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争爆發後,美國為了拉攏國民政府堅持抗戰進而拖住日本,次年初在華盛頓組織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這份宣言的簽署,一方面标志着構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的基本盤,另一方面也承認中國與美國、蘇聯和英國并列“四強”地位。而代表國民政府在宣言上簽字的,正是時任“外交部長”、老蔣的大舅哥兼私人代表宋子文。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宋子文)

不久以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又提議單獨設立中國戰區,

由老蔣出任總司令(最高統帥)負責

“指揮現在或将來在

中國

安南(越南)

泰國

境内的聯合國家軍隊”

。衆所周知,舊中國實際上積貧積弱,正在為抵抗小日本的侵略而苦苦支撐,說實話真心算不上什麼強國,是以這兩大顆糖衣炮彈,砸得老蔣暈暈乎乎非常受寵若驚,決定也投桃報李一下,于是走了一步臭棋。

1942年1月4日,重慶方面急電身在美國的宋子文,正式提出請羅斯福“遴選親信将領來華擔任戰區參謀長”,并且還附帶了老蔣開出的基本條件:

“希望其軍銜在中将以上,不必熟悉東方舊情者,隻要其有品學與熱心者可也”

。老蔣的意思很明确,别給我找個啥都明白的“中國通”來添亂,軍事能力也無所謂,隻要人品好能夠“熱心”成為中美之間聯系的橋梁即可。

宋子文接電當然照辦,可惜美國人缺乏對東方式婉轉的了解能力,其“選秀”的結果讓這位國舅先生大吃一驚。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羅斯福)

一、來了個“中國通的中國通”。

對于老蔣派出美國人擔任參謀長的請求,美方态度很是認真,經過一番度娘搜尋并由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提名,陸軍第三軍軍長

約瑟夫·史迪威少将被選中,軍銜亦同時晉升為三星中将(得滿足老蔣的要求不是)。但問題是,這個史迪威非但不是什麼“

不熟悉東方舊情者

”,反而是個曾經四次來華,前後總計混了将近十年的“中國通的中國通”。

史迪威畢業于西點軍校,1911年起就開始到中國多方遊曆,1926年再赴天津擔任美軍第15步兵團少校營長(根據《辛醜條約》的駐兵權),後來又晉升中校代參謀長。而未來美國陸軍的核心人物馬歇爾,當時就擔任這個團的副團長,是以倆人屬于舊識,且都是對中國國情有相當了解的“中國通”,恐怕這也是馬歇爾推薦史迪威的重要原因。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史迪威)

1942年1月19日,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約見宋子文,正式通報總統已經準許史迪威前往重慶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宋部長聽完腦袋瓜子嗡嗡的,因為他比較了解這個史迪威,各方面條件都不太符合老蔣的要求:1、是個會講一口流利漢語的中國通;2、是美國陸軍公認的“出色指揮官”;3、盡管很受馬歇爾的賞識,卻并非羅斯福的親信,甚至對總統大人還不太感冒。

但是事已至此,宋子文也不好再推托和拒絕了,因為老蔣的條件是拿不上台面的,現在人家根據你們的請求,這麼精挑細選出來的将軍,盛情難卻啊。無奈之下,宋子文隻好據實電告重慶,并且給史迪威說了不少好話,電文中甚至有

“人極誠樸

”的評價,老蔣對美軍将領基本都不熟悉,看見羅斯福派人來了,并且自己的大舅哥也多有美言,遂複電同意。

1942年3月6日,史迪威中将飛抵重慶,正式向戰區最高統帥報到,老蔣搬起石頭砸自己腳面的神操作,終于感覺有點疼了。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理論上說,中國戰區總司令和參謀長的第一次會面,那應該是氣氛非常融洽的,尤其是史迪威通曉漢語,溝通起來毫無障礙。結果就是因為溝通太過順暢,讓老蔣第一次會面就相當地不開心,因為史迪威一開場就咄咄逼人,他首先向老蔣介紹和說明了自己的全套職務系列:

