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习之外,父母在这4个方面多投入,孩子会更出色

学习之外,父母在这4个方面多投入,孩子会更出色

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家长在发愁:

“孩子抱怨自己的生活里天天都是学习,平时上学的时候学,到了寒假,还是学习,太没劲了!”

这位家长也在反思,是不是自己在孩子的学习上逼得太紧了,导致孩子压力大,产生抵触的情绪。

生活中很多父母感到焦虑、觉得教育孩子很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把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 在成绩之外,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对孩子人生的发展和幸福影响深远。

有格局的父母,不会只着眼于孩子的学习,他们懂得在以下4个方面投入,教育出的孩子更出色。

01

孩子的教养

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北京的一家书店内,一个男孩在跟外教学习英语,但他没有控制自己的音量,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其他客人都在安静看书,只有他在大声朗读。

店员担心打扰到其他客人,上前提醒男孩小声一些。结果男孩顿时起身,指着店员说:“你管我!信不信我抽你,我投诉你。”

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礼仪教养。

一个孩子,即便成绩再好,若缺了教养这一课,就是缺了一项很重要的“软实力”,步入社会也很难走得远。

学习之外,父母在这4个方面多投入,孩子会更出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没办法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于美和道德上的善的辨别力,否则他更像一条受过很好教育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日常生活中,除了学习,家长要帮助孩子从小做起,讲文明、懂礼貌,会为他人着想,并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良好教养的样子。

如:掌握常用的礼貌用语,“谢谢”、“请”、“不好意思”等;餐桌就餐注意礼仪;

公共场合降低音量,规范行为举止,尽量不打扰到别人;

到别人家做客有规矩,动用别人的东西前要征求别人的同意;

有规则意识,诚信守时、有序排队、先来后到;

有社会公德,爱护环境卫生、公共财物,乐于助人。

《人民日报》曾总结出家长应教会孩子的40条教养礼仪,分为品德篇、社交篇、户外篇,非常详实,家长可以利用暑假好好引导孩子。

如:不要故意窥探他人隐私;越小的承诺,越要信守;遇到麻烦先想解决办法;有礼貌地对待所有人;到别人家做客要守规矩;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尖叫、四处乱跑······

教养就像人的一张名片,和有教养的人交往总是让人如沐春风,舒适自在。

正如教育圈常说的一句话:“穷养,富养,都不如有教养。”

02

孩子的眼界和见识

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一个人眼界和见识的重要性。

见过世面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他们通常不卑不亢,自信大方;

他们看待事物更加客观和包容,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

心胸宽阔,有同理心,懂得体谅和理解人;

内心强大,对于糟糕的结果不会太过纠结,敢于直面挫折,找出解决办法。

见过世面的孩子,在知识储备和思维高度上的优势,能够帮助他们做出更智慧的选择和决定,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一位94年的单亲奶爸带4岁女儿骑行西藏的故事一度刷屏。

从2020年4月1日开始,26岁的单亲奶爸阿钭在征得女儿的同意后,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带着4岁的女儿兜兜,从东莞出发,一路骑行,历时71天,于6月13日抵达西藏,总行程超过4000公里。

学习之外,父母在这4个方面多投入,孩子会更出色
学习之外,父母在这4个方面多投入,孩子会更出色

阿钭说 :

“我想通过骑行教会她什么是坚持。传统的育儿观强调要读书、考好成绩才能有出息,但现在的教育并不是这样的。”

“我会带她去看不同的风景。只有走过的路多了,看过的世界够大,她才能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位单亲爸爸的育儿观赢得了众多网友的点赞。

带孩子见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一路上勇敢地面对和克服种种困难,这种精神上的“富养”,更能滋养孩子的一生。

生活中,父母除了孩子的学习,也应该注重孩子眼界的拓宽、见识的培养。

带孩子见世面不是出去旅个游、花钱吃个大餐就算见世面,真正地吸收知识,勤于思考,看得多,才会有所得。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感受人文艺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

