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駐印軍成立後,新1軍軍長為何是鄭洞國,而不是邱清泉?

抗日戰争時,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總體上是遠弱于日軍的,有些裝備較差的軍隊甚至隻有日軍火力的幾十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對日作戰的難度很大,付出的傷亡往往也很多。

但是在中國軍隊整體裝備弱于日軍的大背景下,卻也有一支美械裝備的駐印軍存在。這支部隊的武器裝備和火力是強于當面日軍的,而且其兵員素質也是優中選優,在這種情況下與日軍的作戰便能以相對小的代價獲得較大的戰果。

中國駐印軍成立後,新1軍軍長為何是鄭洞國,而不是邱清泉?

我們知道,駐印軍最早隻有新1軍,後來随着兵力規模的擴充又分編出了新6軍。如今在網上一提新1軍,那就是新1軍軍長孫立人如何如何;而提到新6軍,則是新6軍軍長廖耀湘如何如何。

其實在孫立人和廖耀湘還當着駐印軍師長、駐印軍隻有一個新1軍時,該軍首任軍長卻是鄭洞國。而在當時決定新1軍軍長人選時,鄭洞國尚不是唯一人選,最早標明的是邱清泉,甚至黃維和李及蘭也在讨論之列。

為什麼駐印軍新1軍的首任軍長不考慮孫立人或廖耀湘,而要從國内部隊中選将?最後去的又為何是鄭洞國,而不是邱清泉等人?鄭洞國擔任新1軍軍長期間,為何又特别低調,以至于至今很多人都不曾知曉?

本文便一起來探讨下。

首先,我們先講一下中國駐印軍的來源。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争爆發後,日軍除向美國開戰外,也向英國開戰并派出海陸兵力向東南亞地區的英國殖民地發動攻擊。

當時緬甸為英國殖民地,而且連同着印度,此為其必保之地;而緬甸通道是當時國府僅有的海外交通線,是以國府對于緬甸防衛十分看重,雙方在保衛緬甸的問題上有共同利益。

中國駐印軍成立後,新1軍軍長為何是鄭洞國,而不是邱清泉?

英緬當局在日軍尚未展開進攻前,即有請國軍入緬之意。但是英國人當時的心态又比較複雜,既在軍事上高估自身戰力,又在政治上害怕國軍入緬後會對其在緬甸的統治造成威脅,故而日軍這邊是步步緊逼,而國軍入緬部隊卻是遲遲不能成行。

直到1942年2月,國軍部隊才陸續入緬,而到3月12日仰光已失守後,中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才正式成立。

其司令長官初定為衛立煌,但衛立煌沒有到任,實際是擔任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的杜聿明代理,後來羅卓英到位繼任。當時遠征軍所轄部隊有3個軍,計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編制兵力約10萬人。

在遠征軍的指揮上,内部問題極大,老蔣和美、英之間皆沖突重重。史迪威認為遠征軍應由其來指揮,但遠征軍本有司令長官羅卓英,而實際上下面掌握實權的又是杜聿明,此外參謀團還有指揮權限,各軍師長也自有打算。

在這種多頭指揮之下,再加上英緬方面的扯後腿,導緻遠征軍整體實際上沒有真正擺開架勢好好打一打,就稀裡糊塗地敗了。

中國駐印軍成立後,新1軍軍長為何是鄭洞國,而不是邱清泉?

日軍尾随而至,直接沖入緬北又向我滇西攻擊,遠征軍除戰損一部外,非戰鬥損失遠大于戰損。其餘兵力一部退回雲南,另一部則撤至印度。

其中撤至印度的這一部分主要是新38師大部、新22師殘部以及其他零散人員,合計隻有約1萬餘人。

緬甸作戰慘敗之後,史迪威極感憤怒,認為老蔣應允他的指揮權根本就沒有落實,杜聿明等也對史迪威意見很大,認為他在亂指揮。老蔣當時确曾應允史迪威有指揮權,實則又不願放權,同時為了求得美援還不能跟史迪威直接鬧翻,是以當時的情況就比較混亂。

史迪威對國府方面從老蔣到大部分将領都極為不滿,他希望能有一支真正在自己指揮下的軍隊。退入國内的遠征軍不好控制,但退到印度的這部分國軍卻使得史迪威燃起了希望。

早在1942年4月緬甸戰事尚在進行時,史迪威即向老蔣遞交了《在印度組織訓練中國軍隊計劃書》,而随後遠征軍餘部抵印,那麼駐印部隊便有了基礎,然後從國内空運兵員,在印度就地換裝并組織訓練就可以進行了。

中國駐印軍成立後,新1軍軍長為何是鄭洞國,而不是邱清泉?

