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習之外,父母在這4個方面多投入,孩子會更出色

學習之外,父母在這4個方面多投入,孩子會更出色

前兩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家長在發愁:

“孩子抱怨自己的生活裡天天都是學習,平時上學的時候學,到了寒假,還是學習,太沒勁了!”

這位家長也在反思,是不是自己在孩子的學習上逼得太緊了,導緻孩子壓力大,産生抵觸的情緒。

生活中很多父母感到焦慮、覺得教育孩子很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隻盯着孩子的學習,把成績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其實, 在成績之外,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對孩子人生的發展和幸福影響深遠。

有格局的父母,不會隻着眼于孩子的學習,他們懂得在以下4個方面投入,教育出的孩子更出色。

01

孩子的教養

有這樣一則新聞報道:北京的一家書店内,一個男孩在跟外教學習英語,但他沒有控制自己的音量,在将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内,其他客人都在安靜看書,隻有他在大聲朗讀。

店員擔心打擾到其他客人,上前提醒男孩小聲一些。結果男孩頓時起身,指着店員說:“你管我!信不信我抽你,我投訴你。”

公共場合的言行舉止,最能展現出一個人的禮儀教養。

一個孩子,即便成績再好,若缺了教養這一課,就是缺了一項很重要的“軟實力”,步入社會也很難走得遠。

學習之外,父母在這4個方面多投入,孩子會更出色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它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是沒辦法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了解,并且産生強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于美和道德上的善的辨識力,否則他更像一條受過很好教育的狗,而不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日常生活中,除了學習,家長要幫助孩子從小做起,講文明、懂禮貌,會為他人着想,并以身作則,讓孩子看到良好教養的樣子。

如:掌握常用的禮貌用語,“謝謝”、“請”、“不好意思”等;餐桌就餐注意禮儀;

公共場合降低音量,規範行為舉止,盡量不打擾到别人;

到别人家做客有規矩,動用别人的東西前要征求别人的同意;

有規則意識,誠信守時、有序排隊、先來後到;

有社會公德,愛護環境衛生、公共财物,樂于助人。

《人民日報》曾總結出家長應教會孩子的40條教養禮儀,分為品德篇、社交篇、戶外篇,非常詳實,家長可以利用暑假好好引導孩子。

如:不要故意窺探他人隐私;越小的承諾,越要信守;遇到麻煩先想解決辦法;有禮貌地對待所有人;到别人家做客要守規矩;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尖叫、四處亂跑······

教養就像人的一張名片,和有教養的人交往總是讓人如沐春風,舒适自在。

正如教育圈常說的一句話:“窮養,富養,都不如有教養。”

02

孩子的眼界和見識

有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說的就是一個人眼界和見識的重要性。

見過世面的孩子是什麼樣的?

他們通常不卑不亢,自信大方;

他們看待事物更加客觀和包容,思考問題的角度更加全面;

心胸寬闊,有同理心,懂得體諒和了解人;

内心強大,對于糟糕的結果不會太過糾結,敢于直面挫折,找出解決辦法。

見過世面的孩子,在知識儲備和思維高度上的優勢,能夠幫助他們做出更智慧的選擇和決定,不會人雲亦雲,随波逐流。

一位94年的單親奶爸帶4歲女兒騎行西藏的故事一度刷屏。

從2020年4月1日開始,26歲的單親奶爸阿钭在征得女兒的同意後,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帶着4歲的女兒兜兜,從東莞出發,一路騎行,曆時71天,于6月13日抵達西藏,總行程超過4000公裡。

學習之外,父母在這4個方面多投入,孩子會更出色
學習之外,父母在這4個方面多投入,孩子會更出色

阿钭說 :

“我想通過騎行教會她什麼是堅持。傳統的育兒觀強調要讀書、考好成績才能有出息,但現在的教育并不是這樣的。”

“我會帶她去看不同的風景。隻有走過的路多了,看過的世界夠大,她才能做出自己的選擇。”

這位單親爸爸的育兒觀赢得了衆多網友的點贊。

帶孩子見識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一路上勇敢地面對和克服種種困難,這種精神上的“富養”,更能滋養孩子的一生。

生活中,父母除了孩子的學習,也應該注重孩子眼界的拓寬、見識的培養。

帶孩子見世面不是出去旅個遊、花錢吃個大餐就算見世面,真正地吸收知識,勤于思考,看得多,才會有所得。

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去博物館,了解曆史文化,感受人文藝術,陶冶情操,提高審美;

