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了拉拢国民政府坚持抗战进而拖住日本,次年初在华盛顿组织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份宣言的签署,一方面标志着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基本盘,另一方面也承认中国与美国、苏联和英国并列“四强”地位。而代表国民政府在宣言上签字的,正是时任“外交部长”、老蒋的大舅哥兼私人代表宋子文。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宋子文)

不久以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又提议单独设立中国战区,

由老蒋出任总司令(最高统帅)负责

“指挥现在或将来在

中国

安南(越南)

泰国

境内的联合国家军队”

。众所周知,旧中国实际上积贫积弱,正在为抵抗小日本的侵略而苦苦支撑,说实话真心算不上什么强国,所以这两大颗糖衣炮弹,砸得老蒋晕晕乎乎非常受宠若惊,决定也投桃报李一下,于是走了一步臭棋。

1942年1月4日,重庆方面急电身在美国的宋子文,正式提出请罗斯福“遴选亲信将领来华担任战区参谋长”,并且还附带了老蒋开出的基本条件:

“希望其军衔在中将以上,不必熟悉东方旧情者,只要其有品学与热心者可也”

。老蒋的意思很明确,别给我找个啥都明白的“中国通”来添乱,军事能力也无所谓,只要人品好能够“热心”成为中美之间联系的桥梁即可。

宋子文接电当然照办,可惜美国人缺乏对东方式婉转的理解能力,其“选秀”的结果让这位国舅先生大吃一惊。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罗斯福)

一、来了个“中国通的中国通”。

对于老蒋派出美国人担任参谋长的请求,美方态度很是认真,经过一番度娘搜索并由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提名,陆军第三军军长

约瑟夫·史迪威少将被选中,军衔亦同时晋升为三星中将(得满足老蒋的要求不是)。但问题是,这个史迪威非但不是什么“

不熟悉东方旧情者

”,反而是个曾经四次来华,前后总计混了将近十年的“中国通的中国通”。

史迪威毕业于西点军校,1911年起就开始到中国多方游历,1926年再赴天津担任美军第15步兵团少校营长(根据《辛丑条约》的驻兵权),后来又晋升中校代参谋长。而未来美国陆军的核心人物马歇尔,当时就担任这个团的副团长,所以俩人属于旧识,且都是对中国国情有相当了解的“中国通”,恐怕这也是马歇尔推荐史迪威的重要原因。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史迪威)

1942年1月19日,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约见宋子文,正式通报总统已经批准史迪威前往重庆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宋部长听完脑袋瓜子嗡嗡的,因为他比较了解这个史迪威,各方面条件都不太符合老蒋的要求:1、是个会讲一口流利汉语的中国通;2、是美国陆军公认的“出色指挥官”;3、尽管很受马歇尔的赏识,却并非罗斯福的亲信,甚至对总统大人还不太感冒。

但是事已至此,宋子文也不好再推托和拒绝了,因为老蒋的条件是拿不上台面的,现在人家根据你们的请求,这么精挑细选出来的将军,盛情难却啊。无奈之下,宋子文只好据实电告重庆,并且给史迪威说了不少好话,电文中甚至有

“人极诚朴

”的评价,老蒋对美军将领基本都不熟悉,看见罗斯福派人来了,并且自己的大舅哥也多有美言,遂复电同意。

1942年3月6日,史迪威中将飞抵重庆,正式向战区最高统帅报到,老蒋搬起石头砸自己脚面的神操作,终于感觉有点疼了。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理论上说,中国战区总司令和参谋长的第一次会面,那应该是气氛非常融洽的,尤其是史迪威通晓汉语,沟通起来毫无障碍。结果就是因为沟通太过顺畅,让老蒋第一次会面就相当地不开心,因为史迪威一开场就咄咄逼人,他首先向老蒋介绍和说明了自己的全套职务系列:

美国总统特命全权代表、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驻华美军司令官、驻华空军司令官、援华军用物资监理官、滇缅公路监理官,在前述七个职务之外,才是中国战区参谋长(后面其实还有呢,什么驻印军总指挥等等,略过)的身份,总之要是印一张名片的话,头衔多得能让你看花眼。

老蒋当时就有点抽了,宋子文你给我请来个什么西洋神仙?专门来砸场子的吧。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二、战区参谋长称谓总司令为“花生米”。

第一次会面还只是碰撞的开始,在老蒋看来,你史某某既然是我的参谋长,那就得听我的一切指挥和命令,包括部队怎么使用、物资怎么分配和仗怎么打,然而史迪威对此根本不屑一顾,他在日记里不无鄙夷地写道:“

