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和汤和从小便相识,也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所以二人也很玩得来,他们也曾一起给地主放过牛。
不过,汤和虽长朱元璋3岁,可是胆略却不如朱元璋。
当时,朱元璋、汤和他们这群小娃娃一起给地主放牛,放着放着,突然吹起了牛皮,又想到已经很久没吃过肉了,所以便怂恿朱元璋宰了地主的牛,吃牛肉。
朱元璋听到小伙伴们说想吃牛肉,看了看不远处正在吃草的牛,也忍不住了咽了一口口水,于是心一横便带头宰了牛,开开心心地吃起了牛肉。吃肉的时候自然是爽的,可是吃完了肉,怎么应付地主呢?
朱元璋思来想去,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告诉地主是牛自己走丢了,地主信了?显然没信,所以朱元璋被地主狠狠地揍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的爹、娘双双在饥荒、瘟疫中病逝,他得了地主刘继祖馈赠的坟地安葬了爹娘之后,为了谋一条活路,便去皇觉寺当了和尚。
此时,天下已乱,朱元璋虽然避祸于寺庙之中,却也难得安宁。
更何况,每逢乱世之际,也定是英雄豪杰笋涌而出之时,想当英雄豪杰,哪能缩在角落中看别人纵横叱咤?朱元璋也想恣意纵横一番,只是他却一直在犹豫,也不知道应该去哪争取自己想要的那种快意。
当他仍然躲在寺庙中犹豫不定的时候,他的儿时好友汤和却早已经投入了濠州郭子兴部,成为了红巾军的一员,已经成为了红巾军中的一个小军官。
这时候,汤和写了一封信送了过来,朱元璋拆开信一看,汤和竟然想让他也去投靠郭子兴,所以不禁一愣。不过,朱元璋确实很心动,因为投军了总能吃上一口饭,再也不用担心会饿死,可他心中又很害怕。
所以,他就让人卜了一卦,算了算吉凶,结果显示只有参加红巾军造反才有活路,他这才下定决心去了濠州。
朱元璋投军之后,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终于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终爬到了皇帝的位置,一手开创了明朝。
汤和的那封信,可谓是改变了朱元璋一生的命运。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为了维护和巩固朱家的江山,想方设法地铲除了对朱家江山存在威胁的人,可是,汤和为什么却能让朱元璋始终信任他呢?
汤和之所以能够得到明朝众多开国功臣所梦寐以求的善终,实际上只是因为这两个字——识趣!
换句话说,汤和是一个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人,这也是他的最过人之处。
拿起时,从容。
放下时,坦然。
明朝的开国功臣之所以很少有人能够获得善终,就是因为做不到“识趣”这两个字,更做不到坦然放下这一步。
汤和的识趣从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朱元璋还没有成为统帅,也有很多人不服他。可是,汤和却一直对他很尊敬,一直唯他马首是瞻,这让朱元璋颇为开心。
当然,汤和最识趣的莫过于朱元璋晚年的时候,眼看天下无事,不想再让开国将领们继续掌控军权,怕他们会谋反篡位,可有不好明着说,正在他为如何收兵权而发愁的时候,汤和看透了他的想法,赶紧跑过去对朱元璋说:“皇上呀,臣老了,不能再给您鞍前马后了,希望您能让我辞官归里养老。”
朱元璋一听,顿时高兴了,真是瞌睡了汤和来送枕头呀!于是,他也就开开心心地答应了,并且为汤和在中都凤阳营造豪宅以供汤和养老。
汤和带了个头,也就有人渐渐看明白了朱元璋的用意,所以一个接一个地请辞。
只不过,正当汤和准备离开的时候,碰巧有倭寇来犯,朱元璋只好又找到了汤和:“汤兄弟呀,你虽然老了,可是现在倭寇来了,你还是再帮我去打一打吧。”
汤和听了朱元璋的话,也没办法不同意,所以想了想说:“皇上,方鸣谦懂得海事,又时常在想防御倭寇的办法,您让他和我一起去吧!”
朱元璋答应了。
然后,汤和就带着方鸣谦一起去了东南,然后按照方鸣谦的构想在东南一带打造了一个防御倭寇的防御体系。
他这边完成了防御倭寇的工事构筑工作之后,那边中都的豪宅也正好建好了他的豪宅,于是,汤和没有一点留恋权势、也没有一点犹豫地再一次向朱元璋请辞。朱元璋一看,果然是好兄弟,真是太懂咱了!
看到汤和一点也没有留恋和犹豫,朱元璋对汤和彻底放心了。
所以,汤和走之前,朱元璋送了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钞三千锭、彩币四十有副,汤和的夫人也得到了同样的赏赐,让他到了凤阳之后能够安安心心地过富贵生活。
对于朱元璋而言,汤和就是他立给所有开国功臣看的一个标杆——咱老了,你们也老了,为了咱朱家江山的稳固,你们还是学学汤和吧,你们主动走的,咱绝不会亏待你们!
所以,汤和的善终可以说是他高智商、高情商所换来的结果,他能从容拿起,也能坦然放下,这样的人很少。
有的人,拿得起,放不下,所以结局凄惨。
有的人,拿不起,却也放不下,所以结局会更惨。
只有像汤和这样既能拿得起、又能放得下,不贪恋权势,也不计较得失的人才能得到最好的结局,越之范蠡、汉之张良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