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片段誤解的“史迪威公路”

作者:3隻木

1944年3月開始,由史迪威将軍在印度藍姆迦基地,按照美軍訓練方式,訓練出來的孫立人部新1軍,清一色美式裝備,由坦克、裝甲車攻擊開道,經過艱苦卓絕的胡康谷地,孟拱谷地和密支那戰役,打通了印度到緬甸的通道。緊跟着前線部隊的美軍第45工兵團,823航空工程營,中國駐印軍工兵第10團,克服重重困難和小股日軍擾襲,修築“中印公路”,前線部隊打到那裡,築路部隊就把公路修到那裡。

被片段誤解的“史迪威公路”

路牌上史迪威公路列多至昆明1079公裡

1945年1月,“中印公路”勝利打通。從印度邊境小鎮列多,經緬甸密支那,分南北兩線連接配接滇緬公路。1月15日正式通車,蔣介石在慶祝儀式上宣布:“我們打破了敵人對中國的包圍。請允許我以約瑟夫.史迪威将軍的名字為這條公路命名,紀念他傑出的貢獻,紀念他指揮下的盟軍部隊和中國軍隊在緬甸戰役以及修築公路的過程中作出的傑出貢獻”。

被片段誤解的“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公路示意圖

從史迪威公路名稱的由來看,開始的史迪威公路是指從印度的列多到緬甸的密支那,再經中緬邊界的猴橋口岸,到達中國的騰沖,龍陵接滇緬公路的北線和經緬甸的密支那分支、經八莫、南坎至中國畹町與滇緬公路連接配接的南線。

1945年1月27日,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在緬甸芒友勝利會師,一路高歌南進,于3月30日攻克喬梅,與英軍會師,收複緬甸,徹底打通了滇緬公路。

從此,國際援華抗戰物資,或從印度加爾各答港,運至印緬邊界的列多,經中印公路到滇緬公路,或從緬甸經滇緬公路到昆明,再經滇黔公路到貴陽,又由川黔公路運到重慶或經黔桂公路到河池,接湘桂鐵路運到全國各地抗日戰場。另外,還有一條重要的運送線路,就是通過中印公路和滇緬公路到雲南祥雲下莊,再接西祥公路運到西昌,再由西昌經樂西公路到樂山再運到成都。

被片段誤解的“史迪威公路”

裡程牌

“史迪威公路”後期被延伸擴充,也不專指某條公路,而是構成一個泛泛的公路體系。在這裡有必要擴充介紹一下,組成這條被稱為“抗戰生命線”各條公路的修建情況。

1、最早修建的是滇黔公路。1929年1月,雲南王龍雲為了改變雲南現代交通“通國外不通國内”,對外交通卻被法國人所控制的局面,決定修築滇黔公路滇段。當月随即開工。至1937年3月底,從昆明起至貴州盤縣路段的工程全部竣工,與貴陽修至盤縣的公路連接配接,滇黔公路正式貫通。滇段從昆明東站起,經嵩明楊林鎮、馬龍、曲靖、沾益、平彜(今富源縣)至貴州省盤縣,裡程為313.7公裡。結束了雲南去内地要先出國經越南、繞道香港的曆史。

被片段誤解的“史迪威公路”

滇黔線控制性工程的盤江大橋

2、滇緬公路。“七七事變”爆發後,1937年8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開國防會議。雲南省主席龍雲主動向蔣介石提出,雲南出兵二十萬,開撲抗日前線。建議日軍可能會切斷中國的國際交通線,香港和越南的國際運輸必會受到影響,并提出《建設滇緬公路和滇緬鐵路計劃》,確定西南對外交通暢通無阻。會上龍雲表示:公路由地方負責,中央補助;鐵路由中央負責,雲南地方政府協助修築。

1937年11月2日,國民政府正式下令龍雲,由行政院撥款200萬元,要他負責限期一年修通滇緬公路,打通國際交通線。事關國防軍事及抗戰前途,雲南省政府不敢怠慢,采取"非常時期"動員辦法,通令該路沿線各縣和設治局,限12月份征調滇西各縣農民義務修路,務必于一年内完成。公路修建采取“統一勘測、就地征工、分段施工、縣鄉包幹”的辦法,責任到線過縣鄉。據載,時任公路經過的縣長都接到雲南省政府"雞毛信"緊急指令,同時收到一副手铐,指令:該縣工程限期完成,否則縣長自戴手铐來昆明聽候處分。

被片段誤解的“史迪威公路”

