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國相王:形成戰國合縱連橫局勢,周天子隻能在一邊“吃土”

五國相王,指的是戰國中期五個主要諸侯國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該事件标志着周王權威的徹底消失。周天子隻能黯然退場,去一畝三分地"吃土"了。

周朝時期,周天子稱王,比如大家熟悉的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等。而就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在爵位上分為公、侯、伯、子、男這五個爵位。

五國相王:形成戰國合縱連橫局勢,周天子隻能在一邊“吃土”

當然,雖然周朝的諸侯國中,大部分諸侯國的爵位都是公爵以下的,但是,這些諸侯國的君主,往往都被稱之為XX公,比如齊桓公、晉文公等。

戰國早期,各諸侯國之中僅有楚國、吳國、越國僭越稱王。

首先,在"徐州相王"發生在"五國相王"之前。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334年,魏國的霸主地位已經搖搖欲墜,特别是在和齊國和秦國的較量中,魏國逐漸失利。

五國相王:形成戰國合縱連橫局勢,周天子隻能在一邊“吃土”

為此,魏國君主魏惠王在這一年主動率領南韓和一些小諸侯國的國君,前往徐州一帶拜見齊威王,雙方互相承認對方的王位,史稱徐州相王。簡言之,魏惠王、齊威王訂立了同盟條約,互相尊對方為王。

不過,齊國和魏國的稱王,自然引起了楚國、秦國等諸侯國的不滿。特别是很早就稱王的楚國,更是出兵攻打齊國徐州,希望齊國取消王号。

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為王,同年,魏惠王尊韓宣惠王為王。一時各國不論大小紛紛稱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國、宋國等當時的二流國家。

五國相王:形成戰國合縱連橫局勢,周天子隻能在一邊“吃土”

元前323年,張儀約集齊、楚、魏三國執政大臣在挈桑相會,試圖為魏國調停,以讨好和拉攏魏國。魏惠王在此後果然放棄公孫衍的合縱政策,而接受了張儀的聯合秦、韓以對付齊、楚的政策。

次年,魏太子和韓太子入秦朝見,張儀也被魏王任命為相。由于齊、楚,秦的破壞。五國相王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齊國對于中山國的王号不滿,曾試圖聯合燕國、趙國攻擊中山國以迫使其去王号。各國之中,獨有趙武靈王認為趙國實際上沒有稱王的實力,是以在國内未采用王号,僅稱"君"。

五國相王:形成戰國合縱連橫局勢,周天子隻能在一邊“吃土”

五國相王"後5年(公元前318年),宋國也自稱王。中山國在當時是個中等國家,齊國表示"我萬乘之國也,中山千乘之國也,何侔名于我?"反對中山稱王,但是未獲成功。

而宋國也不過是個二流國家,這樣的國家都敢稱王,周天子的權威又何在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