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前不久,有一條招聘啟事火了。

網友上傳了一張“上海太太招聘月薪14萬保姆”的朋友圈截圖,不禁讓人瞪大雙眼。

服務内容包括:給太太穿鞋、脫衣服,且要求“跪式服務”。

還有不少附加條款。

比如“自尊心強的不要”,要像“古代貼身丫鬟”,能歌善舞,對身材長相也有一定要求。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為了驗證這條招聘的真假,有人聯系了截圖上的中間人。

家政公司表示:消息屬實,已經招到兩人。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這則招聘引起了網友們的讨論。

一方面,2023年了,一口一個丫鬟、跪地,妥妥的皇太後文學。

這要放在《甄嬛傳》裡,華妃娘娘聽了都要自愧不如。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但另一方面,也有網友表示:“這可是14萬啊!” 

過高的籌碼,讓這些要求變得也不是不能考慮了:

“别說跪着了,太太不開心了給我兩巴掌也沒啥問題。”

“但凡我猶豫一秒,都是對錢的不尊重。”

這個話題讨論激烈,戲谑和調侃并存,頗有點獵奇的味道。

但作為普通人,難免會發現,這類事情并非獵奇。

有錢人的為所欲為,其實早就見怪不見了。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最能讓人體會到這種懸殊落差感的,大概就是離娛樂圈最近的地方。

鎂光燈下的新一代明星們,早就過上了比“上海富太太”還要精緻優雅的生活。

前腳走上房車,随意踢翻的鞋子,助理緊跟其後給默默收好。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吃東西吐出帶着口水的食物殘渣, 也有人伸手去接。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也有個别“大腕”,仗着财富和名氣,時刻淩駕于普通人之上。

就連他們朝夕相處的助理,也常常不被當人看。

經紀人楊璐在綜藝中,就控訴了某位藝人對自己造成的傷害。

藝人不開心了,就把他叫到房間裡罵,宣洩情緒;

還曾把他丢在高速公路上,讓他睡浴缸、睡酒店的走廊……

楊璐作為一個專業的經紀人,在面對這些不公平待遇的時候,還是會産生心理陰影。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在娛樂圈,再離譜的要求,仿佛也成了很正常的事情。

明星們的任何一點喜好,都會被無限重視和放大。

比如明星們的通告單上,常常被密密麻麻地備注着:

咖啡隻能手磨,果盤必須得是星巴克,不能走路,無論去哪裡都要安排司機接送。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花錢雇人做這些事,看上去沒什麼不合理。

但即便如此,普通人在和明星一起工作時,還是難以接受這份落差感。

比如在劇組裡,一邊是日薪208萬的明星,一邊是月薪3000的群演,兩者對比十分慘烈。

有一位專業“龍套”曾透露:

“群演真的是整個劇組裡面等級最低的工種了,誰都能上來踩你一腳,那種感覺真的很不好受。”

哪怕隻有幾秒的鏡頭,也能讓你體會到“狗的卑微”。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主角們每拍一條,都需要重新整理服裝造型,不能有一絲疏忽。

反觀群演們,隻能穿着厚重的戲服幹等着,因為想躲躲雨,都要被領隊罵。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最悲哀的是,這些事情越來越成了“理所應當”。

有時候,明星好像已經優越成了人上人,完全沒演技、業務能力為0,也能混得風生水起。

非但如此,他們還享受着種種好處,任何一點努力都可以被無限放大。

落水拍戲是努力、磕傷碰傷是敬業……

連自己穿件衣服、拿個劇本、帶瓶水都能被誇成娛樂圈的一股清流。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然而,這些“表面努力”的明星們,卻更容易受到人們的崇拜。

近幾年,整個網際網路的審美趨勢,都逐漸戴上了金錢、名望、權力的濾鏡。

這種慕強式的“向上仰望”,也達到了巅峰。

不僅僅是明星,網絡紅人也是如此。

他們掌握着社會上更多的财富和資源,享受着更好的待遇和服務,同時被近乎瘋狂地追捧。

某社交軟上曾有個很火的标簽,叫做“老錢風”,指代那些通過世襲獲得财富的人。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因為是“有錢人”,是以值得更多的矚目和曝光,也更容易成為所謂的網紅。

就像世界杯期間爆火的卡達小王子,憑借一張表情包就火遍了大半個網際網路。

他憑借家裡的權勢,輕易攬獲了更多的崇拜。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更别說憑借一個“地理定位”就火遍全網的萬柳少爺。

豪宅、名畫的背景下,“少爺”随便運個籃球,就輕松吸粉幾十萬。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離了大譜,但也越來越“合理化”。

圍觀現在的娛樂圈、網紅圈,靠投機取巧地一夜爆紅,似乎越來越容易了。

新一代的偶像,也成了虞書欣、歐陽娜娜這類明星。

不是她們本身不優秀、不努力,而是比起這些,粉絲同樣喜歡她們優渥的家境下,還能展現出令人羨慕的那份财閥千金般的“松弛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以前,很多大衆偶像都是艱苦奮鬥,從底層靠自己一路拼殺上來,成為一代人的精神支柱。

他們的故事背後有血有淚,堅韌和勇敢都讓人動容。

但這些真正努力、靠實力從底層爬上去的優質偶像,似乎隻停在了上個時代。

真正想依靠自己的努力闖進演藝圈的草根,不是沒有成功的幾率,而是入場券的價碼太高,高到讓人望而生畏。

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悲哀?

