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著名作家刘醒龙《凤凰琴》发表29年后,湖北有了“凤凰琴村”

作者: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著名作家刘醒龙属于当代文坛中创作力旺盛的作家,每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有代表性的大作品问世。其中,1992年发表的叙写“乡村教师”命运的中篇小说《凤凰琴》,被认为是刘醒龙的成名作,作品一经问世就感动了无数人,小说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播出后,更是家喻户晓。2019年,央视一套《故事里的中国》节目,又重温了《凤凰琴》的故事。

著名作家刘醒龙《凤凰琴》发表29年后,湖北有了“凤凰琴村”

央视《故事里的中国》曾重温《凤凰琴》的故事,刘醒龙接受采访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获悉,在新农村建设“合村并镇”进程中,湖北团风有两个村合并之后,取新村名为“凤凰琴村”。用一部文学作品来命名一个村名,这样的事情此前还未听说过。著名文学评论家於可训笑言,“地球新村诞生了。”

著名作家刘醒龙《凤凰琴》发表29年后,湖北有了“凤凰琴村”

小说《凤凰琴》

地球新村“凤凰琴村”即将面世

“著名作家刘醒龙的老家,就是我们团风县上巴河镇张家寨村刘家塆的,我们希望借‘凤凰琴’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点亮我们村的新农村建设。”11月1日,极目新闻记者联系上团风县上巴河镇张家寨村书记刘爱国,他非常兴奋地告诉记者,“凤凰琴村”的印章已经下发到村委会,目前两村合并后的村委会换届工作正在进行,11月7日换届完成后,“凤凰琴村”就正式挂牌运行了。

著名作家刘醒龙《凤凰琴》发表29年后,湖北有了“凤凰琴村”

凤凰琴是一种具有身份象征的乐器

两个合并的村落,分别是团风县上巴河镇张家寨村,团风县上巴河镇螺蛳港村,两个村之间隔着一条小河沟,原来各有1000人左右,按照“合村并镇”相关政策,人口不足1200人的行政村需要进行合并,两个村合并之后,新诞生的“凤凰琴村”将有2000多人口。

“我们原来还想了一个新村名,叫螺寨村,从两村原来的名字中各选一个字组合而成,但反复斟酌觉得没有什么内涵,叫出来也不好听,后来讨论决定叫‘凤凰琴村’,新村名经过了村民投票,村里直接参与投票的有200多户。”刘爱国告诉记者。

团风县上巴河镇螺蛳港村书记陈廷清也表示,将“凤凰琴村”新村名的来历讲给村民听,他们也都很赞同,希望借助文化知名度,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它是小说《凤凰琴》作者刘醒龙的老家

“爷爷的名字如今赫然刻在老家团风县上巴河镇张家寨村的一座小山上。在那块刻着爷爷名字的石碑面前,我年年清明都要回去下跪祭拜。石碑后面的那抔黄土是爷爷永远的故事……”

“抱着父亲。我走在回故乡的路上。一只模模糊糊的小身影,在小路上方自由地飘荡……”刘醒龙在《刘醒龙文学回忆录》第二章《唯有故乡才能给我们以未来》中,对故乡和故乡的亲人都有深情的叙述。

刘醒龙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团风县上巴河镇张家寨是他的老家,是他祖辈的来处和落叶归根的地方,他30多岁才第一次回到老家,“那一年,父亲在芭茅草丛生的田野上,找到一处荒芜土丘,惊天动地地跪下去,冲着深深的土地大声呼唤自己的母亲。我晓得,这便是在我出生前很多年就已经离开我们的奶奶。接下来,我的一跪,让内心有了重新诞生的感觉。”正如他所写,“乡土看似有根,实在是一种漂泊。这样的漂泊者对于故乡的梦想与怀念,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刘醒龙出生在江边小城黄州,1岁多的时候,父亲请了两个挑夫,一个担子挑着家里的家当,另一个担子挑着他和姐姐,举家搬迁到大别山主峰天堂寨下面的石头嘴镇(现属于英山县)。关于他的籍贯,也出现过团风和英山两地之争。后来刘醒龙说“我的灵魂与血肉是团风给的,而思想与智慧是在英山丰富的”,才平息了纷争。

