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片段误解的“史迪威公路”

作者:3只木

1944年3月开始,由史迪威将军在印度蓝姆迦基地,按照美军训练方式,训练出来的孙立人部新1军,清一色美式装备,由坦克、装甲车攻击开道,经过艰苦卓绝的胡康谷地,孟拱谷地和密支那战役,打通了印度到缅甸的通道。紧跟着前线部队的美军第45工兵团,823航空工程营,中国驻印军工兵第10团,克服重重困难和小股日军扰袭,修筑“中印公路”,前线部队打到那里,筑路部队就把公路修到那里。

被片段误解的“史迪威公路”

路牌上史迪威公路列多至昆明1079公里

1945年1月,“中印公路”胜利打通。从印度边境小镇列多,经缅甸密支那,分南北两线连接滇缅公路。1月15日正式通车,蒋介石在庆祝仪式上宣布:“我们打破了敌人对中国的包围。请允许我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为这条公路命名,纪念他杰出的贡献,纪念他指挥下的盟军部队和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役以及修筑公路的过程中作出的杰出贡献”。

被片段误解的“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公路示意图

从史迪威公路名称的由来看,开始的史迪威公路是指从印度的列多到缅甸的密支那,再经中缅边界的猴桥口岸,到达中国的腾冲,龙陵接滇缅公路的北线和经缅甸的密支那分支、经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与滇缅公路连接的南线。

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一路高歌南进,于3月30日攻克乔梅,与英军会师,收复缅甸,彻底打通了滇缅公路。

从此,国际援华抗战物资,或从印度加尔各答港,运至印缅边界的列多,经中印公路到滇缅公路,或从缅甸经滇缅公路到昆明,再经滇黔公路到贵阳,又由川黔公路运到重庆或经黔桂公路到河池,接湘桂铁路运到全国各地抗日战场。另外,还有一条重要的运送线路,就是通过中印公路和滇缅公路到云南祥云下庄,再接西祥公路运到西昌,再由西昌经乐西公路到乐山再运到成都。

被片段误解的“史迪威公路”

里程牌

“史迪威公路”后期被延伸扩展,也不专指某条公路,而是构成一个泛泛的公路体系。在这里有必要扩展介绍一下,组成这条被称为“抗战生命线”各条公路的修建情况。

1、最早修建的是滇黔公路。1929年1月,云南王龙云为了改变云南现代交通“通国外不通国内”,对外交通却被法国人所控制的局面,决定修筑滇黔公路滇段。当月随即开工。至1937年3月底,从昆明起至贵州盘县路段的工程全部竣工,与贵阳修至盘县的公路连接,滇黔公路正式贯通。滇段从昆明东站起,经嵩明杨林镇、马龙、曲靖、沾益、平彝(今富源县)至贵州省盘县,里程为313.7公里。结束了云南去内地要先出国经越南、绕道香港的历史。

被片段误解的“史迪威公路”

滇黔线控制性工程的盘江大桥

2、滇缅公路。“七七事变”爆发后,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云南省主席龙云主动向蒋介石提出,云南出兵二十万,开扑抗日前线。建议日军可能会切断中国的国际交通线,香港和越南的国际运输必会受到影响,并提出《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计划》,确保西南对外交通畅通无阻。会上龙云表示:公路由地方负责,中央补助;铁路由中央负责,云南地方政府协助修筑。

1937年11月2日,国民政府正式下令龙云,由行政院拨款200万元,要他负责限期一年修通滇缅公路,打通国际交通线。事关国防军事及抗战前途,云南省政府不敢怠慢,采取"非常时期"动员办法,通令该路沿线各县和设治局,限12月份征调滇西各县农民义务修路,务必于一年内完成。公路修建采取“统一勘测、就地征工、分段施工、县乡包干”的办法,责任到线过县乡。据载,时任公路经过的县长都接到云南省政府"鸡毛信"紧急命令,同时收到一副手铐,命令:该县工程限期完成,否则县长自戴手铐来昆明听候处分。

被片段误解的“史迪威公路”

