就像那句名言说的:

“一个被父母虐待的孩子,并不会停止爱父母,只会停止爱自己。”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卖惨,可惜这届孩子并不买账 

有毒的苦难教育

很多父母特别热衷于苦难教育,就像视频中这个工地上的爸爸一样,他在受苦受累,却在话语中阴阳道:

“儿子你好好打游戏,空调一定要开大一点,别热着。”

非要通过强调自己的苦难,来反衬孩子享受的幸福。我只想说,他是懂怎么让人不舒服的。

前几天网上有一段视频很火,一个妈妈放假带女儿一起出门旅行,两个人坐的是绿皮火车,还是无座票。

中间女孩实在支撑不住了,坐在行李箱上吃起了泡面,四周人来人往,女孩被挤得缩着身子,忍受着旁边人的侧目,看起来很是尴尬。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卖惨,可惜这届孩子并不买账 

然后妈妈配的文案是这样的:

“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无座慢车,给我好几个白眼,下次继续。”

于是就有人在评论区问了:

“为啥要买无座车票?又不是什么急事,出门提前规划啊。”

妈妈回答得理直气壮:

“我想,我吃过的苦,她也得感受一下。”

“我还没让她捡破烂呢。”

“孩子,爸爸不累”,父母卖惨,可惜这届孩子并不买账 

因为自己小时候坐的是无座绿皮车,自己小时候捡过破烂儿,就一定要让孩子也都体验一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