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未有一部劇,把“中國革命最後難關”寫得如此透徹

2023年1月20日刊 | 總第3122期

陳毅說,“進入上海是中國革命最後一個難關”。看到《破曉東方》之前,沒想到它是用這樣的視角講述新上海的奠基之年。

《破曉東方》原名《戰上海》。以“戰上海”為名的文藝作品中,有一部曾經風靡全國的黑白戰鬥劇情片。影片講的是我軍某部在解放上海的戰役中的故事,片中有宏大的戰争場面和熾烈的戰鬥細節。《破曉東方》中也有武戲,但重心在文戲。

從未有一部劇,把“中國革命最後難關”寫得如此透徹

《破曉東方》是重大革命題材劇。“重大”的譜系之中,一些基本的模式沿用至今。如果故事發生在解放戰争時期,表現“五大書記”運籌帷幄就是主視角,表現蔣介石與同僚們的應對是另一個重要的視角。人山人海的戰争戲是标配,我軍的上下一心和敵人的内部沖突也是講述的重點。

《破曉東方》中有高層決策,也有基層甘苦,它主要表現以陳毅市長為首的新上海上司者,如何在一年中把一座民生凋敝的特大城市扳回安居樂業的軌道。某種程度上說,上海是真正的主角,上海的複蘇是一系列詳備謀劃和正邪交鋒的結果。

這部劇在宏觀、中觀、微觀的層級叙事中,格外突出了中觀視角的篇幅和清晰度。在政治、經濟、軍事鬥争的比例拿捏中,格外突出了經濟戰的重要性和戲劇張力。這就走出了革命題材劇的舒适區,别開生面,另創打法。

從未有一部劇,把“中國革命最後難關”寫得如此透徹

條條大路通羅馬。不管《破曉東方》的編劇龍平平和秦溱如何配置設定筆墨,導演高希希和幕後團隊如何構築影像,主演張嘉益等人如何演繹曆史人物,這部劇解答的依然是“共産黨為什麼能”的重大命題。随着戲至高潮,劇至終局,一張高分答卷逐漸顯形。

經濟“三大戰役”

電影因其銀幕大而便于展示巨幅奇觀,因其“黑匣子”式觀看而更有情感沖擊力。電視劇因其篇幅長而便于展示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表象之下深刻的曆史規律。

《破曉東方》全景式講述了上海解放前後的故事。開篇,三大戰役結束,解放軍兵臨上海。合圍尚未形成,陳毅(張嘉益 飾)已經領到了主政上海的艱巨任務。戰鬥尚未打響,“丹陽整訓”的未雨綢缪先期舉行。

從未有一部劇,把“中國革命最後難關”寫得如此透徹

為何要先搞整訓?因為上海是中國經濟的龍頭和500多萬人的大城市。上海的接管和建設工作做好了,會是全國解放的正向信号和巨大助推。反之,則會給解放程序平添隐憂,對整個國家由戰争狀态轉向和平建設造成不利影響。

無論是對戰士們“不告而取”摘燈泡的糾正,還是進城以後能不能“喝群衆一口水”的活報劇宣講,都為攻占上海之後的城市治理作了鋪墊,劃了重點。

然後就是慘烈的“戰上海”。不許用重炮的戰場鐵律,“三人俘獲一千人”的真實案例,以及一個戰鬥單元全部犧牲終于把戰旗插上對岸的大廈...這些畫面充滿了曆史的在場感,也寫透了與進步相伴生的沉甸甸的代價。

從未有一部劇,把“中國革命最後難關”寫得如此透徹

軍事勝利之後,另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開啟了。陳毅率隊接管上海市後,又打了一個經濟上的三大戰役:人民币保衛戰、追查隐匿資産戰、糧棉煤護盤戰。

金融穩,經濟穩。國民黨發行的金圓券導緻上海經濟崩盤,民生困苦。共産黨在解放區推行新的貨币,人民币進上海是必行之棋。這就觸動了投機商們的敏感神經,也讓國民黨殘餘勢力看到了搗亂的機會。

你要在市場中流通人民币,我偏要用銀元對抗。你想讓利給普通市民,我偏要用暴利誘惑商家攪局。這是金融戰,也是城市主導權的争奪。陳毅當面向大言不慚的奸商趙豐年(米學東 飾)宣戰,随之以文武相生的手段,一舉搗毀了投機商的老窩,取得了貨币戰的勝利。

從未有一部劇,把“中國革命最後難關”寫得如此透徹

之後,追查四大家族的隐匿資産,如同在迷宮中剝繭抽絲,懂經濟的紀南音(劉濤 飾)和會鬥争的陸修遠(李澤鋒 飾)配合默契,一步步揪出了“大魚”,給遭到國民黨敗退時洗劫的上海提供了新的支撐。

再之後,潛伏特務和不法商人又聯手搞起了糧棉煤炭的囤積居奇和高價售賣,上海市民的吃飯問題凸顯:大街過三道,物價跳三跳。陳毅和副市長曾山(劉旭 飾)向中央求援,向友鄰求助,同時在上海範圍内挖掘潛力,解了民生的當務之急,也挫敗了反動分子的陰謀。

