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日名将鄭洞國,固守長春拒絕使用細菌彈突圍,晚年再不踏足長春

1991年,鄭洞國病逝于北京,享年88歲。死後骨灰被葬在了八寶山革命公墓。2006年,根據鄭老先生的遺願,将他的骨灰遷到了老家石門,安葬于夾山南麓。

鄭洞國是少有的逝世時同時被兩岸追掉的将領,他在抗戰之中的表現可以說是頑強不屈,英勇奮戰,讓很多人都為之欣賞。

抗日名将鄭洞國,固守長春拒絕使用細菌彈突圍,晚年再不踏足長春

太平洋戰争爆發後,日軍的兩個師團經過泰國進攻緬甸,攻陷了仰光後進一步增調了軍隊,企圖奪取整個緬甸,應助緬甸的英軍要求,組建了中國遠征軍支援英軍作戰,起初遠征軍失利,部分官兵退守雲南。

第一次入緬甸作戰,史迪威與羅卓英和杜聿明都鬧得不可開交,史迪威性格有些刻薄,說話直來直去,于是想要改組遠征軍的指揮機構,蔣介石最終選擇讓陳誠擔任司令長官,成立了新編1軍,本是要調邱清泉去,邱清泉聽到這個消息,都開始準備學習吃西餐了,但邱清泉脾氣也有點暴躁,容易和史迪威産生沖突,最終被否決了。

陳誠這時也沒有馬上就去上任,反而是提出了要求,我去可以,你得給我派個我熟的人,他要求派黃維或者李及蘭或者鄭洞國去,最終選擇了鄭洞國去。

鄭洞國能被選上,并非他有過哪一方面的經驗,完全是個性使然,鄭洞國是一個很堅韌不拔的人,并且對于長官的話不算實打實聽從,也是很尊重。是以讓他去和史迪威搭檔,一方面他能夠守衛我軍尊嚴,另一方面能夠和史迪威聯手擊敗敵軍。

抗日名将鄭洞國,固守長春拒絕使用細菌彈突圍,晚年再不踏足長春

史迪威是美國人,在當時的環境中,他們覺得自己業務水準不低,隻要有部隊可以指揮打敗敵軍,打敗敵軍是很随意的,史迪威就不斷縮小鄭洞國的權利,美國的聯絡官可以直接調動營以下的部隊去訓練,但當時遠征軍在蘭姆伽,是他們幫助訓練,吃的食物和子彈消耗都比國内的訓練要好很多,鄭洞國是以在小問題上忍耐,但在大的方面并不妥協。

1943年,史迪威擅自撤換總部副參謀長,這一舉動引發将領們集體反彈,鄭洞國也據理力争,最終雙方各退一步,原來的那位副參謀長回國,但仍由蔣介石重新任命了一位新的來。

随後戰争不斷擴大,鄭洞國的權利也随着擴大了,雙方友好合作,最終遠征軍凱旋回國。

内戰爆發後,杜聿明因病在北平就醫,鄭洞國飛到了東北代替他管理軍務,但随着戰局的變化,鄭洞國作為職業軍人,已然能夠判斷時局,感到失望,想要借病離開東北,離開内戰。但卻受到了委派,鄭洞國提出要撤離長春,但蔣介石為了減輕錦州方面的軍事壓力,和牽制我軍南下的步伐,不停地向鄭洞國要求,他固守長春。

最終鄭洞國選擇繼續受命,這一點也能印證他的性格,是一個很堅韌的人,知道自己留下的結果,卻仍然選擇說服自己,到達長春上任。上任後的時光,他後來回憶“是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

抗日名将鄭洞國,固守長春拒絕使用細菌彈突圍,晚年再不踏足長春

那時的長春已經被我軍四面圍住,為了固守,國軍開始了大肆搜刮糧食,一些群眾出現了吃酒糟、豆餅的舉動,為了充饑。國軍的糧食卻一直很足夠,直到我軍進城後仍然發現,國軍的糧食還有很多,但外面已經出現了很多餓死的饑民。

鄭洞國想要乘我軍主力圍攻錦州,率部突圍,但最終失敗。手下的60軍軍長,曾澤生是滇系将領,與鄭洞國并不同,他接受到過盧漢的要求,尋找時機準備起義,此時突圍沒希望,固守的唯一結局就是被消滅,這讓很多國民黨軍将士開始有了想法,曾澤生于是率軍起義,這打亂了鄭洞國的計劃,但鄭洞國仍然選擇了堅守中央銀行大樓,想要保全軍人的氣節,本想自殺,但手下将他的槍藏起,還将他挾持選擇投誠。

到了中央大樓前,鄭洞國将日軍投降後轉交的一隻皮箱交給了東北解放軍獨立第九師第一團參謀長師鏡,叮囑他有毒,不要打碎。事後師鏡才知道這是細菌武器,鄭洞國沒聽從蔣介石的用它突圍。

自此,離開東北後,鄭洞國再無踏足東北,也再沒去過長春。他的孫子鄭建邦曾在東北讀書,有人曾希望能讓鄭建邦說服鄭洞國,但鄭洞國拒絕了,他無法面對自己在長春時所造成的景象,覺得愧對于長春的百姓,是以再沒有到過東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