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号簽約作者:蒲鐵牛
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将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民國元年(1912年),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省會設在成都府。民國十七年(1928年)9月1日,成都成為四川省會。
民國十七年(1928年)11月7日,南京國民政府裁四川省臨時委員會,置四川省政府委員會,下設民政、财政等4廳,劉文輝為四川省首任省主席。1934年11月,劉湘到南京拜見蔣介石。蔣、劉雙方互相利用,達成合作條件。1934年12月,蔣介石宣布改組四川省政府,任命劉湘為四川省主席和川康綏靖公署主任。并授權劉湘撤銷各個軍閥的“防區”,統一指揮川軍,統一四川軍政。撥給劉湘500萬元的“剿赤”經費,準許劉湘發行“四川善後公債”7000萬元。劉湘則同意開放四川門戶,允許中央軍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長行營“參謀團”率“别動隊”入川。蔣介石多年的收複四川的夢想得以實作。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成都
1935年,劉湘開始着手統一四川的行政,财政和軍政。為了加快四川的統一步伐,促使地方“中央化”的首要任務就是打破防區,與地方政權脫離關系。劉湘作為主席,帶頭打破防區制,将軍民兩政分開,使軍閥與地方政權脫離關系,進而使軍閥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為川政改革開辟了道路。
随後劉湘統一币制,又對田賦進行改革。币制的統一結束了四川曆史上各派軍閥亂開銀行的局面,進而有利于四川日後經濟的發展。而将田賦改為一年一征,采取一稅制,廢除各種苛捐雜稅之後,四川人民的生活日趨穩定。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中國抗日戰争爆發,中國沿海沿江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紛紛内遷至四川,成都成為中國大後方。如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于1937年遷至成都北較場,一直到國民黨敗退出大大陸前沒再變更校址長達11年,除短訓班外,有10期學員畢業于成都。
夫妻肺片
又如南京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山東齊魯大學、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及畜牧獸醫系于1938年前後分别遷到成都華西壩,華西壩後被稱為大後方之“天堂”,香港大學醫學院也于抗戰時期遷于成都正府街辦學,上海光華大學遷于外西光華村,成為現在西南财經大學的前身。
大批學生的湧入,帶動了消費,也給成都的老百姓帶來了若幹的就業機會。各大學校的周邊,各種店鋪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冒出,一遍欣欣向榮。
盡管如此,但實際上當時的學生大多數并不富裕,消費不起大魚大肉,隻有能力享受一些簡單快捷且價格不貴的小吃,是以,物美價廉的鹵菜和涼拌菜成了當時是最受歡迎的食品。郭朝華和張田政夫婦就在那時開了一間小攤,因為資金有限,沒錢進貨,平常隻賣一些涼拌小菜。一日郭朝華經過一家大飯莊的後巷,看到一些動物内髒如牛雜碎肺片等被扔掉,他覺得很可惜,于是就在那堆積的内髒堆中翻翻揀揀,挑選一些自己覺得還能吃的,清理幹淨後上鍋煮熟,一開始也食之無味,後來用了自己涼拌小菜的配方,又根據内髒食材的特性,經過反複試驗,終于炮制出一道色澤美觀,質嫩味鮮,麻辣濃香,軟糯爽滑,脆筋柔糜的菜式。
書法家趙蘊玉題的字
這道菜式正式推出後,價格便宜,味道好,頗受歡迎。由于他們夫妻共同制作經營,選用的食材又是牛肉鋪的邊角廢料,是以人們開始将這道菜稱之為“夫妻廢片”。 但夫妻倆覺得“廢片”中的“廢”字不好,考慮到菜裡面有牛肺片,便将名字改成“夫妻肺片”。 于是,夫妻肺片在川菜的舞台上粉墨登場。
後來,郭氏夫婦發覺牛肺的口感不好,就取消了牛肺,以牛頭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為主料,進行鹵制,而後切片,再配以辣椒油、花椒面等輔料制成紅油澆在上面,其制作更加精細。很快,夫妻肺片就在衆多的鹵菜中脫穎而出。而郭氏夫婦也靠這道菜賺得了第一桶金。
