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齊威王解困而立功,後卻成魏惠王忠臣,轉變源于燕國那場生死局

多年以後,齊威王有沒有對後半生的胡亂作為心存悔意?

為齊威王解困而立功,後卻成魏惠王忠臣,轉變源于燕國那場生死局

公元前334年,齊威王将魏惠王召來徐州(今山東滕州市東南),與魏國一起稱王。齊威王稱王之舉,其實更多是發洩對周王室緻伯于秦的高度不滿:齊國兩次大勝前霸主魏國,都沒能換來周王室的認同,憑什麼讓身處蠻夷之地的秦國登上霸主之位?既然當不上霸主,還不如自己稱王!

此時的齊國,周邊已難以找到足以與之相抗衡的國家。不過,也有例外。

齊國鄰國當中,有一個國家長期不參與中原争霸,逍遙獨立于北方——燕國。姜齊時代,齊國曾多次助力燕國,燕國也多次與齊聯姻。田氏代齊之後,或許是因為感恩姜齊,燕國絕少與齊國往來。如今齊國稱王後,無論是魏、韓、趙等強國還是宋、魯、中山等弱國,無不對齊禮讓三分,唯有燕國對齊國不理不睬,是可忍、孰可忍?

于是,齊威王突然下令,命齊軍前往攻打燕國的權邑(今河北正定縣北二十裡)。齊威王此舉,意外地激發起東周江湖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因為剛與燕國聯姻,秦國馬上派使者出使趙國,促使趙人出兵救援燕國;而春秋中晚期才崛起的南方強豪越國,也眼紅齊國的強大,在越王無彊的率領下大舉入侵齊國!

要在平時,齊國根本不懼怕越國。偏偏此時齊軍主力正北上攻燕,無法兩面應敵。無奈之下,主政的靖郭君派遊說之士去見越王無彊,勸他南下伐楚。在齊國說士蠱惑之下,越王無彊果然掉頭南下攻楚,卻不想被楚威王率兵攻破,兵敗而身亡。大勝越軍的楚威王,聽說是田嬰慫恿越人伐楚,頓時勃然大怒,立即率大軍北上伐齊!

為齊威王解困而立功,後卻成魏惠王忠臣,轉變源于燕國那場生死局

如此一來,齊國頓時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局:北方戰線,齊軍被燕人牢牢拖住,背後還有趙軍在虎視眈眈;南方戰線,強大的楚軍直插徐州,逼上門來尋求決戰!前後難以兼顧,齊國很快就在兩條戰線上都遭遇潰敗!

手握一手好牌,卻瞬間輸得底褲都沒了,不得不說這就是齊威王自己太“浪”的結果!

連遭敗績之後,齊國不得不主動向楚國求和。可楚威王不依不饒,趁勝向齊國提出了一項苛刻條件:驅逐靖郭君田嬰!

靖郭君田嬰,有說是齊威王之子,也有說是齊威王之弟。不管是哪種說法,田嬰都是齊國公室至親。齊威王晚年後,靖郭君獨攬大權,長期執掌國政,是齊威王片刻都離不了的股肱之臣。驅逐靖郭君,就像是逼着齊威王自斷手足,雖不足以害命,侮辱性卻極強。

如此屈辱性的條件,齊人當然難以接受。

為齊威王解困而立功,後卻成魏惠王忠臣,轉變源于燕國那場生死局

萬般無奈之際,齊威王派大夫張醜前往楚軍營中,與楚威王談判。剛逢大敗,還需要與楚人讨價還價,這樣的談判不要說都是異常艱難。這樣的出使,往往都是費力不讨好,常人都會避之不及,張醜自然也是壓力山大。

為說服楚威王,張醜想了許久,終于決心采取一個不同尋常的政策。

在見到楚威王後,張醜并沒有為田嬰辯護。相反,他站在楚國立場,說出了一番令楚威王心服的話來:“大王之是以能在徐州大獲全勝,就是因為齊國沒能重用田盼。田盼為齊國立下了大功,百姓都甘願受他驅使。因為田嬰不喜歡田盼,戰前另選申縛為将。齊人大多都不願聽從申縛之命,是以大王才能戰勝齊軍!一旦田嬰被驅逐,那麼田盼必定會被重用。而田盼能重新出山,必定會重整旗鼓與大王作戰,那樣就對大王極為不利了!”