滇缅公路上的军车

从1937年11月开始,12个县的20万各族人民自带口粮行李扎营千里,冒着瘴疠,劈山开路,凭着一腔报国热血以献出两三千人生命为代价。滇缅公路起于昆明止于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云南段全长959.4公里,缅甸段186.7公里。1937年12月,滇缅公路工程正式开工。1938年8月底,经过九个月的艰苦奋斗,滇缅公路终于提前竣工通车。

3、乐西公路。1937年抗战爆发后,当时的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8年8月,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全线通车,但进入四川特别是战时陪都重庆的物资要绕道贵州,因此,修建乐西公路可以作为四川通往缅甸国际公路的一条最直接的通道,被称为“抗战的第二生命线”。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蒋介石当年曾有这样的打算,如果日军攻入重庆,陪都失守,国民政府将再次迁都至西昌。(1939年初,国民党中央在西昌设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昌行辕,就是为再次迁都作提前准备)。如果西昌也失守,就转到印度做流亡政府。所以,政府下死命令,乐西公路必须在1940年内完工,蒋介石6次手喻督促,否则以贻误军机论处。

乐西公路起自四川省乐山县,跨青衣江,经峨眉、龙池,再循大渡河经新场、金口河、绕越蓑衣岭,至岩窝沟,入西康省,偏西南行抵汉源县,沿大渡河至石棉;继续南行经冕宁、泸沽,止于西康省西昌,其终点与西祥公路衔接,全程525公里。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奋斗三年,于1942年建成通车。

被片段误解的“史迪威公路”

4、西祥公路。为确保远东战事顺利进行,美国人认为史迪威公路还要向东延伸到贵阳,进而直达重庆。另开一条向北经西昌、雅安直达成都,以输送援华物资支援中国的西北和华北战场。因此,在滇缅公路修建同时,美国人力促中国整修滇黔公路和修建西祥公路。

西祥公路于1940年11月开工,至次年5月,仅仅大半年时间便全线通车。西祥公路起于西昌,止于云南祥云下庄,全长548公里,在四川境内有260公里,云南288公里。从攀枝花金沙江边的拉鲊村渡口渡过,在云南公路线穿永仁、大姚、姚安、祥云四县(特注:不经过南华),在下庄街与滇缅公路交汇。

被片段误解的“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检验中国驻印军

约瑟夫.史迪威将军被盟军任命的中国、印度、缅甸远东战区总司令。被蒋介石任命的中国军队总参谋长。统领这一战区的所有军事行动,在这一战区盟军与日军争夺的核心,就是上面这几条公路组成的“抗战生命线”。依其重要性,显然美军要主导公路的管理权,运送物资的分配权。英美国家的军人和士兵,记者以及国民可没有心情去区别中印、滇缅、滇黔、川黔公路和北线的西祥、乐西公路,在他们看来,所有这些线路就是两个名称,前面的的叫“史迪威公路”(或者缅甸公路,后面的叫“史迪威北线”。

被片段误解的“史迪威公路”

美国画报里史迪威公路标志24拐

在美英主导的宣传工具和沿线路标牌中,统统把印度列多到昆明的公路称为“史迪威公路”,昆明经贵阳到重庆的叫“史迪威公路延长线”,祥云下庄经西昌到成都的叫做“史迪威公路北线”,并基本上以此记录在报刊、杂志、照片之中。中国人自己记录下来的资料很少,并很残缺,所以说到“史迪威公路”,现代中国人依据的基本上是当时美国的各类资料,这些资料的观点立场就是美英粗糙的认识,以至于把国人对“史迪威公路”的概念搞得模糊不清的。

被片段误解的“史迪威公路”

图上标明为列多,史迪威,缅甸公路里程表

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贵州晴隆县城西南1公里处的24道拐,一直在滇缅公路上去找,直到2004年,一个认真细心执着的中国二战历史研究者发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声称多方寻找"24拐"照片的地点,却在贵州省晴隆县近郊找到。美国人照片上的史迪威公路标志不在云南,而是在贵州,从而纠正了五十七年来"24拐"在滇缅路上的谬误。

被片段误解的“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公路标志24拐

还有一点就是,到了云南省有史迪威公路,到贵州省也有史迪威公路,到四川省也称他们有史迪威公路,并且各自引以为傲,互不待见,各自建立了很多孤立的“史迪威公路博物馆”。其实站在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他们全是一个公路体系,就是称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都可以泛称“史迪威公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