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順城巷樹蔭下吃梆梆肉和葫蘆頭

作者:商子雍
在順城巷樹蔭下吃梆梆肉和葫蘆頭

和西安市老字号産業促進會執行會長楊潇女士

在順城巷樹蔭下吃梆梆肉和葫蘆頭

左起:朱澄,商子雍,白小強

在順城巷樹蔭下吃梆梆肉和葫蘆頭

商子雍

順城巷是貫通西安明城牆内側、與城牆的長度(13.7公裡)大體一緻的一條不算寬闊,但也絕非狹窄的巷子。對西安的這條順城巷,我一直有着一種特殊的感情,原因之一是,在我近80年的人生經曆中,有60年的居住、或工作之地,盡管有5處之多,但都距如今的順城巷咫尺之遙;至于原因之二嘛,本世紀初,現任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的文化學者李書磊先生挂職中共西安市委副書記時,曾來市文史研究館和幾位館員座談,主要議題就是研讨順城巷的建設、改造問題,我有幸忝陪末座,做了認真發言。如今,面對着這麼一條幾乎是從無到有、而且還越變越好的順城巷,作為一個曾為它的獨具特色貢獻過些許智慧的老西安人,又怎麼能不格外喜歡和特别牽挂呢!

受制于城牆的矩形格局,這條長長的巷子也理所當然地分成了東西南北四段,我今天要說的,是其中一個小小的局部。進文昌門右拐,步入南順城巷,行百餘米,至開通巷南口東側,有一座頗有幾分古建色彩的兩層小樓,一樓臨街一側,全是一間、一間的商鋪,其中一間,門頭高挂“朱秀英梆梆肉葫蘆頭”的金底黑字牌匾,非常醒目。朱秀英老人,是這家泡馍館的創始者,已經仙逝,如今主持生意的,是白小強和朱澄這兩位朝氣蓬勃的漢子。聽他倆說,這裡是“朱秀英梆梆肉葫蘆頭”的起根發苗之地,盡管眼下在西安城裡城外已經有了多個直營店,有的店規模要比這兒更大,但經營者仍然是把這間店鋪視為自己的“旗艦店”。

比起醒目的牌匾來,店堂卻顯得太狹小了,隻能擺得下五六張不大的餐桌,連同透明、可以讓顧客一覽無餘的操作間在内,面積怕也不過四十平方米左右吧!主家介紹說,這是臨時租用的經營場所,原來的店堂就在往西走不遠處,正在翻修改建。讓人開心的是,小店門外的人行道足夠寬綽,雖時屆初冬,但一排行道樹并不顯蕭索,店鋪對面、巷子的的另一側,則是氣派的明城牆。并非步行街的順城巷,來來往往的汽車卻不多,于是,這裡就成為了一個足夠安靜,又絕不死氣沉沉的所在。時值飯口,行道樹下一字排開的七八張小桌子,還有室内的幾張餐桌,幾乎坐滿了顧客,我和老伴兒在室外的一張桌子旁安坐。一邊掰馍一邊和主家閑聊,什麼是不是天天都是顧客盈門呀,什麼占道經營要不要和城管、和左鄰右舍協調呀……是日,冬陽高照,陽光透過行道樹的枝葉落下來,斑駁的有趣,溫暖的讓人喜歡。在這樣一個既不嘈雜的讓人煩亂,又充滿生機、洋溢着煙火氣的好去處,享用水準不低的西安名小吃梆梆肉、葫蘆頭,感覺真是好極了!

粗略來分,市場上的餐飲行業,一類是滿足老百姓的一日三餐之需,另一類則是提供高檔或較高檔的宴席服務;在我看來,前者應該更為重要,而五花八門且價廉物美的地方小吃,就是讓上班族填飽肚子的主要餐品。經營小吃,保持獨特風味和保障衛生安全當然絲毫不能馬虎,但除此以外,店堂裝修的豪華、餐具使用的考究等等,皆不可過分追求(成本上去了,還不是要顧客買單);并且,隻要不影響交通,對路邊攤的容忍,宜寬不宜嚴。要知道,城市不僅僅、甚或主要不是供遊客觀賞的一道景色,而是讓衆多市民能夠時時、處處感受到友善、舒适的生息之地。一個有早市、夜市、路邊攤的城市,一個能夠讓老百姓花盡可能少的錢、以盡可能便捷的方式、吃到盡可能豐富多彩美味的城市,才足以讓市民對其生發依戀、熱愛之情。我對白小強、朱澄二位表示:文昌門裡沿順城巷向東百餘米,這個地方的“風水”太好了,既毗鄰鬧市,又鬧中取靜,既天藍日麗、樹綠風和,又有充滿滄桑感的厚重城牆相伴,怪不得食客趨之若鹜呢!搬回翻修好的店堂後,一定要努力和城管、和左鄰右舍搞好協調,繼續堅持路邊出攤,以便讓更多的人更長久地在這裡獲得更多的快樂!

當然,亞聖孟夫子有言:“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是以,進口之物在味道上達到的高水準(通俗表述,就是好吃、味兒正),才是鞏固回頭客、吸引新顧客的第一要素;對這一點,白小強、朱澄他們,肯定體會更深刻,無須我在此饒舌。“朱秀英梆梆肉葫蘆頭”在藍田縣設有一座中央廚房,對精心采購來的優質食材進行一絲不苟地加工後,再送往多家直營店進一步料理面市。我之是以對這一家風味小吃店産生興趣,并準備成為其回頭客隊伍中的一員,此緣由之一也!

在順城巷樹蔭下吃梆梆肉和葫蘆頭
在順城巷樹蔭下吃梆梆肉和葫蘆頭
在順城巷樹蔭下吃梆梆肉和葫蘆頭
在順城巷樹蔭下吃梆梆肉和葫蘆頭

官方設立的路名标牌,一個曰順城南路,一個曰順城南巷,并且兩個标牌還要并肩而立。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