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那些事兒》中,有哪些地方是錯的?

《明朝那些事兒》中,有哪些地方是錯的?

網絡小說發展到今天,經由讀者、市場、專家的推介,形成了一些經典化的作品。這些小說之是以重要,是因為它們應時代文化風潮而生,為廣大讀者所喜愛,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産生了深遠的文化影響。

自2006年在天涯論壇連載以來,《明朝那些事兒》備受關注,在網上擁有大量的“明礬”,實體書、漫畫版小說、有聲小說等相繼跟上,實體書占據銷售書榜十年,銷量達2000多萬冊,并被譯為日、韓、英等多國文字。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依據“90%的真實的曆史”創作的小說,作者從5歲開始讀了15年的史書,以“曆史可以寫得更好看”為創作原則,确立了一種以網絡文風寫曆史小說的風格樣式。

《明朝那些事兒》中,有哪些地方是錯的?

《明朝那些事兒》雖然描寫的是曆史史實,但既不是對生硬的史料典籍的翻譯和注解,也不像曆史小說,如《三國演義》對《三國志》那樣以曆史為基礎進行虛構和演繹,它以一種質樸而生動的文風,以小說、散文,甚至雜文、科普的寫作手法,用紀傳體和編年體混合進行的方式,采用風趣、通俗、生動而富有情感的筆觸展開描寫,作品現場感和畫面感很強,輕松易讀,引人入勝。

但很多作品都難免有作者喜好偏見的痕迹,觀點難免有作者的主觀性,這套書也不例外。

《明朝那些事兒》中,有哪些地方是錯的?

我認為這套書最明顯的主觀性,是作者偏愛明朝,美化了明朝的有些人和事,以至于在作者筆下有些昏君也是明白人,佞臣也可圈可點,黨争隻是一台戲,權謀之術是一門生存技巧。

例如,作者說:“萬曆年間,許多地方衙門裡面壓根兒就沒有官,也沒有苛捐雜稅、A錢受賄……”這樣看來,似乎這個明朝滅亡之源起的時期,是政治清廉、賦稅極少的了?

但我在其他史書中查到,萬曆年間,朝廷專門派稅使及太監到地方收稅,且在官方規定稅額外,任意征收苛捐雜稅,機戶面臨破産,機工面臨失業。且因當時經濟重心已經南移,是以稅收尤以蘇杭為重。

《明朝那些事兒》中,有哪些地方是錯的?

作者不僅對明朝有些皇帝評價不客觀,對有些鄰國的評價也不客觀。

在作者眼中,明朝地大物博、人才輩出,當時的周邊國家、民族皆為蠻夷,他們武器落後、戰術低級。這在萬曆三大征之北韓戰争中展現得最明顯。

作者筆下的日軍将領,腦子遲鈍,隻會逃跑。北韓軍隊毫無戰鬥力,不堪一擊(除李舜臣外),而明軍所到之處,戰必勝,攻必克。但事實上呢?

史書記載大明朝是“幾舉海内之全力”,“前後共計消耗白銀近800萬兩,出兵數十萬,反複與日軍拉鋸戰,最終異常艱苦地赢得了勝利。這場戰争具有重整整個東亞軍事格局的影響力,大明王朝因為它,耗盡國庫,以至于在未來的幾十年裡無力鎮壓後金(清),緻使後金終成心腹大患”。

《明朝那些事兒》中,有哪些地方是錯的?

作者對有些事物的評價也不夠客觀。

例如,《明朝那些事兒》中把關甯軍吹捧成天下第一強軍,對甯錦防線也吹捧至極。

其實關甯防線根本不是防線,而是進攻基地,因為敵軍可以輕易繞開,而且這個戰略有一個很大缺陷,或者說一個很大代價,那就是十分燒錢。

各種軍械、城堡、軍饷、物資等,都要投入大量金錢。後期關甯成了明朝政府财政支出上最頭疼的大問題。總之,甯錦防線戰略作用有限,投入卻巨大,成本效益不高。

以上僅是我,一個忠實的“明史迷”讀《明朝那些事兒》的一些看法、感想,但這并不影響我對《明朝那些事兒》其書、其作者的喜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