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著名作家劉醒龍《鳳凰琴》發表29年後,湖北有了“鳳凰琴村”

作者:極目新聞

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著名作家劉醒龍屬于當代文壇中創作力旺盛的作家,每個重要的曆史時期都有代表性的大作品問世。其中,1992年發表的叙寫“鄉村教師”命運的中篇小說《鳳凰琴》,被認為是劉醒龍的成名作,作品一經問世就感動了無數人,小說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播出後,更是家喻戶曉。2019年,央視一套《故事裡的中國》節目,又重溫了《鳳凰琴》的故事。

著名作家劉醒龍《鳳凰琴》發表29年後,湖北有了“鳳凰琴村”

央視《故事裡的中國》曾重溫《鳳凰琴》的故事,劉醒龍接受采訪

近日極目新聞記者獲悉,在新農村建設“合村并鎮”程序中,湖北團風有兩個村合并之後,取新村名為“鳳凰琴村”。用一部文學作品來命名一個村名,這樣的事情此前還未聽說過。著名文學評論家於可訓笑言,“地球新村誕生了。”

著名作家劉醒龍《鳳凰琴》發表29年後,湖北有了“鳳凰琴村”

小說《鳳凰琴》

地球新村“鳳凰琴村”即将面世

“著名作家劉醒龍的老家,就是我們團風縣上巴河鎮張家寨村劉家塆的,我們希望借‘鳳凰琴’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點亮我們村的新農村建設。”11月1日,極目新聞記者聯系上團風縣上巴河鎮張家寨村書記劉愛國,他非常興奮地告訴記者,“鳳凰琴村”的印章已經下發到村委會,目前兩村合并後的村委會換屆工作正在進行,11月7日換屆完成後,“鳳凰琴村”就正式挂牌運作了。

著名作家劉醒龍《鳳凰琴》發表29年後,湖北有了“鳳凰琴村”

鳳凰琴是一種具有身份象征的樂器

兩個合并的村落,分别是團風縣上巴河鎮張家寨村,團風縣上巴河鎮螺蛳港村,兩個村之間隔着一條小河溝,原來各有1000人左右,按照“合村并鎮”相關政策,人口不足1200人的行政村需要進行合并,兩個村合并之後,新誕生的“鳳凰琴村”将有2000多人口。

“我們原來還想了一個新村名,叫螺寨村,從兩村原來的名字中各選一個字組合而成,但反複斟酌覺得沒有什麼内涵,叫出來也不好聽,後來讨論決定叫‘鳳凰琴村’,新村名經過了村民投票,村裡直接參與投票的有200多戶。”劉愛國告訴記者。

團風縣上巴河鎮螺蛳港村書記陳廷清也表示,将“鳳凰琴村”新村名的來曆講給村民聽,他們也都很贊同,希望借助文化知名度,把家鄉建設得更好。

它是小說《鳳凰琴》作者劉醒龍的老家

“爺爺的名字如今赫然刻在老家團風縣上巴河鎮張家寨村的一座小山上。在那塊刻着爺爺名字的石碑面前,我年年清明都要回去下跪祭拜。石碑後面的那抔黃土是爺爺永遠的故事……”

“抱着父親。我走在回故鄉的路上。一隻模模糊糊的小身影,在小路上方自由地飄蕩……”劉醒龍在《劉醒龍文學回憶錄》第二章《唯有故鄉才能給我們以未來》中,對故鄉和故鄉的親人都有深情的叙述。

劉醒龍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團風縣上巴河鎮張家寨是他的老家,是他祖輩的來處和落葉歸根的地方,他30多歲才第一次回到老家,“那一年,父親在芭茅草叢生的田野上,找到一處荒蕪土丘,驚天動地地跪下去,沖着深深的土地大聲呼喚自己的母親。我曉得,這便是在我出生前很多年就已經離開我們的奶奶。接下來,我的一跪,讓内心有了重新誕生的感覺。”正如他所寫,“鄉土看似有根,實在是一種漂泊。這樣的漂泊者對于故鄉的夢想與懷念,是普通人難以想象的……”

