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class="pgc-h-arrow-right">電影《七宗罪》中,有句名言是這樣說的。</h3>
遇到危險的時候不要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
為何對這句話印象深刻,如果喊救命,很多人會想,事不關己高高挂起,要是喊失火,就和自身息息相關,救火的人,相對會更多點。
而這一切的根源,來自自私!

(自私的人性解讀)
<h3 class="pgc-h-arrow-right">那麼自私何解?</h3>
廣義上看,自私是基于“個人利益”需求做出的行為及反應,出發點是個人利益。
狹義上看,自私是基于“自我中心”為出發點的行為及反應,出發點是自我中心。
廣義狹義疊加後,個人,自我,成了自私的根源。
而個人和自我該如何解讀?一個是社會屬性,一個是心理屬性!
社會屬性看,将個人利益置于最上層就是自私,心理屬性看将自我放在第一位排斥異己者就是自私,這無疑是個性缺陷的一種!
如果自私的人,是普通人,破壞力僅限于自身社交圈,還不算什麼,如果是位高權重的人,那就破壞力驚人了。
(公叔痤)
<h3 class="pgc-h-arrow-right">這樣因自私誤國誤民的人,也史書不絕,其中翹楚,必有魏國公叔痤!</h3>
公叔痤其人,屬戰國時魏國重臣,仕途橫跨魏文侯武侯魏惠王三代人,見證了魏國由盛轉衰的整個過程。
而他基于自私做的兩件事,也注定了魏國的衰微。
第一件事,就是在擔任魏國相國後,深感吳起才華出衆,會威脅自己地位,用陰謀詭計,讓公主媳婦配合自己演了場戲,最後逼走了能左右戰國的大才吳起,也拉開了魏國人才流失的序幕。
曾經的魏文侯從善如流,善于納才,這樣的風氣,到了魏武候哪,卻因為公叔痤這樣的宰相在位,成了過去時。
到魏惠王時,這樣的人依舊身居高位,也讓魏國又一次遭遇重創,那就是錯失商鞅!
稍許了解曆史的估計會想,這公叔痤不是在臨死之前,向魏惠王舉薦了公孫鞅(商鞅)嗎,為何還如此說他。
(商鞅)
<h3 class="pgc-h-arrow-right">關于這點,太史公司馬遷看的很明白。</h3>
由此才有史記中專門加一筆的出現: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
這知其賢和未及進意味深長,過早舉薦有才的商鞅,公叔痤相國之位會受影響,臨終舉薦則會博得舉賢之名,對自身利益沒影響。
司馬遷老爺子眼光真毒啊,他看透了這個大忠似奸,大僞似真的僞君子。
這個僞君子并不是思維方式獨特。
他的排擠吳起舉薦商鞅,還有後續勸誡商鞅逃跑的言語也不是公私分明,這所有一切的出發點,僅僅源自自私而已。
試想啊,公叔痤要真是如此舉賢任能,公私分明,吳起會走,商鞅會不受重用?
(吳起憋屈逃魏)
<h3 class="pgc-h-arrow-right">這言行,深深契合了廣義自私和狹義自私。</h3>
個人利益至上才有吳起逃亡,自我中心為主才有舉薦商鞅,目的不言自明。
但是這言行卻坑了自己的國家還有當時的君主魏惠王。
魏惠王屬魏文侯孫子,算上魏武候,這三代人混的那是一代不如一代。
魏武候剛死時,遭遇一場内亂,進而引發韓趙兩國聯合攻擊魏國。
結局是,剛剛繼任的魏惠王大敗。
<h3 class="pgc-h-arrow-right">強大的魏國也成了砧闆上的魚肉,要不是韓趙意見不合,魏國估計要亡。</h3>
務虛的趙國說:三晉一家,即便打敗了,看魏文侯面子,也不能滅魏啊,割地得了。
務實的南韓說:三晉争霸,敗了就要命,他們想和趙國一起将魏國一分為二,變成無足輕重的小國。
最後兩方為了處理魏國,争執不下,結果就這樣退兵不打了.....
