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疫情之下過年内容與方式在創新

春節是曆久彌新的文化傳統。近兩年新冠疫情肆虐,深刻地改變着全球的曆史,改變着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改變着過節的方式。北京居民的春節生活呈現出兩個令人矚目的新情況:

一是傳統習俗明顯回歸。北京傳統的春節習俗十分豐富。“過了臘八就是年”,北京人過年的大幕是在臘八粥的香味中徐徐拉開的,在臘月二十三祭過竈神後,忙年的好戲就緊鑼密鼓地輪番上演。清代大興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送竈神後,掃除祠堂舍宇,糊裱窗戶,貼彩畫玻璃窗眼,剪紙吉祥葫蘆,還賬目,送節禮,謝先生,助親友饋炭金,整齊祭器,擦抹什物,蒸糕點,炸襯供,調羹飯,治祭品,擺供獻,雕茶果,神堂懸影,院内設松亭,奉天地供案,系天燈,挂琉璃。”各種活動不一而足。到了除夕,過年進入高潮,人人換穿新衣,全家團聚,祭祖先、辭舊歲,共同守望新年的到來。大年初一則家家吃餃子,逛廟會,互相拜年。但近代以來,由于社會生活的變遷,許多傳統習俗消失了。今天,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境中,傳統節俗明顯回歸,越來越多的人重新重視起過年期間的各種儀式,如蒸饅頭、煮大肉、剪窗花、書春聯、寫福字、做燈籠,等等。曾經變淡的年味也重新變得濃厚起來。

二是新興做法不斷出現。最突出的是拜年方式的多樣化。過去北京居民拜年十分講究親自登門拜訪,強調通過面對面的交流表達新年的祝福。如今社會流動快,人們的社會關系日益複雜,通過血緣、姻緣、地緣、業緣、志緣、遊緣等建立的交往圈日益擴大。人們充分利用新的科技成果,通過手機、電子郵件、微網誌等發展出多種多樣的拜年方式,微信拜年更是風靡一時。

新冠疫情暴發,使就地過年成為一種新現象。北京擁有大量外來人口,過去每到春節,就會發生一次時間短暫但規模巨大的人口遷徙。倡導就地過年給許多人帶來不能與家人團聚的煩惱和遺憾,卻也降低了春運的壓力,并催生了新的過年方式——與在京的朋友同僚鄰居一起過節。“抱團取暖”,成為很多人的新選擇。

新冠疫情的暴發,也影響了廟會活動的舉辦。自明清以來,分布廣泛且紅火熱鬧的廟會一直是北京過年期間的亮麗風景線。疫情之下,廟會減少,但劇場、博物館、圖書館、冰雪場、名勝古迹、革命遺址有了新擔當,許多人選擇到這些地方打卡,或者參加各種雲上活動,讓自己的節日生活散發着首都特色和北京味道。

近年出現的春節新情況,充分顯示了春節的文化力量,也讓人們重新思考春節的意義與價值。春節不是普通的假日,它是除舊布新的日子,是驅邪祈吉的日子,是“一進制複始,萬象更新”的日子。在全球疫情肆虐的日子裡,春節尤其帶給我們面對困難的信心和希望:困難總會過去,我們定會迎來明媚的春天!

春節的新情況,也充分顯示了廣大群眾的良好心态與創新能力。新冠疫情持續時間之長、蔓延地域之廣,前所未有,既考驗我們的心态,也考驗我們的智慧。它讓人們反思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也思考人與國家、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關系。我們看到,一種珍愛生活、善待他人、家國一體、命運與共的社會心态正在形成。這種心态使許多人主動響應就地過年的号召,喚醒了人們因地制宜過好春節的生活熱情,進而在傳承傳統習俗的同時又創造出新的過節内容和方式。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張勃

責編:叢穎

稽核:楊齊

聲明:除原創内容及特别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檔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原創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

更多内容,為您推薦

關注“清風北京”傳播矩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