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早上起床頭暈目眩,原因可能在“血壓”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曆:明明剛睡了一宿覺,起床時大腦卻昏昏沉沉,甚至出現頭暈。

許多人認為這可能是大腦供血不足,卻忽略了來自「低血壓」的影響。

早上起床頭暈目眩,原因可能在“血壓”

受訪專家

江蘇省中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 方祝元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内科主任醫師 劉健

起床後頭暈,可能是低血壓“搗亂”

早晨睡醒後,人體由抑制狀态轉入興奮狀态需要一個過程。如果立即起身穿衣、洗漱,身體沒适應過來,血流也比較慢,不能及時将氧氣輸送到大腦,就容易出現頭暈、眼花等不适。

若起床後經常頭暈,就要警惕「體位性低血壓」。臨床上,這種病的發生率達20%~50%,以65歲以上老人居多。研究顯示,大陸80歲以上高齡老人,近三成患體位性低血壓,若合并高血壓則患病率更高。

早上起床頭暈目眩,原因可能在“血壓”

正常情況下,人體平躺或下蹲時,體内分布在下肢的血液相對較多,改為站立後,血液能很快回流到上半身,保證大腦、心髒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

一旦身體的調節功能下降,血液不能及時回流到大腦和心髒,就會影響身體其他部位的供血,出現血壓下降現象,還會頭暈、虛弱、暈厥。

需要提醒的是,為了避免跌倒,起床時一定要慢,尤其是老年人,睡醒後過3分鐘再坐起來,在床邊坐3分鐘再慢慢站起來,能有效減少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

若出現體位性低血壓症狀,應盡快下蹲、坐下或躺下,幫助維持血壓。

此外,以下原因也會造成起床後頭暈:

血粘度增高

頸性眩暈

後循環腦缺血

心源性頭暈

清晨,每日血壓的“第一道坎”

正常人的血壓并非一成不變,在一天中呈現以下變化規律:

晨起後:人們需要從事各種活動,交感神經變得興奮,血壓升高,各種髒器供血增加;

夜間:人體活動減少,迷走神經系統變得活躍,外周血管擴張,一般來說,夜間血壓平均較白天下降10%~20%,器官活躍度也會下降;

次日清晨:交感神經再次被激活,血壓升高,髒器功能活躍。

血壓每日這樣周而複始,但有些老人和高血壓患者在晝夜交替中,血壓調控機制失靈,就會出現血壓晨峰現象。

如果此時段家庭血壓測量平均值≥135/85毫米汞柱、診室測量血壓平均值≥140/90毫米汞柱,即可診斷為清晨高血壓。

研究顯示,清晨高血壓會對心髒、大腦、腎髒和血管等産生嚴重損害,是心血管事件高發的首要危險因素,可加快動脈粥樣硬化進展,增加左心室肥厚發生率,以及中風發作風險,損害腎髒過濾功能。

早上起床頭暈目眩,原因可能在“血壓”

春天做好4件事穩住血壓

剛入春早晚溫差大,寒冷容易刺激血管收縮,引起人的血壓升高和波動,誘發頭痛、頭暈等症狀,也就是中醫認為的“春氣者諸病在頭”。

對于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或腦血管病的患者,血管收縮可造成心腦的供血減少,增加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卒中等風險。

氣象學家研究發現兩個“血壓波動規律”:

氣壓下降到最低值、氣溫上升到最大值時,心腦血管發病患者最多;

氣壓在最低值急速上升或在峰值急速下降時,發病人數也較多。

建議做好以下細節,穩住血壓“亂竄”:

1

注意保暖

開春後不久,北方地區通常會停止供暖,如果覺得室内溫度偏低,可打開空調、電暖氣等保暖裝置;開窗通風及外出時,記得增添衣物。

老年人尤其要注意減少清晨和大風、降溫天氣外出。 

2

飲食重點分3個階段

早春:适合清補,建議吃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魚、雞蛋、蝦等,輔以通陽的佐料,如生姜、蔥、蒜、香椿、韭菜等;

中春:溫差較大,驟冷驟熱,血壓容易突然升高,建議吃一些春天特有的食物,如菊花腦、枸杞芽、螺蛳、河蚌等;

晚春:氣候偏溫熱,此時食物不能太溫太燥,建議以清淡為主,特别是高血壓病人,要嚴格控制鹽的攝入,限制熱量,穩定血壓。

早上起床頭暈目眩,原因可能在“血壓”

3

堅持鍛煉

前提是活動量要适度,避免久行、久立、久坐、久卧。病情較重者不要突然改變體位,上下樓梯、上下汽車時注意安全,防止踩空、跌倒等。

4

避免長時間如廁

保持大便通暢,忌大便用力及長時間蹲廁,以免血壓急驟升高而緻腦卒中;同時,盡量不用蹲坑,要使用坐式馬桶,相對不易發生腦血管意外。▲

本期編輯:張宇

早上起床頭暈目眩,原因可能在“血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