小視并非仇富,也并不想灌輸“努力就會成功”的心靈雞湯,而是想說一種普通人的困境。

不管是面對“上海闊太”想花14萬找丫鬟,還是面對明星們某些過分的特權。

我們已經無力去探讨“花錢買下别人尊嚴”是否合理,這些資源不公的事情,也再難挑起我們任何情緒。

這反映出了整個社會的絕望——

我們似乎越來越抵觸,通過努力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的想法。

集體躺平、擺爛,接受着有錢人可以随意踐踏自己尊嚴的現實。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如果你深夜進入某些情感直播間,會發現淩晨3、4點的上千男男女女,都在排隊連麥,講述着同一個故事:

不管是情感、生活,在涉及到金錢、現實的時候,那種無力改變現狀的無可奈何。

最近幾年,普通人信心的衰退、對于未來的迷茫,都尤為明顯。

人們漸漸被生活磨平了棱角,認知逐漸變成了“努力無用”,進而更容易轉頭去崇拜那些天生帶有優渥資源的人。

是以,當我們看到資源傾斜導緻的結構性不公平時,我們的第一反應不再是憤怒,而是一種無能為力的羨慕。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這背後,恰恰反應出了優績主義的陷阱。

很多一夜爆火的網紅、星二代們,都更懂得如何利用人們的心理,去快速擷取人們的注意,又保持一種不至于被讨厭的程度。

他們雖然在家庭資源的加持下,以捷徑取得了成功,但是他們更懂得如何讨觀衆的歡心。

王思聰那種嚣張跋扈式的宣傳,已經過時很久了。

現在的星二代們更聰明,比如郭麒麟、張若昀、窦靖童,他們身上普遍呈現出一種平易近人、踏實努力的氣質。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觀衆們也漸漸喜歡上明星、網紅身上帶有的不卑不亢的真實感。

在萬柳少爺的評論區下,除了“天空一聲巨響,老奴閃亮登場”的玩梗。

還有更多誇贊的聲音:“真的很羨慕這種人,明明這麼有錢了還這麼努力上進!”

此前,爆火的選秀節目中,那些“富二代”們也更容易獲得粉絲的喜愛。

比如,自帶流量的“範丞丞”,在舞台上表現出的笨拙、坦誠,瞬間收獲了大批粉絲。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讓人産生“哥哥明明可以回去繼承家産,卻還是願意付出汗水去追求夢想”的幻想。

人們的“慕強”情緒,日漸成為主流。

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上流人士的确很上進,很努力,願意用拼搏去證明自己的價值。

但是,優績主義的本質就在于通過把努力和成就挂鈎,進而合理化抹殺這中間巨大的系統性的不公平。

就像麥克桑德爾教授所說:優績主義的精英,不僅要擁有和使用自己的特權,他還要通過稱贊他們也很努力來論證自己——

他們要讓普通人們看到,自己的确值得世界上的一切美好。

美國中産家庭中,考上藤校的孩子,在環境的影響下,也會從小就特别努力。

但資料還是略顯殘酷:

在美國,不隻常春藤,位列前一百多名的大學裡,72% 的學生來自收入水準前四分之一的家庭,隻有 3% 的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

盡管任何人都可以參加考試、申請大學,但實際上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在高等教育中占多數。

有多少同齡人,甚至連努力的機會、和他們同台競技的機會都沒有?

是以,普通人努力的價值,并不比這些天生自帶光環的人少。

而那些财富碾壓普通人的闊太、少爺們,也買不下任何人的尊嚴。

南韓電影《局内人》,裡面的報社總編輯說過一句台詞:文字即權力。

文字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潛移默化的。

當社會的精英們掌握着絕大多數的話語權,作為普通人就隻能被剝奪掉話語權,陷入深深的絕望中。

這也是當代人無力感的一部分原因:我們似乎掌控着一切,卻又對一切都無可奈何。

如今流行的中國故事,越來越傾向于精英叙事,就像一篇篇文章所出的标題:

#最讓人敬佩的富二代,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

但相比這些,我還是更喜歡以前的故事。

比如出道了30年,25歲從草根一路逆襲,終于拿到小金人的劉青雲。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還有拍了無數真刀實槍的武打戲,遺憾“陪跑”無數次,終于被認可的成龍。

普通人的故事也是如此。

在十幾年前,《感動中國》曾讓無數人落淚。

這些節目中,盡是平凡人的故事。

他們有外交大使、山區老師、緝毒警察、抗戰老兵,也有宇航員、工程師、科學家、運動員。

還有默默治病救人的赤腳醫生,拾荒助學的老人。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這些故事無不讓人蓦然感動,或是心潮澎湃。

而如今,這些故事變得不再流行,還被深深嫌棄:太紅、太假!

曾經,柴靜也做過不少類似的采訪,以紀錄片式的報道方式來拍攝,做出了“美麗中國人”系列。

在這些熱點事件中,有藥家鑫案的雙方父母專訪,有城管與小販,還有普通人攔路救狗事件。

做這些故事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想給普通中國人以尊嚴。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

這些普通人的奮鬥故事,讓我們有了底氣,有了脊梁。

也是這些平凡的故事,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不卑不亢,不至于陷入深深的絕望。

這樣的中國叙事,是能夠讓人挺起胸膛做人的故事。

就像一句話說的那樣:“鎂光燈下叫藝術,烈日下塵埃裡才是生活。”

點個“在看”,普通人的冷暖悲歡,才是真實的人間。

“14萬一個月,我跪地當丫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