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神童、牛娃、名校......​好牌更容易打爛,選擇比天賦​重要

神童、牛娃、名校......​好牌更容易打爛,選擇比天賦​重要

神童、牛娃、名校......​好牌更容易打爛,選擇比天賦​重要

文|十三姐

大家知不知道“神童張忻炀”的故事?

他10歲讀大學,16歲已經在讀博。現在他對着鏡頭苦哈哈地表示:“父母還欠我一套北京的房子”。大家一看,哈哈,神童又怎樣,到最後隻不過就剩一套房的夢想而已......

神童、牛娃、名校......​好牌更容易打爛,選擇比天賦​重要

但别急,如果把故事看完整你就會發現,還真怪不得這孩子。

祖墳冒青煙的張家,徒有一個所謂“神童”,可惜父母格局跟不上,一家子逐漸淪為笑談。建議張家父母趁熱寫部悔恨體自傳,書名就叫《我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張忻炀10歲參加聯考,成績隻有500分出頭,想再讀一年考個985,誰知他父母甯願讓兒子憑着500來分湊合着去讀個什麼職業技術師範大學,也要換一個“10歲進大學的神童”之美名。

大學期間老師建議13歲的張忻炀多等一年,滿14周歲就可以去德國深造,結果他父母又是強行反對,絕不能浪費一年,非要讓兒子馬上在國内讀研。

抛開學術選擇,再看看生活選擇。張忻炀跟父母說隻要在北京買套房,他就繼續在北京讀書。父母嘴上答應,背地裡實則租了一套房來騙孩子。這就是為啥張忻炀說出“他們欠我一套房,這套房放到現在也值1000多萬”。

好家夥,張忻炀的父母就像上帝一般,為自己的兒子關上了一扇門,又關上了另一扇門......

讀書他們控制,留學他們阻止,買房他們拒絕,一生都活在不懂裝懂的無知和愚蠢之中。

認知不高,還瞎指揮,很多父母的控制欲就是如此迷之自信。

早上大學就是牛嗎?早畢業就是優秀嗎?真不知道這神叨叨的時間緊迫感到底是怎麼來的。

其實仔細想想,這也源自一種扭曲認知,覺得考上大學就是一個孩子成功的标志。他們認知落伍、思維狹隘,還強勢霸權,說一不二,心裡隻考慮自己的目的,不考慮孩子的發展。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什麼年齡就該幹什麼年齡的事,所謂“神童”固然智商超群,但生理和心理發展進度是後天無法改變的。心理學早在一百多年前有科學依據在那擺着,這張家父母不懂科學就算了,抱着莫名其妙的緊迫感一步步把孩子頂到杠頭上,圖的不就是自己倍有面子那麼幾年嗎。

要我說,這就是拿孩子當賭注,給自己賭明天。

現在看來,像是要輸在半道上了。當然,也可能這孩子以後也會奮發圖強創出一番天地,誰知道呢,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的父母不拖後腿、不一意孤行,他的人生會截然不同。

這件事教育我們:攤上“扶不起”的父母,孩子再“神”也沒用。

有的父母沒什麼文化或見識,但是至少不拖後腿,不毀孩子;而有的父母,稍微有點文化,但不多,反而壞大事,很容易集高控制欲、毫無遠見、好大喜功、無知無能、極低格局于一身。

你看張忻炀的三次選擇,但凡父母做對一次,都不會讓如今的張忻炀看起來覺得人生那麼不值得。

選擇真的比天賦更重要,否則一手好牌會被無知的家長打得稀爛。

神童、牛娃、名校......​好牌更容易打爛,選擇比天賦​重要

其實不得不承認現在我們大多數家長帶娃有很大成分的功利心在裡面,但功利和虛榮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無法撇清。但功利心的目的地到底在哪?

