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挺
有人說,世界上隻有中國人愛吃動物内髒,好像很低俗的感覺,其實這是對外國飲食的不了解。應該這樣說,隻有美國人不太吃動物内髒,為什麼?因為他們不會做。世界上吃動物内髒的國家很多,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的食譜上都有,而且做的花樣多,味道好。而中國是世界上最講究吃的國家,動物内髒也是做的最好,味道最好的。陝西的風味小吃中以動物内髒為食材的食品很多,葫蘆頭泡馍就是其中的上品。
當然,技藝和味道以及食材的選用也是在不斷演化,不斷改良,才成為現在的樣子和味道的。
“葫蘆頭泡馍”是非常具有典型性一種陝菜吃食,從他身上可以看到陝菜食材的創意和文化的塑造。
1
“葫蘆頭泡馍”食材的創意
“葫蘆頭泡馍”這種食品的出現,要具備三個食材條件,一是有充足的豬腸、豬肚,二是有面粉,三是高湯。
關中,漢唐時期,被稱為“天府之國”,說明這裡物産豐富。通過人工養殖,豬成為主要的肉類來源。在民間,豬是衡量家庭富裕的标志。漢字中更是展現的非常明顯。“家”,沒有豬不成家。冢,人過世之後,必須有豬的陪伴。古時之人,視死如視生,陰間要與陽世一樣。
雖然,中國自古肉食都是“得天獨薄”,但關中不存在。正因為有了豬的大量養殖,才可能有葫蘆頭泡馍的誕生。而且,正因為豬腸本身的“惡氣”,逼迫着我們的祖先尋求烹饪之法,《呂氏春秋·本味》篇中說烹調的重大原理“臭惡猶美”,意思是内髒正因為其帶有惡味的特定成分,才能改造出美味來。從這一點說明,關中地區的廚師烹饪技藝之高。
其二,是面粉。小麥漢朝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時,是非常粗糙的,連皮的。或烤,或蒸,或煮。口感不如粟,是普通百姓吃的。經過品種不斷的改良,磨面工具的不斷改進,小麥面粉逐漸成為貴族的專用。是以,隻有大面積地種植小麥,才能有充足的面粉制作面餅。可見當時關中的富足。
這兩個條件之外,還有一個也很重要,就是湯。吊湯是陝菜技藝中的一項,在我國餐飲界,素有“廚師的湯,唱戲的腔”一說。強調的是“湯”在烹饪中的重要性。廚師吊湯又稱制湯,吊好的湯叫“高湯”。“高湯”是由新鮮味美、營養豐富的動物性原料,經過煮熬而成的香濃味美的湯汁。我國烹調理論“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的真谛,正是靠廚師們恰當地使用“高湯”來實作的。像普通的豆腐、青菜、洋芋等原材料,以及魚翅、燕窩、銀耳、海參、熊掌、菌類猴頭等價格昂貴,營養豐富的食材,本身并無什麼味道,廚師們就是靠“高湯”及其它調料的綜合烹調,才使其增加美味,變成佳肴的。
現在人認為“葫蘆頭泡馍”是一種非常簡單的面肉合一的小吃,其實不然,那可是非常複雜的演化過程。而且單從食材上來說,就不是普通人每天吃的起的。
看似簡單的食材組合,其實是經過幾代人,實踐過多少次才決定下來的,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創意。既有營養,又有好的口感,難怪傳承千年,至今還受人歡迎。
2
“葫蘆頭泡馍”文化的塑造
“葫蘆頭泡馍”曆史悠久,起初稱為“煎白腸”,古時的詞句很簡潔,但内容含量很大,幾個字就包含了很多内容,并不是我們現在了解的,隻聽名字就認為是做工簡單,味道單一的小吃。當然,每一種美食的起源都是比較簡單和粗糙的,要經過不斷的改良才能成為美食,“煎白腸”也一樣,最早出現在唐代,相傳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某人在朱雀大街開設了一家“雜羔店”,專賣豬雜碎。其中一道小吃就是“煎白腸”。開初,的确味道一般,一個是腸肚處理的不好,腥味重。另外太油膩,滋味不香,原因是不得竅,制作無方。
是以,後世經營者和廚師也在不斷改進,民國的時候,西安市有兩家“雜羔攤”,其中何記經營的雜羔以豬大腸為主最出名。為了取得競争優勢,他在唐代“煎白腸”的基礎上積極改進,除了大腸頭外又配以豬肚、白肉、雞肉、骨頭湯等精工細作,烹制成的肚、腸綿爛、肥嫩鮮美,調味以麻辣為主,肥而不膩,清爽利口,生意十分興隆。
