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期處在抑郁情緒裡的孩子,大腦将發生驚人變化!父母别不在意

作者:主創團·律律

周末,朋友給我打來電話,語氣焦慮,說自己拿兒子一點辦法也沒有了。

孩子今年上初二,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出現了濃重的厭學情緒。

不愛說話,自我封閉,對什麼都提不起勁兒,學習也越來越沒動力。

成績直線下滑,從剛入學時的班級前五,滑落到二十、三十。

家長批評幾句,他的情緒更加抵觸,逆反心理嚴重。最近,甚至流露出想退學的苗頭。

還有一年多就要中考了,朋友擔心還沒等考上高中,兒子就念不下去了。一想起兒子又倔又喪的狀态,就愁得整夜整夜失眠。

她想不通,以前聰明好學、積極自律的兒子,怎麼會變成如今這樣?

“好吃好喝供着,其他什麼都不用管,隻需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可他倒好,厭學又叛逆,還動不動給你臉色看,現在的家長太難當了!”

這讓我想起了3年前,女兒曾經走過的一段彎路。

一向乖巧聽話的女兒,到了初一下學期,變得悶悶不樂,不願意說話,總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對上學也非常抵觸,經常以頭疼、肚子疼為理由,要求我跟老師請假,“我覺得自己都快抑郁了。”

我不以為然,認為一個小孩子,有什麼可煩的。後來,在我的訓斥和逼迫下,女兒恢複了正常上學。我原本以為,她隻是短暫的厭學心理,嚴厲管教就度過去了。可沒想到,一次突發事件,打碎了我的“自信”。

在課間休息時,一向溫和的女兒和同學激烈沖突起來,她情緒失控,又哭又吼,把書本撕得粉碎。

在老師的建議下,我帶女兒去醫院做了檢查,診斷結果為中度抑郁和焦慮症。我猶如五雷轟頂,感到渾身的血液都凝固了。

那一刻,我才明白,原來,女兒是真的抑郁了。

那段時間,我陷入深深的自責和迷茫之中,既心疼女兒,又束手無策。直到咨詢了心理醫生,在一年多專業的指引下,我才帶女兒走出了那段黑暗日子。

跟朋友一樣,很多家長都會把孩子的厭學、頂嘴、不願上學,簡單地歸結為叛逆、不懂事,認為“罵一頓就好了”;而實際上,孩子表現出的情緒低落、學習動力不足等種種問題行為,都可能是一種抑郁情緒,嚴重時甚至會發展為抑郁症。

說起抑郁,不少家長态度疑慮:我家孩子就是青春期厭學、叛逆,哪有抑郁症這麼嚴重?

但實際上,抑郁情緒這種負面心理狀态,已經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青少年和兒童身上。

一項統計顯示,孩子在國小階段出現抑郁情緒的機率達到4%至5%,青少年抑郁障礙的發病率大約在5%左右。按照人數統計,目前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大概有500萬左右。

這個被家長們“輕視”的抑郁症,已成為僅次于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而長期處于抑郁情緒中的孩子,大腦結構和功能都在悄悄發生改變。

他們不是故意心情不好、厭學、煩躁,而是真的病了。

那麼,抑郁情緒是如何改變大腦結構的呢?

1、影響精力,改變認知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抑郁症患者的大腦白質整合性低于普通人,且不同區域間的信号傳遞速度也減慢不少。

前額葉,是大腦專門負責理性思維的區域,有許多神經元通過突觸互相交流,以此來掌控我們的每一個想法。

長期處于抑郁情緒下,會産生大量的壓力激素——皮質醇,它會破壞神經元正常交流,讓神經元之間的信号傳遞速度減慢,造成前額葉出現萎縮現象。

這時,人會很難集中注意力,連帶着認知功能也會出現問題,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比如老師批評了一句,或者同學看了自己一眼,都會讓你焦慮,甚至懷疑自身的價值。

2、情緒容易失控,無法控制的“喪”

海馬體是大腦内負責記憶和認知的核心區域,處理每天進入這裡的資訊和産生的新神經元。

抑郁情緒帶來的大量皮質醇,不僅會降低神經元的生成速度,還會讓海馬體萎縮,造成嚴重的記憶衰退。同時,還會降低兩種讓人産生愉悅感的物質——血清素的濃度和多巴胺的活性。

這些生理上客觀的改變,讓孩子的情緒變得敏感,陷入在焦慮、煩躁、沮喪、害怕等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控,身心疲憊,對什麼都提不起勁兒。

是以,那些學習動力不足、暴躁發火等不良行為,不是因為孩子不上進、不懂事,而是抑郁情緒,真真切切改變了孩子的大腦和身體。

那麼,當孩子深陷焦慮抑郁情緒,消極厭學,家長應該怎麼辦?

如何及早控制抑郁情緒向抑郁症發展,讓抑郁遠離我們的孩子呢?

當時心理醫生給出的解決方案,成功幫助我和女兒走出困境,相信也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1、接納眼前這個真實的孩子,了解他的痛苦

面對孩子的抑郁情緒,很多家長往往拒絕相信:

“我的孩子不可能有心理問題,怎麼會是抑郁症?”