美國總統特命全權代表、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副司令、駐華美軍司令官、駐華空軍司令官、援華軍用物資監理官、滇緬公路監理官,在前述七個職務之外,才是中國戰區參謀長(後面其實還有呢,什麼駐印軍總指揮等等,略過)的身份,總之要是印一張名片的話,頭銜多得能讓你看花眼。

老蔣當時就有點抽了,宋子文你給我請來個什麼西洋神仙?專門來砸場子的吧。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二、戰區參謀長稱謂總司令為“花生米”。

第一次會面還隻是碰撞的開始,在老蔣看來,你史某某既然是我的參謀長,那就得聽我的一切指揮和指令,包括部隊怎麼使用、物資怎麼配置設定和仗怎麼打,然而史迪威對此根本不屑一顧,他在日記裡不無鄙夷地寫道:“

他(指蔣)也太愚蠢了,他不了解我還有别的身份,如顧問團美國代表、美軍司令、租借物資配置設定人”。

公正客觀地說,史迪威到達重慶最初所秉承的理念,還真不是來華“搶班奪權”的 ,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對日作戰以便讓盟國取得最後勝利的問題。作為職業軍人,他在抗日戰争的戰略戰術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建議,在中國遠征軍内部也能跟基層官兵打成一片,完全是美國式的作風。

然而僅僅兩個月以後的第一次入緬作戰,就使他對老蔣充滿了憤怒,雙方關系直線降溫。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為了協助英軍抗擊入侵緬甸的日寇,保衛抗戰的輸血管滇緬公路,1942年5月,第一期中國遠征軍10萬人馬踏出國門,史迪威以中印緬戰區美軍總司令、中國戰區參謀長的身份,全權指揮遠征軍的作戰事宜,同時協調和英緬軍方面的關系。而對于10萬精銳出境參戰,老蔣特别的不放心,又以心腹林蔚組成“軍委會駐滇參謀團”插手和控制。

在混亂的指揮體系以及英軍的自私自利之下,第一期中國遠征軍遭遇慘敗,兵力折損超過六成,史迪威帶着指揮部的110餘人,千辛萬苦才走出緬北叢林到達印度,然後把一腔怒火全部發洩到老蔣頭上。他在6月間向重慶送出了一個報告,主要内容包括:

1、對部隊進行精簡整編,團以上主官由美國人擔任;3、撤換無能的進階軍官(甚至要求槍斃張轸、甘麗初等軍長);3、授予前線指揮官全權。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對于把軍隊當成命根子的老蔣來說,這樣的要求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是以從1942年6月起,老蔣已經有意“換馬”,恰逢7

月間羅斯福私人代表勞克林·柯裡來華考察,老蔣第一次正式要求撤換史迪威,結果美國人未予理睬。

老蔣吃了個癟,又聯絡宋子文要求他在美國進行活動,争取盡快趕走這個惹不起又看着煩的美國人,宋子文自然遵命照辦,婉轉地提出了換人的要求,而美國人的反應出乎蔣宋的預料,1942年7月,羅斯福授權馬歇爾寫了一封緻老蔣的長信,信中的态度和措辭極為強硬,表達了堅決支援史迪威的立場。

其中有段表述是:“

史迪威既是中國戰區參謀長,又是美國總統的代表,美國不會召回史迪威,即使換人,任何接任者都将具有和史迪威相同的權力

”。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三、請神容易送神難。

這封回函的措辭之強硬和居高臨下的态度,讓宋子文深感“内容過于強烈”,一旦老蔣看到,雙方關系直接就得翻車。于是作為負責轉交的具體承辦人,宋子文不得不采取了移花接木之計:史迪威收到了回函的原文副本,而老蔣收到的版本,則經過了修改,此事雖然是自作主張,但總算沒讓老蔣過早跟美國人撕破臉皮。