滇緬公路上的軍車

從1937年11月開始,12個縣的20萬各族人民自帶口糧行李紮營千裡,冒着瘴疠,劈山開路,憑着一腔報國熱血以獻出兩三千人生命為代價。滇緬公路起于昆明止于緬甸臘戍,全長1146.1公裡,雲南段全長959.4公裡,緬甸段186.7公裡。1937年12月,滇緬公路工程正式開工。1938年8月底,經過九個月的艱苦奮鬥,滇緬公路終于提前竣工通車。

3、樂西公路。1937年抗戰爆發後,當時的國民政府遷都重慶。1938年8月,國際通道滇緬公路全線通車,但進入四川特别是戰時陪都重慶的物資要繞道貴州,是以,修建樂西公路可以作為四川通往緬甸國際公路的一條最直接的通道,被稱為“抗戰的第二生命線”。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原因:蔣介石當年曾有這樣的打算,如果日軍攻入重慶,陪都失守,國民政府将再次遷都至西昌。(1939年初,國民黨中央在西昌設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昌行轅,就是為再次遷都作提前準備)。如果西昌也失守,就轉到印度做流亡政府。是以,政府下死指令,樂西公路必須在1940年内完工,蔣介石6次手喻督促,否則以贻誤軍機論處。

樂西公路起自四川省樂山縣,跨青衣江,經峨眉、龍池,再循大渡河經新場、金口河、繞越蓑衣嶺,至岩窩溝,入西康省,偏西南行抵漢源縣,沿大渡河至石棉;繼續南行經冕甯、泸沽,止于西康省西昌,其終點與西祥公路銜接,全程525公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奮鬥三年,于1942年建成通車。

被片段誤解的“史迪威公路”

4、西祥公路。為確定遠東戰事順利進行,美國人認為史迪威公路還要向東延伸到貴陽,進而直達重慶。另開一條向北經西昌、雅安直達成都,以輸送援華物資支援中國的西北和華北戰場。是以,在滇緬公路修建同時,美國人力促中國整修滇黔公路和修建西祥公路。

西祥公路于1940年11月開工,至次年5月,僅僅大半年時間便全線通車。西祥公路起于西昌,止于雲南祥雲下莊,全長548公裡,在四川境内有260公裡,雲南288公裡。從攀枝花金沙江邊的拉鲊村渡口渡過,在雲南公路線穿永仁、大姚、姚安、祥雲四縣(特注:不經過南華),在下莊街與滇緬公路交彙。

被片段誤解的“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檢驗中國駐印軍

約瑟夫.史迪威将軍被盟軍任命的中國、印度、緬甸遠東戰區總司令。被蔣介石任命的中國軍隊總參謀長。統領這一戰區的所有軍事行動,在這一戰區盟軍與日軍争奪的核心,就是上面這幾條公路組成的“抗戰生命線”。依其重要性,顯然美軍要主導公路的管理權,運送物資的配置設定權。英美國家的軍人和士兵,記者以及國民可沒有心情去差別中印、滇緬、滇黔、川黔公路和北線的西祥、樂西公路,在他們看來,所有這些線路就是兩個名稱,前面的的叫“史迪威公路”(或者緬甸公路,後面的叫“史迪威北線”。

被片段誤解的“史迪威公路”

美國畫報裡史迪威公路标志24拐

在美英主導的宣傳工具和沿線路标牌中,統統把印度列多到昆明的公路稱為“史迪威公路”,昆明經貴陽到重慶的叫“史迪威公路延長線”,祥雲下莊經西昌到成都的叫做“史迪威公路北線”,并基本上以此記錄在報刊、雜志、照片之中。中國人自己記錄下來的資料很少,并很殘缺,是以說到“史迪威公路”,現代中國人依據的基本上是當時美國的各類資料,這些資料的觀點立場就是美英粗糙的認識,以至于把國人對“史迪威公路”的概念搞得模糊不清的。

被片段誤解的“史迪威公路”

圖上标明為列多,史迪威,緬甸公路裡程表

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貴州晴隆縣城西南1公裡處的24道拐,一直在滇緬公路上去找,直到2004年,一個認真細心執着的中國二戰曆史研究者釋出了自己的研究結果,聲稱多方尋找"24拐"照片的地點,卻在貴州省晴隆縣近郊找到。美國人照片上的史迪威公路标志不在雲南,而是在貴州,進而糾正了五十七年來"24拐"在滇緬路上的謬誤。

被片段誤解的“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公路标志24拐

還有一點就是,到了雲南省有史迪威公路,到貴州省也有史迪威公路,到四川省也稱他們有史迪威公路,并且各自引以為傲,互不待見,各自建立了很多孤立的“史迪威公路博物館”。其實站在曆史演變的角度來看,他們全是一個公路體系,就是稱為“中國抗戰的生命線”,都可以泛稱“史迪威公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