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大肆販賣南洋的“豬花”,根本不是食物,而是一群可憐的女人

作者:讀姑娘的小曆史

販賣人口,無論是在道德上還是法律上都是一種十惡不赦的行為,但自古以來,這類行為卻屢禁不止,其中的巨大利潤使人的心越來越黑,越來越髒。

尤其是航海時代的來臨,使人口販賣的黑暗達到了頂峰,利欲熏心的殖民者将非洲黑人當成狩獵的對象,大肆運往其他國家進行明碼标價的奴隸式販賣,他們充當苦力、勞工,忍受着慘無人道的壓迫。

清朝大肆販賣南洋的“豬花”,根本不是食物,而是一群可憐的女人

而此時的明朝早因倭寇橫行實行了海禁制度,不允許私自出海。

并且在1614年明令禁止,洋人不許購買明朝女子,違者重罰。

但随着曆史發展的一系列惡性循環,滿清登上曆史舞台,雖依舊沿襲明朝海禁制度,卻因為“鴉片戰争”被轟開緊閉的大門,順帶吹進了下南洋,掙大錢的風。

晚清時期,閩粵地帶的人口“貿易”十分猖獗,受拐騙出國務工的華工越來越多。

清朝大肆販賣南洋的“豬花”,根本不是食物,而是一群可憐的女人

一來中國為人口大國,在唯利是圖的人眼裡自然而然就成了一塊大肥肉;

二來清政府積弱,海禁形同擺設,已經沒有多餘精力關注沿海地區。

當他們滿懷希望的乘上超額濫載的船艙,擁擠屈膝在一尺之地,漂洋過海來到傳說中遍地黃金的地方,才恍然大悟,自己不過是成了殖民者的廉價勞動力,甚至還要遭受諸多歧視與不平等對待。

直到解放黑奴運動後,苦力勞工的悲慘遭遇才被世界所知,而當時沒有能力保護外出華工的清廷,對于他們的求救回複為:“私自出洋的者為棄民,不值得加以保護。”

清朝大肆販賣南洋的“豬花”,根本不是食物,而是一群可憐的女人

這些被拐騙出國的苦工,還被輕蔑地喊為:豬仔。

豬仔在“賣身契”到期後,還有獲得自由之身的希望,但豬花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豬花的蔑稱和豬仔大同小異,花在廣東話裡借指女子,豬花被我淺顯了解為如同小豬一樣任人宰割的花季少女。

但她們的遭遇,卻更加悲慘。

唯利是圖的商人先是哄騙豬仔,讓他們攜帶豬花一起乘船出海務工,豬仔與豬花結為夫妻,能夠更好地将勞動力留在本國。

百善孝為先,誰好好地願意離開父母遠渡重洋呢?

清朝大肆販賣南洋的“豬花”,根本不是食物,而是一群可憐的女人

于是黑心的人開始幹起黑心的買賣,開始大肆拐騙10歲上下的妙齡少女,販賣到國外。

十九世紀中期,豬花價格在40-50大洋,等到這些被販賣的少女被送到國外後,卻可以轉手賣1000大洋,其中暴利不言而喻。

他們将花骨朵般的懵懂少女騙上擁擠肮髒的船艙,派專人看守,排洩物和嘔吐物混在一起臭氣熏天,看守的人為了不讓異味飄散出來而選擇封死船艙的縫隙,即使後面疫病流行也無動于衷,女孩子們最後身上長滿了疥瘡、膿瘡、跳蚤,折騰一路還有遭受毒打的可能,最後好不容易活着下了船,卻要踏上被逼良為娼的結局。

清朝大肆販賣南洋的“豬花”,根本不是食物,而是一群可憐的女人

沒錯,她們大多數人的結局,都是被賣到妓院,隻有少之又少的人能與豬仔結婚。

1870年,美國共有華人三萬到四萬人,其中女子2000人,而這2000人中,隻有100多人是豬仔的親人。

而成為妓女的豬花,也無外乎三種下場。

一是接受這份工作。

二是像阿彩一樣,坑害同胞,靠工作掙到的錢,回國後炫耀給其他女子,以此哄騙更多的豬花出海“淘金”,自己則當上了妓院老闆娘。

清朝大肆販賣南洋的“豬花”,根本不是食物,而是一群可憐的女人

三是像白貞烈一樣,誓死不從,即使被百般折磨、鞭打依舊不肯屈服,最終以死明志。

當地華人欽佩她的節烈,給這個不知姓名的姑娘取名白貞烈,立碑紀念。

而忍辱存活下來的豬花們,也會常來給她掃墓,以此寬慰自己百年後遊蕩在異土的孤獨亡靈。

其實白貞潔隻是衆多豬花的縮影,有很多很多像她一樣的女子,在孤立無援的别國土地上,面對欺淩與辱蔑,選擇奮勇而亡。

清朝大肆販賣南洋的“豬花”,根本不是食物,而是一群可憐的女人

時隔多年,豬花依舊是鮮少提及的過去,而人口“貿易”,也時有發生,我們應當時刻謹記曆史的教訓,絕不能讓悲劇重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