著名作家刘醒龙《凤凰琴》发表29年后,湖北有了“凤凰琴村”

2020年刘醒龙回乡时与当地干部的合影

张家寨村书记刘爱国说,刘醒龙十分关心家乡建设,给予了很多帮助,他给记者传来了一张村里“乡村大舞台”的照片,上面的对联正是刘醒龙所作所书,文曰“古今妙戏从无独唱,山水豪情当有对饮。”短短两句话,彰显了这个小村落不卑不亢的文化格调。

著名作家刘醒龙《凤凰琴》发表29年后,湖北有了“凤凰琴村”

刘醒龙为老家村子题写的对联

11月1日,刘醒龙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听说老家那里要改名叫‘凤凰琴村’时,我很惊讶。前年去鄂州调研,见到一座由村民自己建的民俗博物馆,当地建设机场拆迁了6000多户人家,村民们就将拆下来的东西进行展示,其中光是废弃的门牌号码做了一面墙,其中一个地名牌叫‘诗发家’——我很佩服古人用诗来发家的情怀。而今乡村物质条件大大改善,村民在文化品位方面又有了新的追求,太让人替家乡开心了。”

《凤凰琴》故事是上世纪90年代200万乡村教师命运的缩影

刘醒龙的中篇小说《凤凰琴》1992年首发在《青年文学》。小说讲述了坐落在大别山天堂寨脚下的界岭小学发生的故事。界岭小学只有5个人:余校长,副校长邓有米,教导主任孙四海,还有一位老师是余校长的爱人明爱芬,再加上新到这所学校的青年教师张英才。这5个人全是民办教师。即便学校运转艰难,民办教师待遇很差,生活过得很苦,但他们仍然坚守在“为乡村启蒙”的岗位上。小说中,一群小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和着两支笛子吹奏的国歌,站在破旧的校舍前升起国旗的场景,早已成了中国故事里关于中国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精神的经典画面。

小说中张英才喜欢弹奏的凤凰琴,代表着一种身份的隐喻——在当时的乡村,只要听到哪个屋子里有凤凰琴的声音,就知道在家里大概有个乡村教师。凤凰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为了推进文化的普及而设计的,弹凤凰琴需要识简谱,在乡村玩凤凰琴的都是当地的文化人。

刘醒龙写作《凤凰琴》时,全中国还有200万民办教师,《凤凰琴》的发表及影视改编,让民办教师群体受到专注,对民办教师转正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凤凰琴》是一部中篇小说,小说是基于现实的虚构,《凤凰琴》发表29年来,关于小说原型地的猜想也没有停止过,多年以来,全国各地都有学校和老师就是小说的原型,英山县也有好几所学校都表示自己是原型地,刘醒龙此前对此都没有回应过。他说:“怕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直到去年,刘醒龙才吐露,《凤凰琴》的“原型地”是他的第二故乡,英山县的父子岭小学。

专家称乡村振兴正好可以借势发展

用一部文学作品来命名一个地名,这样的做法是否有先例?记者联系上湖北省地名专家委员会专家、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他告诉记者,从古至今,地名来源于古诗词、河流、山脉、历史故事或者文学作品中的地名均有,不过,以一部文学作品的名字来命名地名,在湖北还很少见。

马勇认为,“凤凰琴村”的出世,具有积极的意义,《凤凰琴》有影响力,有题材,有民俗和文化的载体,当地乡村振兴,可以正好借势发展。他同时也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比如,当地在发展旅游时,可以重现代课教师、乡村教师的生活场景,重现小说中关于场景的描述、故事的描述、饮食的描述,请游客来体验,把当地的非遗、农产品、民宿一起激活,带动村民致富。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