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times

Why did ancient times value sacrifice?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周公这样地尊敬父亲、尊重始祖,尽到孝道,感得四海之内,凡是周天子所治理的天下各国诸侯,各修其职,带着各方的物产前来助祭,结果“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根据邢昺《疏》:“谓四海之内,六服诸侯,各脩其职,贡方物也。”当时的各国诸侯以距离天子的京城远近为标准,分为六等诸侯。周天子的京畿,是京都,是方圆一千里。距离周天子的京城五百里之内的称为侯服。再往外推五百里之外的又是一等,叫甸服。

这样五百里一等一等地往外推,一共有六等,叫六服诸侯。由近及远分别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要服。要服也称蛮服。这些诸侯所治理的国家,各地的物产特产不同。他们就根据各自国家所出产的特产以及其职贡的规定来供给周天子做祭品。

根据《周礼·秋官·大行人》记载:“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

六服诸侯,他们所进贡的物品不一样,朝见的频率也是不同,在礼上都有规定。例如,侯服,一年进贡一次,进贡的是祀物。郑云:牺牲之属,他所进贡的是供祭祀用的牛羊等牺牲;甸服诸侯,每两年来进贡一次,进贡的是嫔物。注云:丝席也,嫔物,妃嫔的嫔,是妇人妃嫔们所做的丝麻用品。男服,每三年进贡一次,进贡的是器物,注云:尊彝之属也。所进贡的是尊、彝之类的祭器。采服,每四年进贡一次,进贡的是服物。服物,注云:玄纁絺纩也。玄是黑色的布帛,纁是浅红色的布帛,絺纩是葛布和丝绵之类的,都是做祭祀的服装所用。

卫服,每五年进贡一次,进贡的是材物,材物,注云:八材也。是珠、玉、石、木、金属、象牙、皮革、羽毛等八种供制作器物的材料。要服,每六年进贡一次,进贡的是货物。注云:龟贝也,是龟甲和贝壳之类的货物。龟甲和贝壳古代也用作货币,所以称为货物。这是六服诸侯,各修其职来助祭。按照职务所规定的贡品,带着他所治理的国家中出产的最好的特产前来陪同、协助周天子祭祀。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天子以身作则,对于自己的父亲乃至于始祖,都能尽到孝道。他这样知恩报恩,饮水思源,不忘根本,也感得天下各国的诸侯纷纷带着贡品前来助祭。

夹注中讲:周公行孝于朝堂之上,越裳国,通过重重译使前来进贡,这就是得到了万国的欢心。在各国诸侯前来进贡助祭的过程中,也使天下各国诸侯从周天子那里学到了如何尽孝,回去之后,他们也能在自己的国家之内各尽孝道,推行孝道,这就是“王天下”。

“王天下”就是自己做出一个以孝治天下的榜样,感得各国前来学习观摩。各国诸侯来到周天子所治理的京城,看到人人都互相谦让,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人与人之间相处彬彬有礼,生起羡慕效法之心。回去之后,效法周天子以孝治国,这就叫“王天下”。

试想,如果人人都有孝敬之心,家家都能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相处。那么整个天下也会归于太平。由此可知,世界冲突的根源在家庭,就是在于家庭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冲突,因为一个人在家里和父母冲突,兄弟冲突,走上社会,就会和陌生人冲突。这种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都是在家庭之中培养起来的。

所以说:“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圣人的德行哪有比孝道更大的?圣人是指,既有圣人之德,又居于天子之位的至德之人。虽然他有高超的道德,像周公代理天子期间,一般人对于周公的道德高到什么程度都不知道,看不出来。后来周公把成王抚养长大,一方面抚养,一方面教育,然后又把天子的位置交还给成王。可想而知这种德是多么伟大,但是这样的德也依然超不过孝道,周公的德仍然是以孝为主。周公以始祖后稷郊祭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这些都是孝道的体现。

他祭祀的时候,使始祖后稷配祭于天,使文王配祭上帝,根本都是因为周公不忘本,他有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祭祀,不仅是形式,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是昭述祖德。祖宗的德行庇荫子孙繁衍昌盛,所以祭祀时都有祭文,要把祖宗的德行明白的昭述出来,让历代子孙都来效法。

祭祖更重要的是体念祖宗的存心,不辜负祖先的期望,要把祖宗的家规、家法、家教、家道、家文化传承下去。《礼记·祭统》中说:“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把孝顺之心表达到极致的,就是祭礼。这是周公特别重视祭祀的原因。

有一位老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古礼首重祭礼。诚属心性极则之理而表现于吾人日常生活中者也。真一切行门之大根大本也。”心性极则之理其实就是孝道。“孝”代表“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孝是自己的心性,孝道就是心性极则之理。所以“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更大的。

通过祭祖,就是把自己这种一体的心给引发出来。要知道自己不仅和祖先是一体的,和后代子孙也是一体的。自己不仅和人是一体的,和自然万物也都是一体的关系。自己的这个心是真心、是仁心。古人经常讲“一体之仁”。如果心里有“两个”的观念,“仁心”就会不存在。正是通过祭祖倡导孝道,把自己一体的仁爱之心给开发出来。

由此可见,中国的祖先是无比的慈悲。通过祭礼这样一种礼的设计,给了后人一个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大家培养起一体的孝心、仁爱之心、恭敬之心、感恩之心。如果真正具有这种心,能把参加祭礼时的恭敬心、感恩心、仁爱之心保存下来,运用在日常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间,那么很多冲突矛盾都可以化解于无形。这是祭祖真正的意义。

孔子说“我祭则得福”。因为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福田靠心耕,而孔子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孔子祭祀的时候就像神明、祖先在面前一样,心里怀着无比的恭敬感恩。正是因为他有这种心,所以才得福。孝悌之道如果尽到极致,就能与天地神明相通。所以圣人的德行也没有比孝道更大的,没有超过孝道的。

Rea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