他(指蒋)也太愚蠢了,他不理解我还有别的身份,如顾问团美国代表、美军司令、租借物资分配人”。

公正客观地说,史迪威到达重庆最初所秉承的理念,还真不是来华“抢班夺权”的 ,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对日作战以便让盟国取得最后胜利的问题。作为职业军人,他在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在中国远征军内部也能跟基层官兵打成一片,完全是美国式的作风。

然而仅仅两个月以后的第一次入缅作战,就使他对老蒋充满了愤怒,双方关系直线降温。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为了协助英军抗击入侵缅甸的日寇,保卫抗战的输血管滇缅公路,1942年5月,第一期中国远征军10万人马踏出国门,史迪威以中印缅战区美军总司令、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身份,全权指挥远征军的作战事宜,同时协调和英缅军方面的关系。而对于10万精锐出境参战,老蒋特别的不放心,又以心腹林蔚组成“军委会驻滇参谋团”插手和控制。

在混乱的指挥体系以及英军的自私自利之下,第一期中国远征军遭遇惨败,兵力折损超过六成,史迪威带着指挥部的110余人,千辛万苦才走出缅北丛林到达印度,然后把一腔怒火全部发泄到老蒋头上。他在6月间向重庆提交了一个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对部队进行精简整编,团以上主官由美国人担任;3、撤换无能的高级军官(甚至要求枪毙张轸、甘丽初等军长);3、授予前线指挥官全权。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对于把军队当成命根子的老蒋来说,这样的要求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所以从1942年6月起,老蒋已经有意“换马”,恰逢7

月间罗斯福私人代表劳克林·柯里来华考察,老蒋第一次正式要求撤换史迪威,结果美国人未予理睬。

老蒋吃了个瘪,又联络宋子文要求他在美国进行活动,争取尽快赶走这个惹不起又看着烦的美国人,宋子文自然遵命照办,婉转地提出了换人的要求,而美国人的反应出乎蒋宋的预料,1942年7月,罗斯福授权马歇尔写了一封致老蒋的长信,信中的态度和措辞极为强硬,表达了坚决支持史迪威的立场。

其中有段表述是:“

史迪威既是中国战区参谋长,又是美国总统的代表,美国不会召回史迪威,即使换人,任何接任者都将具有和史迪威相同的权力

”。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三、请神容易送神难。

这封回函的措辞之强硬和居高临下的态度,让宋子文深感“内容过于强烈”,一旦老蒋看到,双方关系直接就得翻车。于是作为负责转交的具体承办人,宋子文不得不采取了移花接木之计:史迪威收到了回函的原文副本,而老蒋收到的版本,则经过了修改,此事虽然是自作主张,但总算没让老蒋过早跟美国人撕破脸皮。

史迪威对总统和陆军参谋长的支持相当满意,于是对蒋的态度愈发刻薄,他给老蒋起了个轻蔑的称号“花生米”,他拒绝根据老蒋的意旨分配运来的美国物资,也不允许老蒋调动战区内的美军部队,还每每尖刻地抨击重庆军的各自为战、保存实力和高层的贪污腐败,让老蒋烦不胜烦“

气得发疯

”,却对其又无可奈何。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蒋史之间碰撞最为激烈的焦点,是史迪威这个“中国通的中国通”非常洞悉老蒋的统治方式,以及重庆和延安方面的微妙关系,动不动就用这个痛点威胁老蒋。在这种形势下,老蒋迭电宋子文,要求大舅哥拖关系走门子花银子,总之不惜一切代价让美国政府撤换史迪威,事情很明显,罗斯福和马歇尔不点头,他这个战区总司令撤换不了大鼻子的参谋长。

1943年9月15日,宋子文经过一番运作,正式向罗斯福提交了一份备忘录,要求美国政府重新考虑关于史迪威的地位问题。此时美国正将主要军力开始投放欧洲,太平洋战场上并未实施大规模反攻,也不想跟重庆政府弄得太僵,遂以外交辞令表示:

“如果委员长本人正式提出要求,总统会考虑召回史迪威”。

宋子文看到答复欣喜异常,9月29日立即密电重庆,声称已经跟美国政府达成了几项重要的协议,换得了美方的让步,催促老蒋尽快直接打电报给罗斯福。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四、蒋宋因为史迪威大打出手。

至少从表面看来,换掉史迪威一事有了很大的进展,就在老蒋酝酿给罗斯福的电文时,半路杀出来一个“宋咬金”,深谙西方文化的宋美龄权衡之后发出警告:“如果你使这位美国英雄失去在中国的指挥权,那就可能得不到他们的飞机大炮或其他任何东西”。老蒋犹豫再三,听从了夫人的劝告,决计再忍一忍史迪威,否则美械武器卡在半路可不是闹着玩的。

