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的發小湯和,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他為什麼能夠得到善終?

朱元璋的發小湯和,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他為什麼能夠得到善終?

朱元璋和湯和從小便相識,也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是以二人也很玩得來,他們也曾一起給地主放過牛。

不過,湯和雖長朱元璋3歲,可是膽略卻不如朱元璋。

當時,朱元璋、湯和他們這群小娃娃一起給地主放牛,放着放着,突然吹起了牛皮,又想到已經很久沒吃過肉了,是以便慫恿朱元璋宰了地主的牛,吃牛肉。

朱元璋聽到小夥伴們說想吃牛肉,看了看不遠處正在吃草的牛,也忍不住了咽了一口口水,于是心一橫便帶頭宰了牛,開開心心地吃起了牛肉。吃肉的時候自然是爽的,可是吃完了肉,怎麼應付地主呢?

朱元璋思來想去,也沒想出什麼好辦法,隻好硬着頭皮告訴地主是牛自己走丢了,地主信了?顯然沒信,是以朱元璋被地主狠狠地揍了一頓。

後來,朱元璋的爹、娘雙雙在饑荒、瘟疫中病逝,他得了地主劉繼祖饋贈的墳地安葬了爹娘之後,為了謀一條活路,便去皇覺寺當了和尚。

朱元璋的發小湯和,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他為什麼能夠得到善終?

此時,天下已亂,朱元璋雖然避禍于寺廟之中,卻也難得安甯。

更何況,每逢亂世之際,也定是英雄豪傑筍湧而出之時,想當英雄豪傑,哪能縮在角落中看别人縱橫叱咤?朱元璋也想恣意縱橫一番,隻是他卻一直在猶豫,也不知道應該去哪争取自己想要的那種快意。

當他仍然躲在寺廟中猶豫不定的時候,他的兒時好友湯和卻早已經投入了濠州郭子興部,成為了紅巾軍的一員,已經成為了紅巾軍中的一個小軍官。

這時候,湯和寫了一封信送了過來,朱元璋拆開信一看,湯和竟然想讓他也去投靠郭子興,是以不禁一愣。不過,朱元璋确實很心動,因為投軍了總能吃上一口飯,再也不用擔心會餓死,可他心中又很害怕。

是以,他就讓人蔔了一卦,算了算吉兇,結果顯示隻有參加紅巾軍造反才有活路,他這才下定決心去了濠州。

朱元璋投軍之後,憑着自己的聰明和努力,終于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終爬到了皇帝的位置,一手開創了明朝。

湯和的那封信,可謂是改變了朱元璋一生的命運。

朱元璋的發小湯和,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他為什麼能夠得到善終?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為了維護和鞏固朱家的江山,想方設法地鏟除了對朱家江山存在威脅的人,可是,湯和為什麼卻能讓朱元璋始終信任他呢?

湯和之是以能夠得到明朝衆多開國功臣所夢寐以求的善終,實際上隻是因為這兩個字——識趣!

換句話說,湯和是一個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人,這也是他的最過人之處。

拿起時,從容。

放下時,坦然。

明朝的開國功臣之是以很少有人能夠獲得善終,就是因為做不到“識趣”這兩個字,更做不到坦然放下這一步。

湯和的識趣從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當時朱元璋還沒有成為統帥,也有很多人不服他。可是,湯和卻一直對他很尊敬,一直唯他馬首是瞻,這讓朱元璋頗為開心。

當然,湯和最識趣的莫過于朱元璋晚年的時候,眼看天下無事,不想再讓開國将領們繼續掌控軍權,怕他們會謀反篡位,可有不好明着說,正在他為如何收兵權而發愁的時候,湯和看透了他的想法,趕緊跑過去對朱元璋說:“皇上呀,臣老了,不能再給您鞍前馬後了,希望您能讓我辭官歸裡養老。”

朱元璋一聽,頓時高興了,真是瞌睡了湯和來送枕頭呀!于是,他也就開開心心地答應了,并且為湯和在中都鳳陽營造豪宅以供湯和養老。

湯和帶了個頭,也就有人漸漸看明白了朱元璋的用意,是以一個接一個地請辭。

朱元璋的發小湯和,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他為什麼能夠得到善終?

隻不過,正當湯和準備離開的時候,碰巧有倭寇來犯,朱元璋隻好又找到了湯和:“湯兄弟呀,你雖然老了,可是現在倭寇來了,你還是再幫我去打一打吧。”

湯和聽了朱元璋的話,也沒辦法不同意,是以想了想說:“皇上,方鳴謙懂得海事,又時常在想防禦倭寇的辦法,您讓他和我一起去吧!”

朱元璋答應了。

然後,湯和就帶着方鳴謙一起去了東南,然後按照方鳴謙的構想在東南一帶打造了一個防禦倭寇的防禦體系。

他這邊完成了防禦倭寇的工事構築工作之後,那邊中都的豪宅也正好建好了他的豪宅,于是,湯和沒有一點留戀權勢、也沒有一點猶豫地再一次向朱元璋請辭。朱元璋一看,果然是好兄弟,真是太懂咱了!

看到湯和一點也沒有留戀和猶豫,朱元璋對湯和徹底放心了。

是以,湯和走之前,朱元璋送了黃金三百兩、白金二千兩、鈔三千錠、彩币四十有副,湯和的夫人也得到了同樣的賞賜,讓他到了鳳陽之後能夠安安心心地過富貴生活。

對于朱元璋而言,湯和就是他立給所有開國功臣看的一個标杆——咱老了,你們也老了,為了咱朱家江山的穩固,你們還是學學湯和吧,你們主動走的,咱絕不會虧待你們!

朱元璋的發小湯和,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他為什麼能夠得到善終?

是以,湯和的善終可以說是他高智商、高情商所換來的結果,他能從容拿起,也能坦然放下,這樣的人很少。

有的人,拿得起,放不下,是以結局凄慘。

有的人,拿不起,卻也放不下,是以結局會更慘。

隻有像湯和這樣既能拿得起、又能放得下,不貪戀權勢,也不計較得失的人才能得到最好的結局,越之範蠡、漢之張良也如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