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川菜大緻可分為筵席菜、民間菜、家常菜、便餐菜和風味小吃幾類,筵席菜代表着川菜的最高水準,而風味小吃展現的則是草根飲食風尚。但正所謂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并非所有的川味菜點一生下來就是筵席菜,或隻能是風味小吃,它們之前也有過有趣的轉化與逆襲,珍珠元子和夫妻肺片就是兩個典型案例。
珍珠元子,又作珍珠圓子,是一種用糯米加肉餡或甜餡制作的風味食品,早年多地皆有,在川菜、徽菜、鄂菜中都有記錄,也曾是四川成都和樂山的流行小吃。不過,川版珍珠元子,最早卻是一道資格的筵席菜品。

珍珠元子在四川盆地的最早記錄,是在清代中後期的一張席單裡,時間大緻是1838年,當時它以該席正菜身份出現,同席正菜還有刺參蹄花、魚肚、闆栗雞、洋菜鴿蛋、整魚、櫻桃肉、燒白、白菜鴨子等,加珍珠元子共計九品。另有四個熱吃,即刺參蹄筋、魚皮、烏魚蛋、蝦仁,一個中盤、十二個圍碟、一道中點和三道點心。
是不是感覺很熟悉?闆栗雞、櫻桃肉、燒白這些菜,至今都還以原名活躍在川人的餐桌上,181年了,連名字都沒變過,川菜的曆史和傳承,既複雜又簡單。
雖然這個席單的規格不是最進階的,但從裡面出現的海參、魚肚、烏魚蛋、蝦仁等原料和菜品結構來看,起碼也是中等以上,是以說,當時珍珠元子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關于此單的來龍去脈,另文再述。
直到清末,珍珠元子都還以大菜中的甜菜記錄在案,其時記錄的大菜多為各類海菜和雞鴨魚及山珍野味,同為甜品類大菜的還有扁豆泥、甜燒白、八寶飯、炸涼粉、炸羊尾、小湯元羹等等,好多品種現在也還能見到吃到。
後來随着川菜筵席的逐漸簡化,有些菜品慢慢銷聲匿迹,有些菜品便以田席、便餐菜或家庭菜的形式延續了下來,而珍珠元子也以另一個身份續寫着它的故事。
1910年,灌縣榮樂園飯店(灌縣即今都江堰,這個榮樂園的名号比1912年藍光鑒創辦的成都榮樂園還要早)有位叫張合榮的白案廚師,做了一款比一般煮湯圓大兩三倍的蒸湯圓,作為筵席甜點待客,由于此品形态豐美,看起讓人心生愛憐,吃起滋潤甜美,很受歡迎。
幾年後,在旁人的建議下,張合榮到成都創業,在會府西街(今太升南路附近的忠烈祠街)開了間鋪子,專營張氏蒸湯圓和八寶稀飯,以其獨有的風味,招徕許多食客看熱鬧嘗新鮮,後正式挂出“珍珠圓子”招牌,生意格外興隆。
張合榮的珍珠圓子,用七成上等糯米與三成飯米混合磨細的吊漿粉做皮,用豆沙、黑芝麻、棗泥、蜜餞、冰糖渣、桂花、玫瑰、化豬油拌勻做餡,包成大号湯圓,外頭再包一層浸泡過的糯米,頂上鑲一枚櫻桃蜜餞,上籠蒸45分鐘,開籠後香氣四溢,圓子通體發亮,糯米晶瑩剔透,櫻桃鮮紅光亮,入口細膩軟糯,香甜爽口。
除了甜口外,張合榮還用鮮豬肉、雲腿、金鈎、口蘑做餡,創制出鹹味的珍珠圓子,雙味合璧,鹹甜搭配,效果倍增,甚至還引得熊克武慕名上門品嘗,名人點贊,大v加持,一時間珍珠圓子的訂單大增,從此,從筵席上轉換而來珍珠圓子,便以風味小吃的身份紅遍蓉城。
解放後,張合榮将鋪子交給其子張光禮、兒媳周國榮經營,1956年合營後,珍珠圓子與永祥甜食店合并,融入其招牌産品葉兒粑,後又遷至總府街、大慈寺街等地,并由第三代傳人張興濤主理,後因春熙路改造等原因歇業。
與珍珠元子從筵席正菜、席間甜點再到民間小吃的路徑不同,夫妻肺片則是一個典型的從民間走上餐桌的逆襲案例。
舊時川菜筵席的肉菜,除了高檔的山珍海味以外,基本就是雞鴨魚豬的天下,羊肉都很少,牛肉是不能上席的,在清代中進階席單裡,幾乎不見牛肉的身影。不知是鑒于牛古為太牢之故,還是因農業需要,抑或是特别習俗等其它什麼原因。
早期賣牛制品的是盆盆肉或籃籃肉,說是肉,其實幾乎無肉,是牛頭皮、臉子肉、牛心、牛舌、牛肚等一衆下水,稱為牛雜碎或牛雜會。比如說盆盆肉,就是先把牛頭皮和牛臉子用鹵水煮熟,片成巴掌大的透明薄片,用鹵汁、油海椒、花椒拌勻,滿滿實實的裝在盆子裡,紅彤彤,亮铮铮,食客用長長的筷子夾起一片放進嘴裡,吃起來又麻又辣又香,一邊直勾勾地望到盆子,一邊用攏圓的小嘴微喘粗氣,一邊又不停的用筷子夾送,還有砰脆砰脆的聲音,專注得異常可愛。
盆盆肉和籃籃肉都論片賣,吃好多片算好多錢,是一種滿足勞苦大衆的小食。而稍有身份的人從旁邊經過,看到盆中香辣四溢的牛皮,想吃又不好意思,怕有熟人看到,緩下腳步慢慢朝前走,食蟲上腦,實在經不起勾引,急忙轉身回來,夾上兩片放入口中,邊吃邊顧盼左右,生怕來人發現,是以盆盆肉又戲稱“兩頭望”。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對叫郭朝華、張田正的夫婦才把這種街巷小吃搬進店鋪,并正式取名夫妻肺片。在這之前,成都一些餐館的廚師,也借鑒了街頭拌牛雜碎的做法,改良成幹拌牛雜搬上餐桌。随着經營業務的提升,夫妻肺片從街巷小食,逐漸演變成流行小吃,并不斷以菜品形式出現在正餐席桌,甚至許多進階宴會,已成為知名度最高的幾道川菜之一。
類似的還有麻婆豆腐、毛肚火鍋、水煮牛肉等,緣起于重慶碼頭的毛肚火鍋,也正是從江邊船工小食走進餐廳,而今已獨立于川菜自成一體,風靡各地。
不管是珍珠元子們下接地氣,還是夫妻肺片們上演逆襲,無論是哪種發展方式,川味小吃都須恪守前人打下的堅實基礎,在川味之根本上進行合理創新,真材實料,真才實技,才能做出流傳更久的好貨,而不能技術越來越好,技藝卻越來越少。
【關注今日頭條号“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