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要注意這3點

這是現代家長教育的第2278篇文章

作者:時光清淺

兒子班裡有一個男孩,上課的時候到處亂跑,毫無規則意識,偶爾坐在位子上,也是為了揪前桌小姑娘的小辮兒。老師和他講道理,他卻說:“不聽不聽,王八念經。”

有一次,他将班裡一個同學的臉打青了,他的爸爸知道後,狠狠地打了他一頓,小棍子都抽斷了。

爸爸奉承的教育理念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看見他就很老實,但是打一頓也就老實兩天;媽媽比較弱勢,無法改變爸爸的教育方式。

後續聽說這個孩子在學校揚言要跳樓,他攀上了三樓的護欄作勢要跳,多虧老師及時将他抱了下來。

很顯然,孩子身上的問題已經很多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藥家鑫的案件,他父親在微網誌中說:“藥家鑫的事情上,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平時管教孩子過于嚴厲,令孩子在犯錯之後害怕面對,不懂處理,最終釀成大禍。”

教育,是一場沒有回頭路的修行。對于父母而言,在教育路上應該怎麼做呢?

1

自理能力,築牢孩子成長的根基

魏永康有“東方神童”的稱号。

2歲時,他就已經認識了1000多個漢字。

4歲時,他已經學完了國中的課程。

8歲時,他連跳幾級考上國中。

13歲聯考,盡管當時發燒影響了發揮,他依然考了600多分,進入湘潭大學,成為湖南年紀最小的大學生。

17歲時,考進中科院高能實體所,成為碩博連讀研究所學生。

20歲時,本該有着光明前途的他卻被學校勸退了。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魏永康的母親曾學梅對兒子有很高的期望,盡管她在教育孩子的學習上有一套很好的方式,卻唯獨忽略了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

曾學梅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除了讀書,她不讓孩子做任何事,長期的陪讀生活,禁锢了魏永康的自由發展,也讓他失去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

圖檔來源:全景視覺

讀大學的時候,他不知道增添衣服,在很冷的天氣裡還穿着拖鞋進出。

他沒有建立正常的社交,看不到考試時間更改的通知,也沒有同學告知他,導緻挂科。

沒有母親的催促,他忘記了送出畢業論文,直接導緻自己被勸退。

顯然,加速的人生并沒有讓魏永康取得應有的成就。

後來,母親曾學梅也意識到了自己的教育問題,拿出了時間培養魏永康的自理能力,并讓他協助照顧癱瘓在床的父親。

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魏永康掌握了基本的生活能力,有一家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結婚之後的魏永康有了一兒一女,盡管母親多次強調想輔導孩子學習,但是魏永康依然沒有答應母親的請求,有了切身的經曆,或許他也想讓自己的孩子擁有正常的人生。

顯然,自理能力是孩子成長的根基。兒子的班主任曾對我們說過:“在家裡要舍得讓孩子幹活,家務可以讓孩子适當分擔一點兒,這樣不僅可以培養他們對各項事務的規劃能力,也有助于他們成績的提高。”

李玫瑾教授曾指出:“如果父母從小不讓孩子學着分擔家中的事物,那麼孩子對于家庭也不會有責任感。”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值得每一對父母認真對待。

2

感恩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莎士比亞在《李爾王》中寫道:“一個忘恩負義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齒更讓人痛徹心扉。”

畢業于東京大學的熊澤英昭曾任日本農林水産省事務次官、日本駐捷克大使等職,已經76歲的他本該安享晚年,卻要照顧已經44歲的啃老兒子熊澤英一郎。

熊澤英一郎一直沒有工作。他狂妄,在推特上聲炫耀自己家庭的從政背景;他揮霍無度,有一個月的信用卡竟然刷了32萬日元(約合人民币2萬元);他吃着父母的,住着父母的,卻對父母毫無感恩之心。

已步入中年的他本應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他卻在家中對老父親施暴。

他說自己的母親愚蠢,對母親懷恨在心并毆打母親,導緻母親肋骨骨裂,并患上了抑郁症。他甚至說如果殺人有許可證的話,他第一個殺的就是母親。

他聲稱,既然父母把他生了下來,就應該負責到他死的前一秒。

他們家離着國小不遠,有一天學校裡正在開運動會,孩子們非常開心的呐喊聲卻讓熊澤英一郎心生不滿,他說:“真吵,我要殺了這些家夥。”

無奈的父親害怕他做出殺人的事情,隻好自己殺了兒子,并報了警。

警察到來之後,熊澤英昭冷靜地說,自己刺死他的原因是“不能給周圍人添麻煩”。

這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對于一個懂法的老父親而言,親手殺子,該是多麼的絕望啊。

熊澤英昭夫婦給兒子提供了優渥的物質生活,甚至到了熊澤英一郎上大學,年邁的父親還是每個月都去給兒子收拾垃圾、送藥品與生活費。

但是他們沒有教會孩子感恩,讓熊澤英一郎把這些都看成是理所應當。這些基于物質的溺愛,對于一個不知感恩的孩子而言,更像是一種毒藥。

正如高爾基所說:“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們,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識。”

3

突出特長,讓每個孩子與衆不同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他們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也因為這些興趣而閃閃發光。

在紀錄片《小小少年》中,11歲的廣州國小生殷然和他的蟲子成了網絡上的紅人。

殷然說:“它們迷你又可愛。”

媽媽也覺得研究昆蟲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她會和殷然一起抓蟲子,以實際行動支援着自己的兒子。

畢竟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愛好和興趣也不同,有智慧的父母會評判孩子的優勢,幫助孩子們找到自己的興趣,并積極引導孩子。

殷然有着了解他、支援他的父母,進而讓他的興趣能夠得以保護。

迪斯尼曾經說:“興趣讓你成功,我的成功是因為我做了自己最感興趣的工作。”

劉樹生是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植物保護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從小他就愛玩蟲子,在興趣的驅使下,他在蔬菜害蟲治理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面對取得的成就,劉樹生笑呵呵的說:“我就是愛玩兒呗。”

羅素說,他的人生目标就是使“我之所愛為我天職”。

在2019年,劉樹生獲得了世界昆蟲學家的最高榮譽,被選為美國昆蟲學會會士,全球每年評選出的人不會超過十位。

每個孩子都是滿懷着希望來到我們的身邊,是以,作為父母,我們就應該盡好哺育他、教育他、成就他的責任。

顔如晶曾在《奇葩說》中講道:“孩子的人生就好比電視連續劇,孩子會慢慢變化,連續劇不看是可以補回來的,而孩子成長缺少的部分是無法補回的。”

讓我們以此共勉,成為孩子的引導者,給他們力量與支援,讓他們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