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塵封62年的焦裕祿工作照裡,有人一家四代都是中醫

作者:大河報

大河報·豫視訊記者 樊雪婧 攝影 于鑫

一張塵封62年的焦裕祿工作照,一次因中醫帶徒而生的工作會議,一份四代人堅守百年的杏林傳承。

穿過漫長歲月,濟世之心不曾蒙塵。

5月12日,在尉氏縣蔡莊鎮鹿村,大河報·豫視訊記者找到了照片中老中醫周大成的後人。百年時間,周家四代中醫人一針一方守護着傳承的脈絡,一筆一畫诠釋着祖輩“廣濟”的初心。

塵封62年的焦裕祿工作照裡,有人一家四代都是中醫

塵封62年的焦裕祿工作照中的周大成(二排右三)

一家四代人百年杏林傳承

走進鹿村,一家挂着“廣濟堂”門匾的小院裡飄出中藥的香氣,這裡就是周大成家傳承四代的中醫館。

如今坐診的是周大成的孫子周民生,河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中醫診療法(廣濟堂中醫婦科)”代表性傳承人。雖也年過花甲,但雙目依舊炯炯有神。

塵封62年的焦裕祿工作照裡,有人一家四代都是中醫

周民生正在坐診

中醫診治,望、聞、問、切皆不可少。問,就是和病人交流,但前些年因腦梗損傷了語言神經,周民生說話的聲音有些含糊,怕病患聽不清楚,妻子孫雪蘭就成了他的特别翻譯,陪他看診、出診,相濡以沫幾十年,孫雪蘭的翻譯十分精準。

“他說,吃這個藥要注意忌口。”“先抓幾副藥,調調看看。”周民生說一句,孫雪蘭就翻譯一句。

在周民生的桌子上,蓋着一層玻璃,裡面夾着幾十張百天娃娃的照片,十分可愛,有的顔色發黃,看起來有些年頭。“這都是病人寄來的,看好病有了孩子,就給我們寄照片來,我們看着也高興。”周民生說着,翻開案頭的記錄本,記錄下方才病患的切脈情況,以便下次對比調整方子。孫雪蘭指着本子說,“這樣厚的本,每個月就都得記上一兩本。”

今年68歲的周民生堅持每天坐診,碰上人多的時候,得看到夜裡10點多才能結束。越是傍晚時分、周末節假日,越是人流高峰,醫館也沒有下班時間,什麼時候看完最後一個病人,什麼時候才關門。孫雪蘭說,“經常吃飯也沒個點,中午一頓飯管到小半夜,有時候吃頓飯也要熱上好幾次。”

問及累不累,周民生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指了指診室内外的牆壁上挂滿了的錦旗,開封、鄭州、平頂山……來自不同地方的旗子都“說”着同一句話——“妙手仁醫”。

“看着這些,就不累了。”周民生說。

合影中的老中醫周大成曾為焦裕祿看過病

“拍照那年,俺爺68歲了,跟我今年一般大。”周民生說,一直知道有這麼一張合影照片,但這才第一次見。

塵封62年的焦裕祿工作照裡,有人一家四代都是中醫

看着照片,周民生講起了老一輩人口中那件往事。“有這張照片前,俺爺就認識焦書記了。之前幾年,焦書記在蔡莊區工作,積勞成疾,那年冬天下着雪,焦書記自己來的,俺爺給他看過病。後來焦書記召開老中醫工作會,俺爺受邀參加,焦書記還記得俺爺,還謝謝俺爺呢。”

照片中的老中醫工作會召開時,周大成已經小有名氣,是十裡八鄉都知道的“名中醫”。

指着“廣濟堂”的招牌,周民生說,“這就是俺爺起的名,取這個名,他就是希望用醫術多救濟他人。那時候,他去許昌椹澗鄉學醫,學了整整12年,回來才在蔡莊開了廣濟堂。”

說起爺爺周大成,周民生笑着說,他有兩個聽起來毫不相關的外号,“氣死驢”和“活神仙”,“十裡八鄉都這麼喊他”。在周民生的描述中,一段段往事具象起來。

那時,周大成的名聲漸顯,不少人慕名而來,為表示尊重,有人套着驢車來請他看病,他卻堅持跑着去,他跑得很快,一來二去,“氣死驢”這個外号就叫起來了。

“俺爺性子直,他是嫌驢車太慢,耽誤病情,二是當時條件都不好,也不想增加病人的負擔。”周民生說,不管白天黑夜還是刮風下雨,人家來找,他背着藥箱跑着就去了。後來他名氣越來越大,看過病的人都誇他,漸漸地又多了“活神仙”的外号。