實際上,送到一個新高度,就有一個新高度的新煩惱,名校也不是終點。到時候就會發現,補課業還能找補習班,補做人可就難了。

我已經不止一次聽到北大、清華的女生吐槽本校男生。

就連我的“發展心理學”這門課的教授也提到了這個。她在美國讀了心理學碩士和博士,大學畢業于清華大學,有一次講到一個什麼理論,她忽然說:“清華的女生一般看不上清華的男生。”

乍一看,這話似乎也沒什麼深奧的理論在裡面,反而可能會讓人覺得清華的女生清冷傲嬌、自命不凡、眼光過高。

教授後面的解釋就非常有趣了:“清華的男生之是以不被女生看好,是因為他們似乎除了會考試之外,沒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尤其是待人接物的方式和能力,是非常大的短闆。”

之後她又舉了幾個例子:“大部分男生身上看不到紳士風度、生活能力比較差、媽寶也不少、總是跟女生搶自行車停車位、大小活動中展現出了很強的精緻利己風格......”

倒不是說女生一定需要被男生額外照顧或禮讓,畢竟在高校的校園裡,平權是個基本生存法則,況且大家都為了學習在拼命,都很忙的,哪有空天天照顧别人的感受?是以,作為男生當然可以不在意為人處事的風格,那麼,當然也就不會被女生青睐,這是相輔相承的,不能因為女生不喜歡你的作風就說人家女生自命不凡、眼光過高。

教授又緊接着舉了一個例子,說偶爾出現一兩個有紳士風度的男生,非常受同學歡迎,人緣特别好,但學習成績在班裡基本倒數。

這就很有趣了吧——做人和做學問,難道是沖突的兩件事?尤其是在清華這樣學霸雲集的地方,一個人“做人”的水準很容易被放大。

我就挺好奇的,那個總考倒數的受歡迎的男生,和那些冷眼以待的獨行俠學霸們,誰的主觀幸福感強一點?考試分數和排名也許可以撐個三四年,畢業之後呢,走上社會呢,成家立業呢,一個人格上豐滿、生活态度熱烈而積極的人,難道不是有更大的幸福空間嗎?

神童、牛娃、名校......​好牌更容易打爛,選擇比天賦​重要

無論是讓家長引以為傲的“神童”,還是各地擠進了名校的“牛娃”,到頭來都可能既無法被别人喜歡,也無法喜歡自己。這真是我們辛辛苦苦培養孩子想看到的結果嗎?

如果一群孩子看起來隻剩死氣沉沉、應付度日,甚至看不到青春該有的莽撞,考起試來個個拿手,其他活動該不參加,沒有朋友,不會傾訴也不會傾聽,說白了不像一個活生生的人,像個行走的人生任務打卡機......我隻會覺得他可憐,沒覺得他很厲害。

有多少人把自己的孩子養成了做題家、考試機器,可他們走出家門之後卻并不不快樂,也不受歡迎。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一個“積極教育”的概念,就是說學生獲得學業上的成就感的同時應該獲得與之比對的幸福感。過去50年我們擁有更多教育機會、更多藝術教育、更多娛樂、更多圖書、更多購買力,但研究表明有20%青少年在高中之前體驗過抑郁,對生活的滿意度并沒有比50年前更滿意。尤其是在感恩、積極建設性回應、性格優勢、人性、積極情緒等等很多方面都退步了。

也許有人會說:我的孩子又不需要被所有人喜歡。

但很少有人會想:我的孩子喜歡他自己的樣子嗎。

張忻炀就是一個看起來不喜歡自己的人,他說出去工作沒意義,買房也沒意思,一個曾經被認為擁有無限寬廣的未來、應該有更大的抱負、更大格局的夢想的神童,現在對他來說有意思的事情不多了......很多人可能狀态都差不多,似乎隻要能解決自己的溫飽,在大城市混吃等死也是一種活法。

神童、牛娃、名校......​好牌更容易打爛,選擇比天賦​重要

這些孩子可能已經很努力了,但最後還是活得像是父母的傀儡,先别說什麼能創造價值啥的了,你又不欠這個世界,憑什麼要靠犧牲自己的幸福感來給别人創造少一個不少的價值啊?創造價值不難,對自己滿意、對生活滿足,這才是最難的。

不管孩子本身多聰明、優秀、有天賦、勤奮、努力、有理想有主張......碰上一對喜歡牽線的父母,自己就像個木偶,選擇面變小了,天賦和努力的意義會大幅縮水。

想開點,隻要明白“選擇比天賦重要”,就會發現正确、明智、積極、有效的選擇題,其實是由家長來答題的。

換句話說:要雞娃,先提升自己的格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