史迪威本人當時也如願地當上了中國駐印軍的總指揮,而羅卓英則轉任駐印軍副總指揮。至于杜聿明,因為跟史迪威沖突極大,是以其第5軍軍部雖然就在印度,但是随後還是開回了國内。是以駐印軍之下,當時隻有新22師和新38師以及從國内空運兵員、接收裝備組建的特種部隊。

前面說過,史迪威對國軍當時的大部分将領都是沒有好感的,甚至于對國軍軍官也沒有好感,他認為國軍士兵是好士兵,但軍官和将領不行。

其實國軍當時的将領和軍官普遍存在喝兵血、吃空饷、壓榨士兵等惡疾,但史迪威過于極端,決定從美軍中抽調軍官,直接替換掉駐印軍中的軍官,而隻要中國士兵。

對于這種情況自然引起了國府高層和駐印軍的強烈反彈,最終結果是互相妥協,美軍軍官不再替代中國軍官,轉而擔任聯絡和訓練職責,但發放軍饷等必須由美軍來負責。

而羅卓英因“終日繞室彷徨,對于軍隊之教育訓練毫無辦法”被排擠回國,駐印軍副總指揮部就此取消;同時為了平衡,駐印軍成立新1軍軍部,由國内選派軍長,那麼這個軍長的人選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中國駐印軍成立後,新1軍軍長為何是鄭洞國,而不是邱清泉?

首先,新22師師長廖耀湘和新38師師長孫立人不在考慮之列,這裡面既有資曆問題,也有代表國府對美交涉的重任,廖和孫尚不夠格。

最初新1軍軍長人選初定為是邱清泉,邱是黃埔二期生,參加過東征和北伐,後又赴德國留學。全面抗戰開始前,邱清泉回到國内,擔任教導總隊參謀長。南京戰後,邱清泉任第200師副師長(注:師長為杜聿明,該師為首個機械化師),後又任新22師師長,曾率部參加蘭封會戰和昆侖關之戰。

1940年,邱清泉任第5軍副軍長,後轉任侍從室參議、補訓處處長、陸軍軍官學校第7分校副主任等職。

據說邱清泉得到消息後,連幕僚都找好了,還請人教授外交禮儀等,就等着赴印上任了。但是徐庭瑤、杜聿明等老長官認為,邱清泉脾氣暴躁,恐怕不能跟史迪威很好相處,而建議以鄭洞國調任。

當然除了脾氣方面的因素外,還有能力方面,如在當時電文中即評價“本定邱清泉,恐其能力與經驗不足,故決令其與鄭洞國對調”。不過杜聿明也沒有虧待邱清泉,不久後邱清泉出任第5軍軍長。

當時陳誠也簡單提過“駐印軍拟請黃維或李及蘭前往指揮,因獨當一方面之将領學術經驗均須注意也”,不過陳誠也表示“如能調鄭洞國前往亦可”,是以最後標明的還是鄭洞國。

中國駐印軍成立後,新1軍軍長為何是鄭洞國,而不是邱清泉?

鄭洞國,黃埔一期生,文化素養很好,曾參加過東征和北伐。1933年長城抗戰時,任第2師第4旅旅長的鄭洞國曾率部與日軍血戰,是中央軍中較早有對日作戰經驗的将領。

全面抗戰開始後,任第2師師長的鄭洞國率部在河北、山東一線作戰,曾參加了台兒莊戰役。之後,鄭洞國轉入湯恩伯部任職,擔任第98軍軍長。

此時杜聿明邀請鄭洞國到新11軍擔任榮譽第1師師長,新11軍就是後來的第5軍,是當時國軍裝備最精良的部隊,榮1師基幹兵員又大都是傷愈歸隊老兵,鄭洞國欣然前往。不久後新11軍改為第5軍,鄭洞國任副軍長兼榮1師師長,曾率部參加了昆侖關之戰。

1940年,鄭洞國率榮1師脫離第5軍,重編新11軍并任軍長,新11軍後改為第8軍,鄭洞國仍任軍長。

在選任新1軍軍長時,之是以選鄭洞國,首先在資曆方面沒有問題,鄭既是黃埔一期生,又是主力軍的軍長;在作戰經驗方面也很充足,無論是長城抗戰、台兒莊大捷、昆侖關大捷等,鄭洞國均有參與。

中國駐印軍成立後,新1軍軍長為何是鄭洞國,而不是邱清泉?