史迪威對總統和陸軍參謀長的支援相當滿意,于是對蔣的态度愈發刻薄,他給老蔣起了個輕蔑的稱号“花生米”,他拒絕根據老蔣的意旨配置設定運來的美國物資,也不允許老蔣調動戰區内的美軍部隊,還每每尖刻地抨擊重慶軍的各自為戰、儲存實力和高層的A錢腐敗,讓老蔣煩不勝煩“

氣得發瘋

”,卻對其又無可奈何。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蔣史之間碰撞最為激烈的焦點,是史迪威這個“中國通的中國通”非常洞悉老蔣的統治方式,以及重慶和延安方面的微妙關系,動不動就用這個痛點威脅老蔣。在這種形勢下,老蔣疊電宋子文,要求大舅哥拖關系走門子花銀子,總之不惜一切代價讓美國政府撤換史迪威,事情很明顯,羅斯福和馬歇爾不點頭,他這個戰區總司令撤換不了大鼻子的參謀長。

1943年9月15日,宋子文經過一番運作,正式向羅斯福送出了一份備忘錄,要求美國政府重新考慮關于史迪威的地位問題。此時美國正将主要軍力開始投放歐洲,太平洋戰場上并未實施大規模反攻,也不想跟重慶政府弄得太僵,遂以外交辭令表示:

“如果委員長本人正式提出要求,總統會考慮召回史迪威”。

宋子文看到答複欣喜異常,9月29日立即密電重慶,聲稱已經跟美國政府達成了幾項重要的協定,換得了美方的讓步,催促老蔣盡快直接打電報給羅斯福。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四、蔣宋因為史迪威大打出手。

至少從表面看來,換掉史迪威一事有了很大的進展,就在老蔣醞釀給羅斯福的電文時,半路殺出來一個“宋咬金”,深谙西方文化的宋美齡權衡之後發出警告:“如果你使這位美國英雄失去在中國的指揮權,那就可能得不到他們的飛機大炮或其他任何東西”。老蔣猶豫再三,聽從了夫人的勸告,決計再忍一忍史迪威,否則美械武器卡在半路可不是鬧着玩的。

于是這封緻羅斯福的電文草稿就被撕碎了,事情戛然而止,卻把遠在美國的宋子文給裝進盆裡去了,宋部長大發雷霆:這不是玩我嗎?我在這邊上竄下跳張羅換人,你那邊臨門一腳說不踢就不踢了?随即氣沖沖趕回重慶。

1943年10月16日,宋子文在黃山官邸裡跟妹夫大人狠吵了一架,根據侍衛們的回憶,這一戰打得那是相當的熱鬧: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蔣介石和宋子文)

據說憤怒的老蔣,當時把一隻價值不菲的青花瓷碗重重地掼在地上,而同樣怒不可遏的宋子文則氣急敗壞摔門而去,互相有沒有對噴髒話咱不知道,反正事後老蔣餘怒未息,勒令宋子文

“閉門思過”

。一時間,滿朝文武幹脆沒有人敢登門拜訪宋子文,唯一不得不前往宋府的,是外交部“次長”吳國桢,畢竟有部裡的公事需要處理,而宋子文又沒有被明令撤職。

冷靜下來的宋部長知道胳膊扭不過大腿,就問計于飽經宦海的老部下:你看這事咋收場咧?曾任老蔣秘書的政治學博士吳國桢說:這還不簡單,你跟委座是親戚嘛,寫個悔過書給個台階下就一切OK啦。

宋子文琢磨琢磨是這個理兒,就采納吳的意見,于1943年12月23日以一種“謙遜、克制和巧妙的口吻”給老蔣寫了封長信,其他内容并不重要,其中有八個字道盡兩個人關系的實質:“

雖為僚屬,實逾骨肉”。

這封信的原件,迄今保留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宋子文專題檔案”中,絕非空穴來風。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吳國桢)