張醜這番話,将齊國高層間的沖突完全透露給楚人,不但有洩露國情之嫌,而且還嚴重貶低了田嬰的人格——在明顯地指責田嬰嫉賢妒能。不過,早在張醜之前,另一位齊人早就把這些資訊透露給了楚人,就是早些年被鄒忌排擠到楚國的名将田忌。是以,張醜這番話不過是為達目的所采取的談判政策,并不算是洩密。

聽了這番話,楚威王甚覺有理:與其讓田盼重出江湖,還不如讓田嬰繼續禍害齊國。是以,他爽快地同意了不驅逐田嬰。

為齊威王解困而立功,後卻成魏惠王忠臣,轉變源于燕國那場生死局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寥寥數語過後就得以輕松完成,張醜的才幹由此可見。雖然談判過程中張醜的言語有些冒犯田嬰,但其出發點還是維護齊國利益,在忠心耿耿地履行齊威王所賦予的職責。

不過,自此以後,張醜卻意外地在齊國消失了。他後來去哪了?

自從桂陵、馬陵兩次敗于齊國後,魏國國力大衰。西部的秦國眼見如此,持續不斷地向東擴充,陸續蠶食了魏國河西、河東的大量土地;南方的楚國也趁機痛打落水狗,多次向魏國發起進攻。公元前323年,楚人昭陽率兵攻打魏國,在襄陵(今河南睢縣)大破魏軍,搶占了八座城邑。西有秦,南有楚,東有齊,再加上長期與三晉中的趙、韓二國不和,魏國頓時陷入了極為逼仄的生存空間之中。

為齊威王解困而立功,後卻成魏惠王忠臣,轉變源于燕國那場生死局

為改善戰略環境以獲得休養生息機會,魏國急需與列國言和,尤其是實力強大的齊、楚二國。

可看出魏國孤立無援後,長期備受壓制的南韓也大舉發兵,急攻魏國的郓邑(今山東郓城東),試圖趁火打劫。

連番遭受了多次打擊,魏國現在委實有點緩不過勁來了。如果南韓不能停止進攻,恐怕魏國外強中幹的本質就将徹底暴露,局勢将一發而不可收拾了。面對積怨甚久的南韓,誰能說服韓軍停止進攻、與魏國握手言和呢?

令人意外的是,魏惠王居然派出了曾經的齊人張醜!

見到韓相公仲後,張醜并沒有直接勸他停止進攻,而是站在南韓立場來分析目前局勢:“現在您猛攻魏國郓邑,一旦魏人感受到情況危急,必定會割地與齊、楚求和,而反過來攻打南韓。是以,您不如停止攻打。魏國形勢緩解了,就會繼續與齊、楚交戰。魏國勝,則南韓可趁魏國疲敝攻占郓邑;魏國敗了,那麼就會主動把郓邑獻給南韓!”

南韓國力長期弱于魏國,此時不過是想趁人之危占點便宜。一旦魏國緩過手來,全力向南韓發起反擊,南韓确實沒把握抵擋得住。是以,還不如讓魏國先與齊、楚消耗,然後在一旁坐山觀虎鬥守。想到這,公仲也沒二話,點頭同意了。

為齊威王解困而立功,後卻成魏惠王忠臣,轉變源于燕國那場生死局

南韓一停止進攻,張醜又立刻出使齊、楚二國,說:“南韓已經同魏國結盟了;如果不相信,那為何不去看看公仲還在繼續攻打郓邑嗎?”

齊、楚二國疑心大起,派人前往偵查,結果發現公仲果然停止了進攻。這下兩國有些慌了,于是不與南韓通氣,直接與魏國講和了!

曾經的齊人,卻來到了被齊國擊敗的魏國出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不但如此,另一件事情表明,張醜是誠心誠意歸順魏國了。

在蘇秦合縱山東六國之際,張儀也頻繁周遊列國,勸說列國與秦連橫。身為曾經的魏人,張儀遊說的重要目标自然也包含魏國。為此,張儀主動前來拜訪魏國。

為齊威王解困而立功,後卻成魏惠王忠臣,轉變源于燕國那場生死局

聽說張儀要來,對秦國畏懼不已的魏惠王準備前往迎接。蘇秦合縱,張儀連橫;在目前局勢下,合縱不能保證能挽救魏國,可連橫勢必對魏國造成長期傷害。是以,張醜數次勸說魏惠王不要接納張儀。可魏惠王懼怕秦國,卻不敢拒絕張儀。

數次勸說無效後,張醜不得不退下。可不久他又掉頭回來,再次進谏:“大王也聽說過老妾侍奉主婦的事嗎?兒女長大後年老色衰,就更重視家庭了。如今下臣事奉大王,也是像老妾事奉主婦一樣啊!”