帶孩子出去旅遊,不是走馬觀花,拍照打卡,而是去之前先做好功課,給孩子講講當地的曆史知識、文化特色、風土人情等,孩子會對那個地方有更深刻的記憶和了解;

多給孩子創造機會去體驗新鮮事物、有挑戰性的活動,如參加夏令營、學習感興趣的技能、多接觸大自然等。

讓孩子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勇敢地探索、試錯,收獲豐富的心得和經驗。

當然,父母的眼界、思想高度,也會深深影響孩子。是以,父母也應當保持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庫和思想觀念,和孩子一起成長。

學習之外,父母在這4個方面多投入,孩子會更出色

03

帶孩子運動

認識的一位媽媽告訴我,去年暑假什麼班都沒給孩子報,和孩子他爸專門帶孩子做運動,學遊泳、騎自行車。

現在的孩子,學業壓力大,學習時間長,每天坐在書桌前學習,要不就是待在家玩手機、看電視,用眼多,運動量卻十分不足。

研究表明,戶外活動過少,也是造成青少年近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直以來,運動的重要性和價值被我們嚴重低估了。

紐約大學神經科學的教授,Wendy A. Suzuki博士在一場TED演講中曾提到:

“美國一項名為‘零時體育計劃’的研究表明,運動有助于提升學習成績。

因為我們在運動時,會産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些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都能夠提升孩子的全方位狀态。

不僅如此,運動還能提高孩子的心肺功能、血管功能,改善代謝,提高身體靈敏性和平衡能力,調節體脂,讓孩子更有活力。

運動可以對大腦産生保護效應,改善注意力。”

學習之外,父母在這4個方面多投入,孩子會更出色

有運動習慣的孩子,會更聰明,大腦反應速度更快,認知能力發展得更好,身體也會更健康有活力。

當今社會上的很多人,都不愛運動。平時上班沒時間,業餘時間也隻想睡覺、玩手機、吃喝玩樂,不樂意花費時間在運動、健身上來。

于是很多慢性疾病、肥胖、腰椎、頸椎、問題早早地在年輕人身上出現,情緒也容易消沉,沒有精氣神。

從小給孩子培養起運動的習慣,就是給孩子一個塑造起一個健康、高品質的生活方式,這份積極的影響會伴随他一生。

是以,除學習之外,家長也要重視孩子的運動。

自己先動起來,多陪伴孩子親近自然、爬山、慢跑,進行一些戶外運動;

帶孩子遊泳、輪滑、騎自行車、攀岩等;

盡量做到每周3-5次時長30分鐘以上的運動,養成習慣。

04

陪伴孩子

《少年說》中有一期主題是:“手機才是父母的孩子?”

一個讀5年級的男孩一上天台,就吐槽自己的爸爸媽媽愛玩手機。

“我小時候一直以為手機才是父母的孩子,因為我每次擡起頭來看他們的時候,他們都目不轉睛地盯着手機在看,我真的不知道手機裡到底有什麼好看的東西,竟然比我還要重要。

甚至為了圖自己安靜,不想要我搗亂,還會主動拿手機扔給我玩。”

說到最後,孩子不禁哽咽 :“爸媽你們放下手機,陪陪我好嗎?”

當今社會,經濟壓力、各種現實生活的無奈,讓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成了一種稀缺品;

手機、遊戲、娛樂化的内容,讓“隐性失陪”現象也愈演愈烈:家長在孩子身邊,卻沒有互動和回應,缺少情感連結,陪伴隻是“陪着”。

學習之外,父母在這4個方面多投入,孩子會更出色

節目《朗讀者》中有一段話說得很好:

“陪伴很溫暖,它意味着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

當然陪伴也是一個很平常的詞,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到最後陪伴就成為了一種習慣,夫妻之間的陪伴,父母對孩子的陪伴。”

能夠得到父母良好陪伴的孩子,在心理健康、性格、情商、社交能力上的發展都會比較優秀。

反之,孩子容易感受到被忽視、缺少安全感,影響孩子自信心、自我價值感的建立。

家長在生活中,除了督促孩子學習,也要多給孩子高品質的陪伴。不是一定要多長的時間,關鍵看父母有沒有用心。

在那段時間裡,全身心地投入,不多加評判,隻是享受和孩子待在一起的這段時光,積極回應他說的話、他的情緒,給孩子信賴、依靠、愉悅的感覺。

這種高品質陪伴,會為孩子心理注入愛的能量,幫助他成長得更好。

END

本文轉載于錢志亮工作室(ID: qzlzgs),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教學名師。專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兒教育領域。著有《入學早知道》《科學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學的140個漢字》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