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尘封62年的焦裕禄工作照里,有人一家四代都是中医

作者:大河报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樊雪婧 摄影 于鑫

一张尘封62年的焦裕禄工作照,一次因中医带徒而生的工作会议,一份四代人坚守百年的杏林传承。

穿过漫长岁月,济世之心不曾蒙尘。

5月12日,在尉氏县蔡庄镇鹿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找到了照片中老中医周大成的后人。百年时间,周家四代中医人一针一方守护着传承的脉络,一笔一画诠释着祖辈“广济”的初心。

尘封62年的焦裕禄工作照里,有人一家四代都是中医

尘封62年的焦裕禄工作照中的周大成(二排右三)

一家四代人百年杏林传承

走进鹿村,一家挂着“广济堂”门匾的小院里飘出中药的香气,这里就是周大成家传承四代的中医馆。

如今坐诊的是周大成的孙子周民生,河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疗法(广济堂中医妇科)”代表性传承人。虽也年过花甲,但双目依旧炯炯有神。

尘封62年的焦裕禄工作照里,有人一家四代都是中医

周民生正在坐诊

中医诊治,望、闻、问、切皆不可少。问,就是和病人交流,但前些年因脑梗损伤了语言神经,周民生说话的声音有些含糊,怕病患听不清楚,妻子孙雪兰就成了他的特别翻译,陪他看诊、出诊,相濡以沫几十年,孙雪兰的翻译十分精准。

“他说,吃这个药要注意忌口。”“先抓几副药,调调看看。”周民生说一句,孙雪兰就翻译一句。

在周民生的桌子上,盖着一层玻璃,里面夹着几十张百天娃娃的照片,十分可爱,有的颜色发黄,看起来有些年头。“这都是病人寄来的,看好病有了孩子,就给我们寄照片来,我们看着也高兴。”周民生说着,翻开案头的记录本,记录下方才病患的切脉情况,以便下次对比调整方子。孙雪兰指着本子说,“这样厚的本,每个月就都得记上一两本。”

今年68岁的周民生坚持每天坐诊,碰上人多的时候,得看到夜里10点多才能结束。越是傍晚时分、周末节假日,越是人流高峰,医馆也没有下班时间,什么时候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什么时候才关门。孙雪兰说,“经常吃饭也没个点,中午一顿饭管到小半夜,有时候吃顿饭也要热上好几次。”

问及累不累,周民生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指了指诊室内外的墙壁上挂满了的锦旗,开封、郑州、平顶山……来自不同地方的旗子都“说”着同一句话——“妙手仁医”。

“看着这些,就不累了。”周民生说。

合影中的老中医周大成曾为焦裕禄看过病

“拍照那年,俺爷68岁了,跟我今年一般大。”周民生说,一直知道有这么一张合影照片,但这才第一次见。

尘封62年的焦裕禄工作照里,有人一家四代都是中医

看着照片,周民生讲起了老一辈人口中那件往事。“有这张照片前,俺爷就认识焦书记了。之前几年,焦书记在蔡庄区工作,积劳成疾,那年冬天下着雪,焦书记自己来的,俺爷给他看过病。后来焦书记召开老中医工作会,俺爷受邀参加,焦书记还记得俺爷,还谢谢俺爷呢。”

照片中的老中医工作会召开时,周大成已经小有名气,是十里八乡都知道的“名中医”。

指着“广济堂”的招牌,周民生说,“这就是俺爷起的名,取这个名,他就是希望用医术多救济他人。那时候,他去许昌椹涧乡学医,学了整整12年,回来才在蔡庄开了广济堂。”

说起爷爷周大成,周民生笑着说,他有两个听起来毫不相关的外号,“气死驴”和“活神仙”,“十里八乡都这么喊他”。在周民生的描述中,一段段往事具象起来。

那时,周大成的名声渐显,不少人慕名而来,为表示尊重,有人套着驴车来请他看病,他却坚持跑着去,他跑得很快,一来二去,“气死驴”这个外号就叫起来了。

“俺爷性子直,他是嫌驴车太慢,耽误病情,二是当时条件都不好,也不想增加病人的负担。”周民生说,不管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人家来找,他背着药箱跑着就去了。后来他名气越来越大,看过病的人都夸他,渐渐地又多了“活神仙”的外号。