劉醒龍出生在江邊小城黃州,1歲多的時候,父親請了兩個挑夫,一個擔子挑着家裡的家當,另一個擔子挑着他和姐姐,舉家搬遷到大别山主峰天堂寨下面的石頭嘴鎮(現屬于英山縣)。關于他的籍貫,也出現過團風和英山兩地之争。後來劉醒龍說“我的靈魂與血肉是團風給的,而思想與智慧是在英山豐富的”,才平息了紛争。

著名作家劉醒龍《鳳凰琴》發表29年後,湖北有了“鳳凰琴村”

2020年劉醒龍回鄉時與當地幹部的合影

張家寨村書記劉愛國說,劉醒龍十分關心家鄉建設,給予了很多幫助,他給記者傳來了一張村裡“鄉村大舞台”的照片,上面的對聯正是劉醒龍所作所書,文曰“古今妙戲從無獨唱,山水豪情當有對飲。”短短兩句話,彰顯了這個小村落不卑不亢的文化格調。

著名作家劉醒龍《鳳凰琴》發表29年後,湖北有了“鳳凰琴村”

劉醒龍為老家村子題寫的對聯

11月1日,劉醒龍接受極目新聞記者采訪時說,“聽說老家那裡要改名叫‘鳳凰琴村’時,我很驚訝。前年去鄂州調研,見到一座由村民自己建的民俗博物館,當地建設機場拆遷了6000多戶人家,村民們就将拆下來的東西進行展示,其中光是廢棄的門牌号碼做了一面牆,其中一個地名牌叫‘詩發家’——我很佩服古人用詩來發家的情懷。而今鄉村物質條件大大改善,村民在文化品位方面又有了新的追求,太讓人替家鄉開心了。”

《鳳凰琴》故事是上世紀90年代200萬鄉村教師命運的縮影

劉醒龍的中篇小說《鳳凰琴》1992年首發在《青年文學》。小說講述了坐落在大别山天堂寨腳下的界嶺國小發生的故事。界嶺國小隻有5個人:餘校長,副校長鄧有米,教導主任孫四海,還有一位老師是餘校長的夫妻明愛芬,再加上新到這所學校的青年教師張英才。這5個人全是民辦教師。即便學校運轉艱難,民辦教師待遇很差,生活過得很苦,但他們仍然堅守在“為鄉村啟蒙”的崗位上。小說中,一群國小生,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和着兩支笛子吹奏的國歌,站在破舊的校舍前升起國旗的場景,早已成了中國故事裡關于中國鄉村教育與鄉村文化精神的經典畫面。

小說中張英才喜歡彈奏的鳳凰琴,代表着一種身份的隐喻——在當時的鄉村,隻要聽到哪個屋子裡有鳳凰琴的聲音,就知道在家裡大概有個鄉村教師。鳳凰琴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為了推進文化的普及而設計的,彈鳳凰琴需要識簡譜,在鄉村玩鳳凰琴的都是當地的文化人。

劉醒龍寫作《鳳凰琴》時,全中國還有200萬民辦教師,《鳳凰琴》的發表及影視改編,讓民辦教師群體受到專注,對民辦教師轉正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鳳凰琴》是一部中篇小說,小說是基于現實的虛構,《鳳凰琴》發表29年來,關于小說原型地的猜想也沒有停止過,多年以來,全國各地都有學校和老師就是小說的原型,英山縣也有好幾所學校都表示自己是原型地,劉醒龍此前對此都沒有回應過。他說:“怕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誤會。”直到去年,劉醒龍才吐露,《鳳凰琴》的“原型地”是他的第二故鄉,英山縣的父子嶺國小。

專家稱鄉村振興正好可以借勢發展

用一部文學作品來命名一個地名,這樣的做法是否有先例?記者聯系上湖北省地名專家委員會專家、湖北大學旅遊發展研究院院長馬勇,他告訴記者,從古至今,地名來源于古詩詞、河流、山脈、曆史故事或者文學作品中的地名均有,不過,以一部文學作品的名字來命名地名,在湖北還很少見。

馬勇認為,“鳳凰琴村”的出世,具有積極的意義,《鳳凰琴》有影響力,有題材,有民俗和文化的載體,當地鄉村振興,可以正好借勢發展。他同時也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議,比如,當地在發展旅遊時,可以重制代課教師、鄉村教師的生活場景,重制小說中關于場景的描述、故事的描述、飲食的描述,請遊客來體驗,把當地的非遺、農産品、民宿一起激活,帶動村民緻富。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