從未有一部劇,把“中國革命最後難關”寫得如此透徹

從來沒有一部劇,如此系統地講述過上海解放後經濟上的驚濤駭浪。軍事鬥争,是天然帶有戲劇基因的優良素材。個體商戰,也很容易鋪展你死我活的沖突沖突。而一個城市如何擺脫千瘡百孔的經濟困頓,一個新生政權如何化解敵對勢力四處點火的破壞,其實是很難用戲劇的形式表現的。

《破曉東方》設定了官方視角,也設定了群眾視角,還設定了反派視角,勉力去梳理經濟較量中的戲劇元素,把難以聚焦的市場博弈寫成人與人的對抗。固然,這種戲劇書寫仍有需要總結、提升的地方,但敢于發起這般勇猛的嘗試,就值得為之點贊。

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

解放上海戰役是打江山程序中的一環,經濟上的“三大戰役”是打江山的延續,也是坐江山的開始。

敵對勢力發起“三大戰役”,人民是他們手裡的人質。金融失控,物價失控,能源供應失控,首先受損的是上海市民。上海新政府應戰,如同瓷器店裡打老鼠,既要消滅碩鼠,又要保護瓷器,難度可想而知。

然而,這些戰役打勝之後的紅利又是不可限量的。如果說進城的解放軍睡大街赢得了良好的第一印象,真正解決民生問題則是新政府赢得民心的關鍵。

從未有一部劇,把“中國革命最後難關”寫得如此透徹

武力抓捕敵特人員,強力驅散投機分子,隻是恢複秩序的基礎。緊急調配物資,查抄隐匿資産,也隻解得燃眉之急。上海問題的終極解決,一要靠全國一盤棋的部署,二要靠自身優勢的恢複發揚。

鄧小平(盧奇 飾)受陳毅之托向中央彙報情況,陳雲(賀剛 飾)組織五大區代表在上海召開财經會議,這一段旁逸斜出,妙趣橫生。

五大區代表用各自方言發言,解放戰争後期全國範圍内的經濟困局一覽無餘。開始都是地方本位主義考慮問題,在陳雲和陳毅的巧妙引導之下,全國支援上海的局面得以形成。

從未有一部劇,把“中國革命最後難關”寫得如此透徹

然而這并不是一次單向輸血的行為。上海的某些工廠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搬遷内地,給對方帶去工業的種子和生産力。而同樣因為比較優勢而留駐上海的工廠,在得到援助恢複元氣後,以優質的工業産品回饋其他地方。

榮毅仁(馮紹峰 飾)帶頭讓紗廠的機器轉了起來。秦聲泓(由立平 飾)在紀南音和陸修遠的誠意邀請下,帶着資金和技術人員從香港歸來,龍頭企業恢複生産。

就這樣,在較短的時間内,上海的市面安定下來,生産開展起來,重新成為全國經濟的火車頭。而且在今後的幾十年間,“上海制造”馳名全國,“共和國長子”的美名始終鎖定。

1949年3月,毛澤東在中央機關從西柏坡遷往北京時,曾将之比喻為“進京趕考”。《破曉東方》中,以陳毅為代表的共産黨人也是以“趕考”的心态,學習城市治理,熟悉經濟工作,破解民生問題,确立發展目标。

在和兒子的對話中,陳毅表示要努力、刻苦地答題。在向專家學習取經時,他專注地傾聽。在面對奸商的挑釁時,他果斷回擊。在面對上海工商業界的企業家時,他禮賢下士,熱心解決難題。

要做好這份答卷,專業知識不可少。人民是終極的判官,想人民所想的心更不能少。在紀南音彙報人民币、金圓券和銀元的兌換比例時,陳毅一再要求向市民利益傾斜,口氣不容商量。而每一次人民群衆的生命财産安全受到威脅時,他也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場指揮。

從未有一部劇,把“中國革命最後難關”寫得如此透徹

有什麼樣的市長,就會有什麼樣的部下。在陳毅帶領下,曾山理順财經工作,夏衍(霍青 飾)抓好文藝工作,潘漢年(印小天 飾)和李士英(何明翰 飾)肅清了敵特匪患,上海的天空一天天明朗起來。

窺一斑而見全豹。由上海一隅的形勢可見全國的日新月異。解放軍席卷大西南,解放區轉軌搞建設,新中國紅日初升,其道大光。

結語

《破曉東方》有寫史的沉着,上海解放初期扳正乾坤的過程纖毫畢現。也有戲劇的熱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紛争從未停歇。

它落筆于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書寫,包含了商戰、動作、反特、生活的元素。它有着多彩的人物群像,陳毅的形象更是前所未有地豐滿。它也有着三教九流俱全的“五花肉”結構,五湖四海和本幫腔調共冶一爐。

從未有一部劇,把“中國革命最後難關”寫得如此透徹

時間緊,任務重,對這部劇而言不是一句套話。在克服了疫情突襲、流動阻滞、資金短缺、反複修改等諸多困難之後,它趕在2022年12月下旬與觀衆見面了。

如今大結局将至,媒體和觀衆紛紛給出好評。而它填補空白的選材,文武雙全的筆法,虛實相生的叙事,必将長久地滋養後來的創作者。

【文/李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