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元帥往往都是我黨的元老級人物,在革命戰争年代擔任方面軍的首長。而大将往往都是在解放戰争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将軍,而且在建國後還要擔任各兵種司令員,才能成為開國大将。從上将開始,就要綜合考慮紅軍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争時期的表現了,那麼誰是抗戰時期職位最高的開國上将呢?這個人就是蕭克。

蕭克是黃埔軍校四期的學生,在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的時候,蕭克選擇站在我黨的陣營,并參加了南昌起義。當時他的職位還不高,隻是一個連長,但是蕭克之後立下了很多戰功,是以慢慢從連長升為團長、旅長、師長等職務。
紅六軍團成立時,上司班子就是由任弼時、蕭克和王震三個人組成。他們一起指揮紅六軍團向西進軍,為紅軍主力開辟道路。紅六軍團從江西輾轉湖南、廣西、貴州等地,打退了無數次蔣介石的追擊,最後在四川的甘孜和紅二軍團整合為紅二方面軍。當時紅二方面軍的總指揮是賀老總,蕭克擔任副總指揮,地位非常高,同時期沒有哪個開國上将的職位比他更高。
抗戰時期蕭克繼續擔任賀老總的副手,職務是120師副師長。當時八路軍一共有三個師長三個副師長,在這六個人中間隻有蕭克後來不是元帥。而開國上将大多在抗戰時期都是團級幹部,他這個師級幹部也非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蔣介石給蕭克的軍銜是中将。而徐向前、聶榮臻、徐海東等人不過是少将。
如果蕭克能繼續保持自己的地位,他絕不可能僅僅是開國上将。可惜他在解放戰争時期并沒有擔任過主要軍事指揮官,比如縱隊司令這樣的職務。他的主要任務是擔任參謀長,或者是聯絡民主人士和策劃起義,主要都是一些文職工作。這多多少少對蕭克的授銜造成了一些影響。
而且在建國後,蕭克的任務也主要是籌建軍事學院,并沒有參加像抗美援朝這樣的戰争,是以他的戰功一直都是止步不前。是以蕭克在1955年的時候才被授予上将軍銜,有人為他叫屈,但蕭克确實是在最為重要的解放戰争中沒有突出的戰績。而且他還在上将中排名第一位,還是比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