带孩子出去旅游,不是走马观花,拍照打卡,而是去之前先做好功课,给孩子讲讲当地的历史知识、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等,孩子会对那个地方有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多给孩子创造机会去体验新鲜事物、有挑战性的活动,如参加夏令营、学习感兴趣的技能、多接触大自然等。

让孩子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勇敢地探索、试错,收获丰富的心得和经验。

当然,父母的眼界、思想高度,也会深深影响孩子。因此,父母也应当保持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库和思想观念,和孩子一起成长。

学习之外,父母在这4个方面多投入,孩子会更出色

03

带孩子运动

认识的一位妈妈告诉我,去年暑假什么班都没给孩子报,和孩子他爸专门带孩子做运动,学游泳、骑自行车。

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大,学习时间长,每天坐在书桌前学习,要不就是待在家玩手机、看电视,用眼多,运动量却十分不足。

研究表明,户外活动过少,也是造成青少年近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直以来,运动的重要性和价值被我们严重低估了。

纽约大学神经科学的教授,Wendy A. Suzuki博士在一场TED演讲中曾提到:

“美国一项名为‘零时体育计划’的研究表明,运动有助于提升学习成绩。

因为我们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这些重要的神经传导物质都能够提升孩子的全方位状态。

不仅如此,运动还能提高孩子的心肺功能、血管功能,改善代谢,提高身体灵敏性和平衡能力,调节体脂,让孩子更有活力。

运动可以对大脑产生保护效应,改善注意力。”

学习之外,父母在这4个方面多投入,孩子会更出色

有运动习惯的孩子,会更聪明,大脑反应速度更快,认知能力发展得更好,身体也会更健康有活力。

当今社会上的很多人,都不爱运动。平时上班没时间,业余时间也只想睡觉、玩手机、吃喝玩乐,不乐意花费时间在运动、健身上来。

于是很多慢性疾病、肥胖、腰椎、颈椎、问题早早地在年轻人身上出现,情绪也容易消沉,没有精气神。

从小给孩子培养起运动的习惯,就是给孩子一个塑造起一个健康、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这份积极的影响会伴随他一生。

因此,除学习之外,家长也要重视孩子的运动。

自己先动起来,多陪伴孩子亲近自然、爬山、慢跑,进行一些户外运动;

带孩子游泳、轮滑、骑自行车、攀岩等;

尽量做到每周3-5次时长30分钟以上的运动,养成习惯。

04

陪伴孩子

《少年说》中有一期主题是:“手机才是父母的孩子?”

一个读5年级的男孩一上天台,就吐槽自己的爸爸妈妈爱玩手机。

“我小时候一直以为手机才是父母的孩子,因为我每次抬起头来看他们的时候,他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在看,我真的不知道手机里到底有什么好看的东西,竟然比我还要重要。

甚至为了图自己安静,不想要我捣乱,还会主动拿手机扔给我玩。”

说到最后,孩子不禁哽咽 :“爸妈你们放下手机,陪陪我好吗?”

当今社会,经济压力、各种现实生活的无奈,让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成了一种稀缺品;

手机、游戏、娱乐化的内容,让“隐性失陪”现象也愈演愈烈:家长在孩子身边,却没有互动和回应,缺少情感链接,陪伴只是“陪着”。

学习之外,父母在这4个方面多投入,孩子会更出色

节目《朗读者》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夫妻之间的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能够得到父母良好陪伴的孩子,在心理健康、性格、情商、社交能力上的发展都会比较优秀。

反之,孩子容易感受到被忽视、缺少安全感,影响孩子自信心、自我价值感的建立。

家长在生活中,除了督促孩子学习,也要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不是一定要多长的时间,关键看父母有没有用心。

在那段时间里,全身心地投入,不多加评判,只是享受和孩子待在一起的这段时光,积极回应他说的话、他的情绪,给孩子信赖、依靠、愉悦的感觉。

这种高质量陪伴,会为孩子心理注入爱的能量,帮助他成长得更好。

END

本文转载于钱志亮工作室(ID: qzlzgs),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