小賺一把後,郭氏夫婦舍棄小攤,在成都半邊橋開店出售,店名正式取名為“夫妻肺片”,牌匾為金字黑底,由書法家趙蘊玉親題。又幾經變遷,該店遷至鬧市街的提督西街,擴大了經營規模,增添了牛肉面等品種,食客不光是可以品嘗肺片,還有面食充饑。從此,夫妻肺片在川菜中搶得一席之地,并一路高歌,從街頭小巷奔向大雅之堂,由街邊小吃上升到世界名菜。2017年5月,美國《GQ》雜志釋出了餐飲品賞大師BrettMartin最新出爐的“美國2017餐飲排行榜”,位于休斯敦的PepperTwins雙椒川菜館的招牌涼菜“夫妻肺片”榮登榜首,被評選為“年度開胃菜”(Appetizer of the Year)。這道菜的英文名被翻譯成“史密斯夫婦”(Mr and Mrs Smith)。
鍋盔灌肺片
但是,夫妻肺片并沒有肺片,就像魚香肉絲沒有魚一樣,總讓人感覺名不符實。而真正用肺制作的名菜,當屬西藏的炸灌肺和新疆的面肺子。
炸灌肺和面肺子都起源于宋朝時期的灌肺。宋朝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作坊》裡提到一種吃食叫“灌肺”,注者說:灌肺為東京(今開封)市肆名菜,南宋臨安(今杭州)市場上,又有“香洪肺”、“香辣渡肺”等品。以豬肺或羊肺,用核桃仁、松子仁、杏仁等多種配料灌制而成。
宋代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也多處記載“灌肺”。其“葷素從食店”說:及沿門歌叫熟食:肉、炙鴨、鵝、熟羊、雞鴨等類,及羊血、灌肺、撺粉、科頭、應千市食,就門供賣,可以應倉卒之需。其“鋪席”說:壽慈宮前熟肉,錢塘門外宋五嫂魚羹,湧金門灌肺。其“夜市”說:又有擔架子賣香辣罐肺、香辣素粉羹、臘肉、細粉科頭、姜蝦、海蟄、清汁田螺羹、羊血湯、胡齑、海蟄、螺頭齑、齑面等,各有叫聲。
西藏炸灌肺
以上著述,證明灌肺在宋代是一種名吃,尤其在北宋時期的首都開封和南宋時期的首都杭州,更為盛行。而走到元代,灌肺的魅力依然不減。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聚珍異馔》中有灌肺的做法:羊肺一個,韭六斤取汁,面二斤打糊,酥油半斤,胡椒二兩,生姜汁二合,用鹽調勻,灌肺煮熟,用汁澆食之。
稍晚一點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一書中說得更清楚:“羊肺帶心一具,洗幹淨如玉葉。用生姜六兩,取自然汁,如無,以幹姜代之;麻泥(芝麻醬)、杏仁(杏仁泥)共一盞;白面三兩、豆粉二兩、熟油二兩,一處拌勻,入鹽、肉汁,看肺大小用之,灌滿煮熟。”
到了明代,灌肺開始走下坡路,但依稀還有人記得,明代的《本草綱目》就有這樣的記載:用羊肺一具,洗淨,以杏仁、柿霜、真豆粉、真酥各一兩,白蜜二兩,和勻灌肺中,白水煮食之。
發展至今,生活水準與古代發生了天壤之别,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動物的肺部極不衛生,大多不敢食用,是以,灌肺慢慢追不上生活的步伐,幾近淹沒,好在還有西藏的藏族和新疆的維吾爾族保留并改良了這一工藝。
酸辣面肺子
西藏“炸灌肺”的制作方法先要吹肺,用新鮮豬肺或者羊肺從喉頭吹氣,邊吹邊用手拍打,使之擴張,再将适量的食鹽、草果粉、辣椒面和蒜泥用溫開水調成乳狀,用湯匙從喉頭灌入肺内,邊灌、邊抖、邊吹氣,邊拍打,約需重複5-6次方能灌滿。灌滿後用麻線紮緊喉管,挂在火塘高處幹燥,2-3月後即可,食用時先煮後炸,加上芫荽、芝麻油(或熟菜油)、醬油、醋、蔥花和姜末等佐料。其特點色澤淡褐,外酥脆裡軟,味道香美,食而不膩。炸灌肺可以長時間儲存。
維吾爾族人把“灌肺”叫“面肺子”。每到逢年過節家家宰羊時,都要将羊肺留下來做“面肺子”。其制法大體如下:反複用水灌入羊肺,以洗淨血污,然後将粉面子(馬鈴薯制成的澱粉)加入洋蔥末、鹽及适量的菜油調成薄糊,再從氣管處灌入羊肺中,且邊灌邊拍,使之灌滿,然後用繩子紮緊氣管口,将肺下入鍋中,與羊肉塊同煮,煮熟後切成塊,蘸醋、辣椒粉及蒜泥之類的調味品食之。其口味鹹香軟糯,風味十分獨特。
香辣面肺子
因為夫妻肺片用的食材沒有真正的肺,是以和灌肺并沒有可比性。無論夫妻肺片還是灌肺,都是勞動人民生活智慧的凝結。若硬要從口感上分個勝負,于我個人而言,湖南和四川的口味比較接近,我是湖南人,是以更喜歡沒有肺的夫妻肺片。
其實,單就豬肺的做法來說,今天我要強烈向您推薦辣炒豬肺。将豬肺反複灌水,邊灌邊拍,直至洗白,然後改刀切片冷水下鍋焯水,撈起後放入清水中揉搓,水變渾濁後再換清水,直至洗淨,這個過程大約需要換水七八次。接着放入鍋中将水分炒幹,放油、姜片、八角、桂皮将肺片爆炒至金黃色,再放幹青紅辣椒、柑橘葉、鹽、料酒、雞精等翻炒,最後放蒜苗炒至斷生後起鍋裝盤。這個要趁熱享用,此時此刻,若有農家自釀的米酒相佐,縱是天塌下來,也仍要嚼一口肺片,再眯着眼睛吞一口米酒,怡然自得,那顧得了許多。
不信,您試上一試。
辣炒豬肺
本文所有圖檔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參考資料:
《老照片:劉湘治下的四川,三十年代的成都生活》
來源:舊影閣
《川菜中的史密斯夫婦——夫妻肺片》
來源:趣觀曆史
《古籍裡記載的美食“灌肺”,現在哪裡能吃到?》
來源:閑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