于是这封致罗斯福的电文草稿就被撕碎了,事情戛然而止,却把远在美国的宋子文给装进盆里去了,宋部长大发雷霆:这不是玩我吗?我在这边上窜下跳张罗换人,你那边临门一脚说不踢就不踢了?随即气冲冲赶回重庆。

1943年10月16日,宋子文在黄山官邸里跟妹夫大人狠吵了一架,根据侍卫们的回忆,这一战打得那是相当的热闹: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蒋介石和宋子文)

据说愤怒的老蒋,当时把一只价值不菲的青花瓷碗重重地掼在地上,而同样怒不可遏的宋子文则气急败坏摔门而去,互相有没有对喷脏话咱不知道,反正事后老蒋余怒未息,勒令宋子文

“闭门思过”

。一时间,满朝文武干脆没有人敢登门拜访宋子文,唯一不得不前往宋府的,是外交部“次长”吴国桢,毕竟有部里的公事需要处理,而宋子文又没有被明令撤职。

冷静下来的宋部长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就问计于饱经宦海的老部下:你看这事咋收场咧?曾任老蒋秘书的政治学博士吴国桢说:这还不简单,你跟委座是亲戚嘛,写个悔过书给个台阶下就一切OK啦。

宋子文琢磨琢磨是这个理儿,就采纳吴的意见,于1943年12月23日以一种“谦逊、克制和巧妙的口吻”给老蒋写了封长信,其他内容并不重要,其中有八个字道尽两个人关系的实质:“

虽为僚属,实逾骨肉”。

这封信的原件,迄今保留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宋子文专题档案”中,绝非空穴来风。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吴国桢)

如此,因为史迪威酿出的一场风波逐渐平息,大约是老蒋也被那八个字触动了,到1944年的春天,宋子文已经被允许出席公开的官方活动了。

期间对于史迪威的一些强烈要求,老蒋也做了适当的让步,比如撤换和查办了作战不力的远征军军长张轸、甘丽初等人,允许远征军在团一级配备美军顾问,以换得美国政府的支持和美援物资的源源抵达。

于是老蒋第二次企图换掉史迪威的打算,在复杂的内外因素作用下,于1943年10月偃旗息鼓,双方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平安无事。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五、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几番较量下来,加之对战局和军队的深入了解,史迪威那是越来越看不上自己口中的“花生米”,他不仅向总统提出建议,要求给八路军提供美援武器装备“向

华北日军侧翼进攻

”,同时还批准向延安派出美军观察组,担负联络和沟通等任务,1944年1月起,美军观察组分两批到达延安,老蒋的鼻子显然被气歪了,因为这是他的底线所在。

坚决反对史迪威接近延安,这个理由是老蒋无法拿到台面上来说的,只好隐忍等待,而对于换掉史迪威一事,自此毫无转寰余地,无非是等个合适的机会而已。

机会也终于来了,导火索就是突然爆发的豫湘桂战役,让老蒋和史迪威之间的矛盾也来了个总爆发,并且最终导致史迪威黯然回国。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1944年4月打响的豫湘桂战役,是重庆政府军队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在正面战场上最为狼狈和无能的一次大型会战,在河南、湖南和广西战场上,蒋系军队丧师失地,至年底日军先头部队甚至一度冲进了黔西南,以致贵阳危急重庆震动。

而蒋军的大面积溃败,引起了美国方面的强烈不满,对老蒋和他的军队状况非常了解的史迪威,更是忍无可忍。

此时史迪威正在指挥第二期中国远征军包括驻印军,在缅北和滇西实施对日反攻作战,而老蒋为了挽救西南危局,要求调回远征军精锐回国救火,这是一心复仇的史迪威万万不能答应的,于是双方吵得一塌糊涂。

史迪威盛怒之下向马歇尔提出了一项建议:

由自己全权指挥中国军队,甚至包括在华北作战的八路军,从而剥夺老蒋的军事指挥权。

事实证明,这项建议是草率而天真的,它已经触及到了老蒋能够容忍的红线,尤其是“由美国人武装和指挥八路军”这一条款,且不说延安能否答应,老蒋第一个蹦着高地反对。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驻印军士兵)

比较搞笑的是,罗斯福和马歇尔起初居然同意了这一请求,并且立马晋升史迪威为四星上将,以便其以“合适的身份和军阶”来履行指挥权。罗斯福还为此特别致函老蒋,要求他交出军队指挥权,同时由史迪威全权负责支配美国援华物资。