“他能有什麼壓力?就是逃避學習罷了!”

或者指責孩子小題大做、沒出息,這種抗拒,隻會進一步加重孩子的情緒問題。

曾經,我也是其中的一員,面對女兒痛苦的傾訴,我總是粗暴打斷:

“你事兒怎麼這麼多?誰沒有壓力,怎麼就你不行?一天天拉着臉給誰看?就是給你慣的!”

後來,通過跟心理醫生的學習,我才意識到,處于抑郁和焦慮情緒中的女兒,正在經曆一段很困難的時期,她除了要應對自己情緒、自我認識等方面的波動,還要面對我的質疑。

這種來自媽媽的不了解,更是雪上加霜,對于抑郁情緒中的孩子來說,是有很高風險的。

她覺得自己孤立無援,甚至産生過消極的念頭。

後來女兒告訴我,“當時經常站在咱家17樓的窗戶前,想着跳下去算了,一了百了,再也不用受罪了。可又沒有勇氣,恨自己太沒用。”

一番話驚得我出了一身冷汗。

原來,我離失去女兒曾經就差那麼一點點,而我卻毫無察覺。

是以,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無條件地接納,盡量感同身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面臨的苦難,而不是居高臨下的否定、訓斥,給孩子一個真實訴說的空間。

2、 關注孩子内心的需求,及時疏導他的情緒

抑郁情緒跟抑郁症不同,其實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反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留心觀察孩子的情緒,用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傾訴,跟家長溝通。

當孩子有情緒問題、狀态低迷時,要多傾聽他的内心需求,而不是認為孩子是無病呻吟,甚至嘲諷指責。

沒有什麼能比讓孩子時刻生活在父母的期待和被愛遺棄的恐慌中,更讓孩子窒息的了。

當時,我看不慣女兒厭倦頹廢的樣子,各種大道理講了一堆,女兒卻還是無動于衷。于是,我加大了說教的力度和頻次,每天看見她就追着數落催促。最後,反而讓孩子變得更加煩躁抑郁。

為人父母,很容易因為擔心和焦慮,着急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為你好必須聽我的,卻忘了要多聽聽孩子内心的真實感受。

此外,家長平時對孩子說話也要注意,盡量使用積極詞彙,避免負面暗示。

比如,少說“你不要總這麼喪行不行”、“你要多笑”、“你就不能多往好的地方想想嘛?比如怎麼考進前5名”,這樣的評判和建議,隻會讓本就抑郁的孩子壓力更大。

可以幫孩子說出内心的擔憂,比如,“你是不是擔心這次考不好,爸爸媽媽會責怪你?你放心,學習是一個長期的事情,隻要你每天認真踏實在學,一兩次的考試成績說明不了什麼,别給自己太大壓力。”

當孩子感覺到能被父母支援和了解,親子關系就會拉近,也能獲得充分的安全感。

3、帶領孩子适度運動

實驗表明,讓孩子參與有規律的、中等強度的運動,能降低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減少抑郁、焦慮症狀,改善大腦的多種功能。

這是因為,運動後大腦海馬齒狀回的顆粒細胞下層會産生大量的新生神經細胞,進而降低抑郁情緒。

那段時間,隻要一有時間,我就帶着女兒下樓,到小區裡進行規律的鍛煉。

跳繩、跑步、單杠、打球……我和女兒發起了比賽,激烈的對戰經常引來小朋友們的加油和參與。

在運動的汗水中,我好像變成了當年的小女孩,找回了當媽媽以前的鬥志和好勝心;

女兒的情緒也越來越好,神情明朗,笑起來開心的模樣,完全就是一個青春陽光的少女。

更為難得的是,在持續的鍛煉中,女兒提升了成就感。

每當她完成了一項自我挑戰,比如突破跳繩600個紀錄,跑步40分鐘等種種以前她認為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後,收獲到自我肯定、自我突破,以及來自家人的鼓勵。這些都讓女兒提升了自信心和成就感,相信隻要自己願意,通過努力就能實作目标。

就這樣,經過心理醫生科學地指引,和我循序漸進地改變、引導,女兒終于擺脫了抑郁和焦慮症的困境,恢複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在很多家長看來,現在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一代,要什麼有什麼。

但實際上,這些孩子從上學開始,就進入了一種高壓力、高焦慮的狀态。青春期出現的抑郁情緒,就是這種長期壓力造成的結果。

走過這段痛苦的彎路,當我再聽到朋友或親戚指責孩子厭學、懈怠時,都會把這段心路曆程分享給他們,希望大家不要簡單粗暴地給孩子貼上“叛逆”、“偷懶”的标簽,想要改變孩子,首先就要看見孩子的壓力、恐慌和痛苦。

這個時候,處于抑郁情緒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否定和批判,而是父母堅定的支援,充分的了解和耐心的引導,也隻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從滑落的深淵中拽回來。

也許未來的某一天,你會感謝跟孩子共同應對了這樣一段挑戰,因為你放下了身為父母的全能自戀,學會了愛眼前這個真實的孩子, 給他的少年時光塗上了溫暖的底色。

畢竟,抑郁的青春期,隻是孩子人生中的一個階段,而無條件被愛的底氣,才會伴随他走向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