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怨悠悠香消玉沉;亂紛紛碎滴珠囊迸。”古代的等級制度十分森嚴,由此衍生的禮儀制度也十分繁瑣。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規矩限制,“三媒六禮”, “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這些規矩的背後,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與此同時,不僅活着的人要遵守一定的制度,就連去世的人也有着一套規矩制度。

古代平民一般沒有财力與能力置辦太過風光的葬禮,一般有足夠财力大辦葬禮的都是皇家貴族。在古代,
皇上的後宮妃嫔下葬時需要堵住九竅,人們常說的八竅有眼耳口鼻肛,那麼第九竅是哪一竅呢?
《禮運》中說:
“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
。古人去世後一般采用
土葬
,秉承入土為安這樣的觀點,并且相信下一世能轉世成更為富貴騰達的人。古代皇家貴族尤其看重葬禮的禮儀制度,他們認為維持身體的完整,能讓亡靈的靈魂完整,進而更好地轉世。為了延緩屍體的腐爛,保持身體的完整性,古人在入殓時會在棺材裡注入大量水銀。
水銀能隔絕空氣,且有一定毒性,能保持屍體不腐。
因為水銀是流體,為了防止水銀從口鼻等可通氣的地方流入人體,古人在下葬時會堵住九竅。
九竅除了人們熟知的雙眼,雙鼻,嘴和肛門還有就是
生殖器
。古時的葬喪習俗中有這樣的說法,如果九竅沒有封住會導緻人的精元洩露,使肉身損壞。
封竅
所選用的器物也是有一定考究的,要不易腐朽還有一定的寓意,而
玉器
就是許多達官貴族的選擇。中國玉文化曆史悠久,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古代,玉不僅有着高超的藝術價值,還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征,
玉器在禮儀與斂葬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今的曆史研究中發現,大陸最早器物随葬的風俗在石器時代就出現了。
而此後玉器逐漸與皇權密切相連,成為許多貴族的象征,漸漸形成以玉斂葬的風俗習慣。
這些玉器制作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與美學價值,還有一個極大的優點就是不易腐蝕,能長久地流傳。這些種種優點使得以玉斂葬的風俗盛極一時,代代相傳。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開采中,就曾出土過零散的
耳塞、鼻塞和肛門塞
,但一直沒有出土過完整的九竅塞,而完整的九竅塞首次出現在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
中。中山靖王劉勝墓的發掘中,首次出土了劉勝與其夫人窦绾的兩套玉塞,其中有
口塞、肛門塞、生殖器罩盒各一件,眼蓋、耳塞、鼻塞各兩件。
男性與女性的玉塞除了生殖器玉塞别的沒有什麼大的差異。但由于男女性的構造不同,玉塞的造型也有所不同。
男性的一般呈圓筒形狀,而女性的則一般呈三角圭形。
有專家提出,女性玉塞的三角圭形與春筍的形狀類似,一是蘊含萬物複蘇的意義,二是象征着女性的生殖能力。
封住人不同九竅的玉塞,古人也給它們起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封口的叫做
玉琀
,封住雙眼的叫作
瞑目
。在曾侯乙墓中,曾出土過一些玉琀。玉琀一般是寒蟬的形象,取的是破土重生的寓意,希望人死後也能像地下的寒蟬一樣破土重生。
這些葬喪的一些習俗帶着美好的寓意,寄托的僅是活着的人對逝去之人的思念與祝願。
并且以玉斂葬大多是皇家貴族才有的規格,而如今最大的意義就是為曆史的研究提供更準确的研究價值。土葬在時代的洪流中終究是被更為規範、科學的火葬所代替。
與其糾結再次轉生,不如好好把握當下,在當下創造自己的價值。
與虛幻的肉體永生相比,精神的永生才是真正能流傳千古的。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有這麼一句話很貼合追求肉體永生還是精神永生的争論,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參考資料:
《玉盒記》
《禮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