为什么老蒋要求方先觉死守衡阳?为什么急调八个军由汤恩伯指挥到贵州抵抗日军?都是在这个政治背景之下。

那就是豫湘桂会战的惨败让老蒋的军事声望降到了冰点,而在美方和史迪威的不断逼迫下,老蒋急切希望在战场上能有点起色和一抹亮点,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以致于对罗斯福“授予史迪威指挥中国战区所有军队的全权”建议,老蒋一开始亦不得不复电表示“原则同意”。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宋氏兄妹)

然而不管怎么说,美国政府向另外一个主权政府索要军队指挥权,都切实违反了国际关系的准则,也是老蒋无论如何不可能接受的,于是他与史迪威之间的关系进入了“生死存亡”的阶段,前前后后所有矛盾必须得作一总的清算了。

就在衡阳尚未陷落的1944年10月初,老蒋开始了他的绝地反击,强硬致电美国政府:

“不撤换史迪威中美两国即无法合作

”,意思就是,老史如果不走,那咱们就撤伙。

这就尴尬了,美国政府不可能因为一个史迪威,跟国民政府撕破脸皮,因为还有对日战争和战后等方方面面的利益考量,还不能彻底抛弃老蒋,于是史迪威的结局就注定了。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六、史迪威终于黯然返回美国。

美国人果然让步了,1944年10月19日罗斯福回电重庆,同意召回史迪威,另派魏德迈将军为中国战区参谋长,不久在缅北的廖耀湘新六军即奉调空运昆明,这足以说明,在老蒋和史迪威直接的争斗中,最终还是以老蒋赢了而告终。

史迪威于1944年10月21日愤怒地离开重庆回国,甚至既没有与魏德迈办理交接手续,也没有留下任何重要文件。两天后《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批评美国政府召回史迪威的做法,是“消极地支持了一个日益不得人心和不为人民所信任的政权”。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魏德迈)

接替全部职务的魏德迈将军,他与史迪威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不从自居为“中国通”,且尽力维持与老蒋的合作,上任伊始,魏德迈就撤换掉了对老态度恶劣的美军将领窦恩、菲利斯等人,让老蒋大为高兴。

比如窦恩去职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此人为史迪威军下第一骄横侮华之人,美竟撤去,则援华之诚意又进一步矣”。

其次,魏德迈调整了与陈纳德的关系,让美国陆军和陆航争夺驼峰空运物资的情况得到解决。魏德迈还与老蒋进行了非常密切的互动,只要是在重庆,他们都争取每天会面,谈论的内容包括“指挥系统、组织、作战及训练、驼峰运输、广西防务、战区重新划分等等。”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何应钦和魏德迈)

即使在国内问题上,老蒋也时常向魏德迈征求意见,比如1945年7月间,就如实向魏德迈道出了自己与龙云间的矛盾,魏德迈对蒋的苦处表示理解,承诺让昆明美军监视龙云的异动。

魏德迈心里比较清楚:“美国人的想象是,只要蒋介石下命令,命令就会被执行。而我知道他不过是一种松散联合体的首脑,还要不时经历巨大的困难,取得别人对他的指挥权的服从”。

显然,史迪威从来不能体会老蒋的这些内外压力,而对于蒋系军队存在的问题,

魏德迈的批评其实并不比史迪威少,但他从不使用侮辱性语言,这让老蒋等人更乐于接受他的建议。老蒋对此的记叙是:

“魏德迈等对我国军事与行动之批评,实令人惭愧无地,然而其热忱与直谅可感。不如往日史氏之阴狠,故余对之,但有兴奋与自反,寄予莫大之希望也”

一句话,魏德迈对老蒋的态度更为圆滑,不似史迪威那般刻薄激烈,然而其后果也是灾难性的,那就是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被牵住了鼻子。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史迪威在战场)

尾声:

而美国人对撤换史迪威一事,也感觉大失体面,总认为是“美国军队向蒋委员长屈服了”,所以对史迪威的回国采取了非常低调的冷处理,甚至不许他公开发表演说或讲话。史迪威被命令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小机场降落,随后在华盛顿遭到了严密的“保护”,陆军新闻局长专门要求其“禁言慎行”,如此对待一名功勋卓著和对老蒋直言不讳的将领,是非常滑稽的。

1945年1月,随着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胜利会师,一条由印度利多经缅北密支那、再至中国云南的中印公路通车,它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算是对这位将军仅存的纪念吧。

参谋长藐视总司令,老蒋为何两次撤换不动?史迪威:我有八个职务

(和孙立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