尘封62年的焦裕禄工作照里,有人一家四代都是中医

医馆里一只木匣子里,存放着十余本泛黄的医书和日记,都是周大成留下的。如今方子已经被周家后人传承创新,旧医书也已经用不上了,但周民生却视为珍宝,他的学医之路就是从这些书本里开始的,如今它们也提醒着他祖辈们的教诲。

接过祖辈衣钵,也传承“广济”初心

周大成育有三子,周民生的父亲周国良排行老大,从小便跟着学医,19岁就开始坐诊。解放后,广济堂并入了蔡庄公社医院,周国良就成了医院的大夫。直到周国良退休后,来家里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广济堂又重新在鹿村开了起来。

在周民生的记忆中,每天晚上父亲下班后,就要跟着他学抄方子,抄抄背背,父亲就在一旁教他,有时一起吃个饭,父亲也会让他背个方子。慢慢年长一些,父亲开始教他切脉的功夫。“先在自己身上试,家里人身上试,后来跟着俺爸在医院,他切完脉我也切,讲我的诊断,他就告诉我哪对哪不对。”

学中医难不难,周民生的答案是“难”。那为啥还坚持?周民生说,“看着老一辈们治病救人,就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头,我也一定能干成。”

尘封62年的焦裕禄工作照里,有人一家四代都是中医

穷其大半生,周民生终于成了父辈们的模样。不仅收获病患们的肯定,2021年,周民生还被评为河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疗法(广济堂中医妇科)”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的不只是医术,更是“广济”二字的精神内核。

周民生记得,小时候经常会有病人半夜来敲门,不管多晚,父亲从不二话急匆匆地就跟着出诊。“那时候,大家都穷,看着病人生活不易,爷爷和爸爸就经常少收或者不收诊费,让大家都看得起病。”在周民生的记忆里,常常有不认识的人来家里,送点鸡蛋或者花生,还通常是放下就走。

如今,周民生遇见条件不好的病患,也会偷偷地少收些诊费。也有不少治愈的患者拿着红包来,他通通都拒绝。“这是家训,坚决不能收。”

第四代走上中医岗位,选择回乡继续坚守

在中药香里长大,周民生的儿子周少辉儿时的“玩具”就是各种各样的中药材,和标注了人体的经络穴位的小人。从记事起,周少辉就在中医馆里,帮着大人备药,需要蒸的蒸,需要炒的炒,需要切片的切片。“当时我印象最深的时候,有一次切药,一不注意把手指肚都快切掉了。”

但高考时,周少辉依然选择了中医。

2010年,周少辉从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本可以选择留在郑州工作,但他想起祖辈们留下来的家训和故事,想起县乡里老百姓看病不容易,便回到了尉氏县南曹卫生院,这也是父亲周民生退休前一直坚守的岗位。

工作之余,周少辉就在父亲身边一边帮忙一边学习。“老一辈人留下的医术,我还有很多要学的。”

每逢周末,周少辉放弃休息也要赶去开封的非遗市集,为老百姓提供义诊服务。“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工作忙、有的是家庭困难,害怕去大医院看病,趁着周末市集来看看,给他们免费切脉开开方子,只要能帮助到他们,就挺值得的。”

周少辉说,“我太爷爷遇上了焦书记发扬中医,现在我也赶上了好时机,国家非常重视中医发展,尤其是中医非遗传承,希望我能在祖辈们的基础上,再发展再创新,更好地把祖辈们留下来的医术发扬下去,服务更多病患。”

尘封62年的焦裕禄工作照里,有人一家四代都是中医

结束采访时,门外排起了等待看病的队伍。屋外一块早年病患赠与祖辈的木匾上,“岐黄精术”虽已斑驳,它所承载的记忆穿越时间涌来,簇拥着周家后人,沿着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于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