但“煎白腸”這個名字畢竟不雅,不符合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和”“禮”“雅”的标準。是以,一些文人食客就借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名号,對“葫蘆頭泡馍”進行文化包裝。才有了從民國開始流傳的故事:孫思邈告訴店主“腸屬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屬土,居中,為補中益氣、養身之本。物雖好,但調制不當,也是枉然矣。”當即給店主開了一個八珍湯(八種調料)的方子,連同藥葫蘆一起贈給店主。讓其如法炮制,果然腸肥而不腥,湯油而不膩,味道十分鮮美,從此顧客盈門。店家不忘醫聖指點之恩,将藥葫蘆懸挂門首,并将所賣“煎白腸”改名為“葫蘆頭”。
可見文化的塑造對一種食品的流傳至關重要,自從這個故事出現以後,人們逐漸忘了“煎白腸”,但“葫蘆頭”卻日漸深入人心。
3
“葫蘆頭泡馍”未來的發展
現代的餐飲要做好,有三個要素,一是講故事,一是重體驗,一是精細化。“葫蘆頭泡馍”已經初步具備了前兩個要素。
第一個講故事,“葫蘆頭泡馍”已經自帶流量,民國時編的故事已經被人接受。現在要做的,是如何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提升,用文化來包裝産品。用現代人能接受的故事進行宣傳和營銷。營養,健康,養生是大家關心的,是以,在宣傳上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要接合,傳統是為現代服務的。而且要注意,飲食文化拼到最後一定是真文化,不是僞文化,一定是實實在在的文化,這樣才能讓人信服,才能流傳長久。
第二個重體驗,本身葫蘆頭泡馍也自帶。葫蘆頭泡馍從開始到現在,吃的形式也在變化。從單純的單品吃飽,到現在的内容增加,儀式感增加。是從溫飽往精神享受的轉化。掰馍的過程是一種放松,一種交流。一個人的時候,是自己與食品的交流。兩人以上,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掰馍的時間裡,可以聊天,可以喝酒,可以吃涼菜,是一個縮小版的陝菜宴席。新時期的體驗感是什麼呢?要引入場景,要複原環境,根據人群的劃分來設計店内的氛圍,這一點可以借鑒日式餐廳。
第三個精細化,是目前葫蘆頭泡馍整個行業所缺乏的。經營葫蘆頭泡馍的店很多,但水準參差不齊,有的是馍的原因,有的是湯的原因,有的是腸的原因,更多的是認識層次的問題。都以為入行很容易,其實是對葫蘆頭泡馍的一知半解,也是對中國烹調的認識不足。
“葫蘆頭”和香型屬于陝菜中的“葷香”,而“葷香”之是以形成,在于用高超的烹調技藝把各類肉料固有的氣味加以改造。古人經過長期粒食,對肉料帶有的腥、臊、膻三種不良氣味非常敏感,最晚在商代初期就發明了祛除的方法。對三種不良氣味的認識,也是通過對它們不斷的克服中完成的。烹調的前提是具備肉料,而不良氣味是跟肉料同在的。通過高超的烹調可以把帶有惡氣的肉料改造成美味佳肴。而且,不同惡氣的肉料要用不同的方法來祛除。是以,在制作葫蘆頭泡馍以及相關菜肴時,一定要把握這個原理,這是最基本的。
其次,葫蘆頭發展到現在,主副産品已有不少,如何提升品質,如何讓更多人接受,精細化。方法有很多,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設計圍繞葫蘆頭為主料的宴席。此前也有個别餐館設計并推出過類似的宴席,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是對菜品的了解不夠,文化沒有深入地挖掘,整體設計上觀念陳舊,而且烹調也沒有達到應有的“葷香”。單品不成功,宴席自然不會成功。
成功的“葫蘆頭養生宴”就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工夫:葷素搭配,色彩搭配,味型搭配,烹饪方法搭配,嚴格地遵照陝西烹饪技法,菜品少而精。圍繞葫蘆頭,突出葫蘆頭。區分人群,設計不同的口感和配方,還有菜名。
一個古老的菜品要創新,不容易,完全創新更不容易,是以,葫蘆頭未來的發展,一定要将文化,技藝,創意相接合,不論是菜品還是宴席,一定會讓更多的人接受,一定會成為陝菜的一個品類的代表,通過“葫蘆頭養生宴”這一品牌的推廣弘揚,讓陝菜走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