如此,因為史迪威釀出的一場風波逐漸平息,大約是老蔣也被那八個字觸動了,到1944年的春天,宋子文已經被允許出席公開的官方活動了。

期間對于史迪威的一些強烈要求,老蔣也做了适當的讓步,比如撤換和查辦了作戰不力的遠征軍軍長張轸、甘麗初等人,允許遠征軍在團一級配備美軍顧問,以換得美國政府的支援和美援物資的源源抵達。

于是老蔣第二次企圖換掉史迪威的打算,在複雜的内外因素作用下,于1943年10月偃旗息鼓,雙方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平安無事。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五、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幾番較量下來,加之對戰局和軍隊的深入了解,史迪威那是越來越看不上自己口中的“花生米”,他不僅向總統提出建議,要求給八路軍提供美援武器裝備“向

華北日軍側翼進攻

”,同時還準許向延安派出美軍觀察組,擔負聯絡和溝通等任務,1944年1月起,美軍觀察組分兩批到達延安,老蔣的鼻子顯然被氣歪了,因為這是他的底線所在。

堅決反對史迪威接近延安,這個理由是老蔣無法拿到台面上來說的,隻好隐忍等待,而對于換掉史迪威一事,自此毫無轉寰餘地,無非是等個合适的機會而已。

機會也終于來了,導火索就是突然爆發的豫湘桂戰役,讓老蔣和史迪威之間的沖突也來了個總爆發,并且最終導緻史迪威黯然回國。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1944年4月打響的豫湘桂戰役,是重慶政府軍隊在整個抗日戰争中,在正面戰場上最為狼狽和無能的一次大型會戰,在河南、湖南和廣西戰場上,蔣系軍隊喪師失地,至年底日軍先頭部隊甚至一度沖進了黔西南,以緻貴陽危急重慶震動。

而蔣軍的大面積潰敗,引起了美國方面的強烈不滿,對老蔣和他的軍隊狀況非常了解的史迪威,更是忍無可忍。

此時史迪威正在指揮第二期中國遠征軍包括駐印軍,在緬北和滇西實施對日反攻作戰,而老蔣為了挽救西南危局,要求調回遠征軍精銳回國救火,這是一心複仇的史迪威萬萬不能答應的,于是雙方吵得一塌糊塗。

史迪威盛怒之下向馬歇爾提出了一項建議:

由自己全權指揮中國軍隊,甚至包括在華北作戰的八路軍,進而剝奪老蔣的軍事指揮權。

事實證明,這項建議是草率而天真的,它已經觸及到了老蔣能夠容忍的紅線,尤其是“由美國人武裝和指揮八路軍”這一條款,且不說延安能否答應,老蔣第一個蹦着高地反對。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駐印軍士兵)

比較搞笑的是,羅斯福和馬歇爾起初居然同意了這一請求,并且立馬晉升史迪威為四星上将,以便其以“合适的身份和軍階”來履行指揮權。羅斯福還為此特别緻函老蔣,要求他交出軍隊指揮權,同時由史迪威全權負責支配美國援華物資。

為什麼老蔣要求方先覺死守衡陽?為什麼急調八個軍由湯恩伯指揮到貴州抵抗日軍?都是在這個政治背景之下。

那就是豫湘桂會戰的慘敗讓老蔣的軍事聲望降到了冰點,而在美方和史迪威的不斷逼迫下,老蔣急切希望在戰場上能有點起色和一抹亮點,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以緻于對羅斯福“授予史迪威指揮中國戰區所有軍隊的全權”建議,老蔣一開始亦不得不複電表示“原則同意”。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宋氏兄妹)

然而不管怎麼說,美國政府向另外一個主權政府索要軍隊指揮權,都切實違反了國際關系的準則,也是老蔣無論如何不可能接受的,于是他與史迪威之間的關系進入了“生死存亡”的階段,前前後後所有沖突必須得作一總的清算了。