(死裡逃生魏惠王依舊氣質不改)
這真是,我不知說啥好!
魏惠王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上台的!
剛一登基就差點國破家亡,按理說應更兢兢業業重視人才才對。
一開始他也确實如此,長期求教治國之道,還和大儒孟子談了不少次治國之道,也收納了如龐涓這樣的大才。
但骨子裡的二代氣質卻改不了,加上身邊有一個嫉賢妒能的公叔痤和龐涓在,魏國人才流失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h3 class="pgc-h-arrow-right">一般而言,君王和臣下屬相輔相成關系。</h3>
君王如務實,重視人才,膽魄十足,明見非常,臣下也會如此。
君王如務虛,重名輕才,愛慕虛名,行事多疑,臣下也會如此。
君臣皆務虛,這國家就會在山呼萬歲的美好幻覺和強盛無比的夢境中,漸漸沉淪。
沉淪于這樣感覺中的魏惠王,難免有老子天下第一誤讀,又如何會有禮賢下士誠心。
(魏國版圖)
這兩個感覺疊加後,就注定了魏惠王面對公叔痤臨終告白會不屑一顧!
面對公叔痤将死時的言語!
公孫鞅屬大才,國君當“舉國而聽之”,心高氣傲的魏惠王隻會認為,這是公叔痤老糊塗後的胡言亂語。至于後續公叔痤所言的,如不能用,就一定要将商鞅殺死的話,已将老家夥歸為老糊塗的魏惠王又如何會聽信?
<h3 class="pgc-h-arrow-right">換個角度看,其實公叔痤的話語表述,還有舉薦方式都有問題。</h3>
公孫鞅(商鞅)才華出衆,可那時不過一小侍從,即便越級提拔,也不能如此舉薦啊,這不是擡舉他,反而有可能害他。
是以那一刻的公叔痤,估摸着也有點居心不良。
唯一可惜的是,不懂公叔痤自私的魏惠王,自己也有問題。
按理說,一個值得自己相國強烈推薦的人才,再不濟你也該見見吧,聊一聊後也許就知曉是何種人物了咧。可惜的是,魏惠王聽完後,即不殺公孫鞅,也不用公孫鞅,反而将其直接束之高閣,就此和戰國最牛變法家商鞅失之交臂。
<h3 class="pgc-h-arrow-right">不誇張的說,戰國有兩個大才,屬能立馬改變國家強弱豪傑。</h3>
第一個吳起,曆仕三國,救魯,強魏,變楚,他去那個國家,那個國家就立馬變強。
另一個商鞅,到秦國一見秦孝公,立馬讓秦國這個戰國弱雞,變成橫絕天的強國。
這兩人屬時代先鋒,他們所思所想還有施政方針膽魄,都屬頂級職業經理人之列。
君王要肯放權,真做到“舉國而聽之”,霸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強國人才都丢了)
<h3 class="pgc-h-arrow-right">可惜的是,這樣人才,魏國都錯失了,而且一連兩次因同一個人錯失。</h3>
這人就是自私的公叔痤,這真是曆史的巧合和笑話!
魏惠王失去了寶藏人才,除個性缺陷不識貨外,自私的公叔痤也影響了他,不知後續二十年,面對變法後的虎狼秦軍,那時的魏惠王是否後悔!
秦國崛起還有和世仇秦國的不斷戰鬥,徹底打掉魏國霸業。
河西之地丢失引國都搬遷,也讓魏國徹底成了二流國家。
一個自私的人就是有如此破壞力,讓三代人建立的霸業消解,也放大了君上的缺陷。
魏國霸業隕落,魏惠王有責任,公叔痤何嘗又不是罪魁禍首!
周顯王八年(公元前361年)公孫鞅者,衛之庶孫也,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病,魏惠王往問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衛鞅,年雖少,有奇才,願君舉國而聽之!”王默然。公叔曰:“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召鞅謝曰:“吾先君而後臣,故先為君謀,後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卒不去。王出,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衛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