另外鄭洞國還曾在第5軍中任職,對機械化部隊認識較為深刻。最後鄭洞國脾氣很好,能顧全大局,這也是加分項。

標明鄭洞國後,老蔣曾親自召見,不過鄭洞國對跟美國人打交道有顧慮。老蔣表示了解,但還是打氣稱選擇你是經過反複考慮的,你去就是最合适的,鄭洞國遂赴印上任。

在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看來,排擠掉羅卓英的副總指揮部是個成功,但又來個鄭洞國的新1軍軍部,那自然是不爽的。是以史迪威對鄭洞國的到來,可謂是沒有絲毫好感,在史迪威的日記中便能感受到這一點。

是以鄭洞國的新1軍軍部,其實根本就沒有直屬部隊,全部隻有三四十号人,駐印軍的炮兵、裝甲兵、工兵等都是直屬于駐印軍總指揮部的。

在這種情況下,新1軍軍部很顯然是沒有指揮權的。而對此,早在鄭洞國赴印前,國府高層便有所估計。如何應欽在臨行前便對鄭洞國交代任務,一則是跟美英方面打好交道;二則隻是團結駐印軍内部。到印度後,史迪威明确給予鄭洞國新1軍軍部的職權僅是管理軍風紀。

著名的曆史學家黃仁宇當時就在鄭洞國的新1軍軍部任參謀,其曾這麼說道:

中國駐印軍成立後,新1軍軍長為何是鄭洞國,而不是邱清泉?

鄭洞國内向保守、溫文儒雅,在國軍将領中以謙遜知名。他的長處在于堅韌不拔,從來不喜歡邀功請賞,懂得尊重長官,能夠接受同僚決定遊戲規則。他對部下很是慷慨,放手讓他們行事,總是替他們說話。蔣介石派他去統率新編第1軍,似乎找到在史迪威手下做事的适合人選。

但是新1軍軍長雖然是鄭洞國,可是他顯然沒有指揮權限,黃仁宇還這麼說道:

直到今天,我仍然無法了解,是誰和美國達成協定,讓我們的總指揮毫無指揮權,隻能充當憲兵司令,而總司令部也隻能充當軍法官的辦公室。鄭将軍很不贊成,我們也有同感,不過,所有的意見和抗議全部無效。

後來指揮部讓鄭将軍帶來第二批軍官,是他從以前統率的第八軍之中抽調來的。但在指揮權方面,美方的立場堅定,絕無退讓餘地。鄭将軍于印度及緬甸值勤時,唯一可以有效指揮的軍隊,隻不過是一整排由中尉統領的衛兵。

實際上沒有指揮權限的還不止是鄭洞國,就連新22師師長廖耀湘、新38師師長孫立人最初也沒有指揮權。

中國駐印軍成立後,新1軍軍長為何是鄭洞國,而不是邱清泉?

後來前線部隊确實打得不錯,這批将領和軍官的表現也可以,史迪威才逐漸放權,但是鄭洞國依然沒有指揮權。

為此鄭洞國也曾表示請求調回國内,但并沒有被準許。反倒是在駐印軍的步兵師擴大到5個,分編為2個軍之後,由新1軍軍長升任副總指揮,執掌重設的副總指揮部,繼續之前的任務。此時,孫立人才擔任了新1軍軍長,但孫是有指揮權的。

史迪威這種人性格偏激,但并非油鹽不進,真正能打的指揮官他還是能重用的。不過鄭洞國跟孫立人、廖耀湘情況不一樣,後兩者是實際帶兵的,而鄭洞國是代表老蔣空降的,是以不能賦予真正的指揮權。直到後來史迪威去職後,依然還是如此,這就說明鄭洞國沒有指揮權不止是史迪威的意思。

當然了,由于鄭洞國的實際表現,史迪威後來對鄭洞國的态度沒有一開始那麼強硬,後來鄭洞國也經常能到前線視察,并出謀劃策,如在密支那戰役中即是如此,也盡力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同時駐印軍部隊也深知新1軍軍部存在的意義,經常通過聯絡參謀等,表達自己的态度。

中國駐印軍成立後,新1軍軍長為何是鄭洞國,而不是邱清泉?

對鄭洞國本人而言,印緬時期的經曆顯然是不太順心的,但他仍然對史迪威做出了相對客觀的評價:

盡管他對中國将領素有偏見,性情也比較急躁,在一些事情的處置上對中國方面不夠尊重。但應當承認,他畢竟是一位正直的、很有才華的軍事将領。在對日作戰問題上,他的态度不僅始終是認真、積極的,而且頗具戰略眼光,在指揮上很有一套辦法。

可能也正是因為有這種認識高度,鄭洞國才被選任為新1軍首任軍長,并在駐印軍中長期任職。從其實際擔負的任務來說,還是很好地完成了。隻不過對于指揮官來說,不能直接指揮作戰其實是莫大的痛苦。如今我們談起中國駐印軍,這段曆史也應當了解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