張醜自比老妾,就是說自己雖然年老,但已把魏國當成了自己家,阻止張儀來魏也是一心一意為了魏國!在張醜數次懇切的請求下,魏惠王終于被感動,沒有接納張儀。雖然魏國後來還是接納張儀為相,但張醜對張儀的看法卻始終沒錯——張儀來到魏國出仕也是為秦國服務,而不是想幫助魏國。

由此可見,離開齊國後,張醜是确确實實把魏國當作自己的最終歸屬了。曾經的齊人,到頭來卻成了魏國的忠臣,是什麼樣的境遇,才促成了這樣的轉變?

這其中的奧妙,恐怕與田嬰密切相關。

為齊威王解困而立功,後卻成魏惠王忠臣,轉變源于燕國那場生死局

大約是在齊、楚徐州大戰那一年,在蘇秦主導下,山東六國開始合縱。可齊、燕兩國因權之戰産生了沖突,為增強互信,兩國主動交換了人質。而齊國派往燕國的人質,赫然正是徐州和談中的大功臣張醜。可張醜到燕國還不滿一年,齊國卻突然伐燕,攻占了燕國十座城池!

齊人的背信棄義,讓剛即位的燕易王極為生氣,一方面責成蘇秦去齊國讨要說法,另一方面就準備殺了齊國人質張醜!

為保性命,張醜不得不踏上了逃亡之路。可到了邊境之後,燕國邊吏還是認出了張醜,将他給抓起來了!

危急時刻,張醜隻能信口開河地威脅抓捕他的邊吏:“燕王之是以要殺我,是有人說我有寶珠,燕王想要這顆寶珠。現在我将寶珠弄丢了,燕王卻不相信。如果您要把我獻給燕王,那我就會說是你搶了寶珠後吞進肚子裡去了,那麼燕王必定會殺死你,剖你的腹!想要得到君王賞識,也不應該以利益來取悅他。我如果死了,那您的腸子也将寸斷!”

為齊威王解困而立功,後卻成魏惠王忠臣,轉變源于燕國那場生死局

邊吏被張醜唬得一愣愣的,害怕地放走了張醜。

憑借自身的急智,張醜最終逃脫了這場沒來由的殺身之禍。

前一年,張醜還在徐州為齊國忠心耿耿地服務,立下大功;後一年,齊國就把張醜派往燕國去送死。究竟是誰與張醜有這麼大仇恨,在燕國擺一場生死局讓他去鑽?

想來想去,唯有靖郭君田嬰。

雖然張醜成功說服了楚威王,卻對田嬰造成了極大傷害——讓他嫉賢妒能的名聲瞬間傳遍了整個齊國。是以,田嬰對張醜是又氣又恨,随即在燕國給他設下了一個生死局!不久後,蘇秦來到齊國勸和,齊人馬上就痛痛快快地将這十座城邑歸還給了燕國,這更凸顯出其中的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

逃脫了殺身之禍的張醜,怎麼還能繼續在齊國待下去?

而此時,馬陵大敗後的魏惠王痛定思痛,開始向天下招納賢才。曾經齊國稷下學宮時代的名人孟子、鄒衍、淳于髡(kūn)等人,紛紛轉投到魏國。既然已無法在齊國容身,張醜逃到魏國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正因魏惠王在最危險的時刻收留了張醜,是以他在晚年才會變成魏國的忠臣。

張醜人生的意外轉變,不過是齊國人才大量流失的一個縮影。除了張醜外,田忌、田嬰等等都遭到了權臣的刻意排擠。曾經稷下學宮的人才,也紛紛改投他國。

為什麼齊國人才會突然大量外流?

為齊威王解困而立功,後卻成魏惠王忠臣,轉變源于燕國那場生死局

齊威王所信任的兩位權臣鄒忌、田嬰,就是罪魁禍首。鄒忌與田嬰,其實兩人都頗具才幹。可長期執政之下無人制衡與監督,兩人都養成了同樣的毛病:嫉賢妒能。對那些不順從自己的人才,鄒忌與田嬰都竭力排擠與打壓,以避免自己被取代,這嚴重阻礙了齊國人才的上升通道。是以,齊威王晚年時國内人才紛紛外流,使得田齊迅速走向了下坡路。

是以說,鄒忌與田嬰成為權臣,根源在于齊威王的懶政。

——完——

作者|欲雲:喜歡曆史的理工男,現居深圳

圖檔| 來自網絡,

欲雲談史論今

解讀不一樣的曆史

以古喻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