塵封62年的焦裕祿工作照裡,有人一家四代都是中醫

醫館裡一隻木匣子裡,存放着十餘本泛黃的醫書和日記,都是周大成留下的。如今方子已經被周家後人傳承創新,舊醫書也已經用不上了,但周民生卻視為珍寶,他的學醫之路就是從這些書本裡開始的,如今它們也提醒着他祖輩們的教誨。

接過祖輩衣缽,也傳承“廣濟”初心

周大成育有三子,周民生的父親周國良排行老大,從小便跟着學醫,19歲就開始坐診。解放後,廣濟堂并入了蔡莊公社醫院,周國良就成了醫院的大夫。直到周國良退休後,來家裡看病的人越來越多,廣濟堂又重新在鹿村開了起來。

在周民生的記憶中,每天晚上父親下班後,就要跟着他學抄方子,抄抄背背,父親就在一旁教他,有時一起吃個飯,父親也會讓他背個方子。慢慢年長一些,父親開始教他切脈的功夫。“先在自己身上試,家裡人身上試,後來跟着俺爸在醫院,他切完脈我也切,講我的診斷,他就告訴我哪對哪不對。”

學中醫難不難,周民生的答案是“難”。那為啥還堅持?周民生說,“看着老一輩們治病救人,就覺得有使不完的勁頭,我也一定能幹成。”

塵封62年的焦裕祿工作照裡,有人一家四代都是中醫

窮其大半生,周民生終于成了父輩們的模樣。不僅收獲病患們的肯定,2021年,周民生還被評為河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中醫診療法(廣濟堂中醫婦科)”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的不隻是醫術,更是“廣濟”二字的精神核心。

周民生記得,小時候經常會有病人半夜來敲門,不管多晚,父親從不二話急匆匆地就跟着出診。“那時候,大家都窮,看着病人生活不易,爺爺和爸爸就經常少收或者不收診費,讓大家都看得起病。”在周民生的記憶裡,常常有不認識的人來家裡,送點雞蛋或者花生,還通常是放下就走。

如今,周民生遇見條件不好的病患,也會偷偷地少收些診費。也有不少治愈的患者拿着紅包來,他通通都拒絕。“這是家訓,堅決不能收。”

第四代走上中醫崗位,選擇回鄉繼續堅守

在中藥香裡長大,周民生的兒子周少輝兒時的“玩具”就是各種各樣的中藥材,和标注了人體的經絡穴位的小人。從記事起,周少輝就在中醫館裡,幫着大人備藥,需要蒸的蒸,需要炒的炒,需要切片的切片。“當時我印象最深的時候,有一次切藥,一不注意把手指肚都快切掉了。”

但聯考時,周少輝依然選擇了中醫。

2010年,周少輝從河南中醫學院(現河南中醫藥大學)畢業,本可以選擇留在鄭州工作,但他想起祖輩們留下來的家訓和故事,想起縣鄉裡老百姓看病不容易,便回到了尉氏縣南曹衛生院,這也是父親周民生退休前一直堅守的崗位。

工作之餘,周少輝就在父親身邊一邊幫忙一邊學習。“老一輩人留下的醫術,我還有很多要學的。”

每逢周末,周少輝放棄休息也要趕去開封的非遺市集,為老百姓提供義診服務。“有的是大學生、有的是工作忙、有的是家庭困難,害怕去大醫院看病,趁着周末市集來看看,給他們免費切脈開開方子,隻要能幫助到他們,就挺值得的。”

周少輝說,“我太爺爺遇上了焦書記發揚中醫,現在我也趕上了好時機,國家非常重視中醫發展,尤其是中醫非遺傳承,希望我能在祖輩們的基礎上,再發展再創新,更好地把祖輩們留下來的醫術發揚下去,服務更多病患。”

塵封62年的焦裕祿工作照裡,有人一家四代都是中醫

結束采訪時,門外排起了等待看病的隊伍。屋外一塊早年病患贈與祖輩的木匾上,“岐黃精術”雖已斑駁,它所承載的記憶穿越時間湧來,簇擁着周家後人,沿着前輩的足迹繼續前行。

來源:大河報·豫視訊 編輯:于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