就在衡陽尚未陷落的1944年10月初,老蔣開始了他的絕地反擊,強硬緻電美國政府:

“不撤換史迪威中美兩國即無法合作

”,意思就是,老史如果不走,那咱們就撤夥。

這就尴尬了,美國政府不可能因為一個史迪威,跟國民政府撕破臉皮,因為還有對日戰争和戰後等方方面面的利益考量,還不能徹底抛棄老蔣,于是史迪威的結局就注定了。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六、史迪威終于黯然傳回美國。

美國人果然讓步了,1944年10月19日羅斯福回電重慶,同意召回史迪威,另派魏德邁将軍為中國戰區參謀長,不久在緬北的廖耀湘新六軍即奉調空運昆明,這足以說明,在老蔣和史迪威直接的争鬥中,最終還是以老蔣赢了而告終。

史迪威于1944年10月21日憤怒地離開重慶回國,甚至既沒有與魏德邁辦理交接手續,也沒有留下任何重要檔案。兩天後《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批評美國政府召回史迪威的做法,是“消極地支援了一個日益不得人心和不為人民所信任的政權”。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魏德邁)

接替全部職務的魏德邁将軍,他與史迪威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不從自居為“中國通”,且盡力維持與老蔣的合作,上任伊始,魏德邁就撤換掉了對老态度惡劣的美軍将領窦恩、菲利斯等人,讓老蔣大為高興。

比如窦恩去職後,蔣介石在日記中寫到:“此人為史迪威軍下第一驕橫侮華之人,美竟撤去,則援華之誠意又進一步矣”。

其次,魏德邁調整了與陳納德的關系,讓美國陸軍和陸航争奪駝峰空運物資的情況得到解決。魏德邁還與老蔣進行了非常密切的互動,隻要是在重慶,他們都争取每天會面,談論的内容包括“指揮系統、組織、作戰及訓練、駝峰運輸、廣西防務、戰區重新劃分等等。”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何應欽和魏德邁)

即使在國内問題上,老蔣也時常向魏德邁征求意見,比如1945年7月間,就如實向魏德邁道出了自己與龍雲間的沖突,魏德邁對蔣的苦處表示了解,承諾讓昆明美軍監視龍雲的異動。

魏德邁心裡比較清楚:“美國人的想象是,隻要蔣介石下指令,指令就會被執行。而我知道他不過是一種松散聯合體的首腦,還要不時經曆巨大的困難,取得别人對他的指揮權的服從”。

顯然,史迪威從來不能體會老蔣的這些内外壓力,而對于蔣系軍隊存在的問題,

魏德邁的批評其實并不比史迪威少,但他從不使用侮辱性語言,這讓老蔣等人更樂于接受他的建議。老蔣對此的記叙是:

“魏德邁等對我國軍事與行動之批評,實令人慚愧無地,然而其熱忱與直諒可感。不如往日史氏之陰狠,故餘對之,但有興奮與自反,寄予莫大之希望也”

一句話,魏德邁對老蔣的态度更為圓滑,不似史迪威那般刻薄激烈,然而其後果也是災難性的,那就是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被牽住了鼻子。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史迪威在戰場)

尾聲:

而美國人對撤換史迪威一事,也感覺大失體面,總認為是“美國軍隊向蔣委員長屈服了”,是以對史迪威的回國采取了非常低調的冷處理,甚至不許他公開發表演說或講話。史迪威被指令在美國南方的一個小機場降落,随後在華盛頓遭到了嚴密的“保護”,陸軍新聞局長專門要求其“禁言慎行”,如此對待一名功勳卓著和對老蔣直言不諱的将領,是非常滑稽的。

1945年1月,随着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勝利會師,一條由印度利多經緬北密支那、再至中國雲南的中印公路通車,它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算是對這位将軍僅存的紀念吧。

參謀長藐視總司令,老蔣為何兩次撤換不動?史迪威:我有八個職務

(和孫立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