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秦孝公24年(前338年),一群人正在圍觀一場特殊的刑法。
人群中有人歡呼,有人謾罵,有人拍手稱快,卻少有人歎息遺憾。
刑法的主角則在囚車中,被自己發明的鐵鍊束縛動彈不得,這人就是商鞅!
刑場已搭好,冷森是刀斧手也準備就緒,五匹馬就位,隻等那繩索套上該套的地方。
受刑的商鞅,這時不改本色,而是冷冽的對儈子手笑笑,綁緊了死的痛快。
儈子手心驚膽戰餘,癢癢離去,唯有行刑官,不無得意的說。
商君,這五馬分屍可是你定的哦。
起刑聲高起,馬車開始朝不同方向前行,刺骨的疼痛不過一會兒,撕裂就完成了。
刑法結束,四分五裂,一個充斥暴力的時代結束了嗎?
沒有沒有,秦國在延續,他們用這四分五裂之人,那腦中極端的思想武裝自己,最後成功了。
商鞅,則成了史上唯一一個身死法存的改革者。
(五馬分屍)
二
命運該如何評判,有人說蓋棺定論,定論後,有的流芳千古,有的遺臭萬年。
這對商鞅而言,無疑是諷刺和沖突,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對的,也都恨他,更怕他。
譽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謗滿天下未必不為鄉願
商鞅本衛國國君後裔,姬姓公孫氏,如此姓氏,就可知和上古黃帝甚至周天子沾親帶故,不過這祖上闊氣以然和商鞅無關。
祖上之澤,三代而逝,商鞅沒趕上好時候,也讓他的起點很低,書沒正經讀過,隻能到處蹭課,幸虧魯國屍佼(百家屍子),給他做了開蒙,要不這商鞅估計就一文盲,了此一生。
獲屍子開蒙的商鞅,不甘人下,自學成才,再學有所成後,跑到了魏國發展。
魏漂生活中,商鞅運氣不錯,成了相國公叔痤幕僚,順帶收獲了人生第一個伯樂。工作之餘,商鞅也不斷學習魏國變法先行者李悝文書。
可這平靜的日子沒持續多久,公叔痤的病重改變了商鞅一生。
病重的公叔痤,并沒有忘記商鞅,反而向魏惠王推薦自己座下的奇才。
一番交談後,公叔痤極力推薦,魏惠王,不以為然,完全聊不到一起去。
最後氣急敗壞的公叔痤說:此人精通治國,深得名師真傳,王上用之則重之,不用則殺之,絕不可放歸别國。氣盛的魏惠王,對老相國的話不屑一顧,當面答應轉身就忘了。
魏惠王走後,公叔痤又召商鞅,讓他快走,并說了自己讓魏王殺他的意思。
如此公私分明,公為魏國,私為情誼的老相國公叔痤。
在那一刻無疑是讓人敬重的,可商鞅卻更聰明,反而說,魏王不會殺我的,老師放心。
成功者自有其道理,也許就在這臨危不懼時吧。
(公叔痤)
三
自己靠山去了,魏惠王對自己愛搭不理,商鞅郁郁不得志後就想,總不能與魏國蹉跎一生吧。
聽聞秦孝公正招賢納士,甚至說:“為我出計強秦者,尊其官,分其土。”
好家夥,孝公厲害啊,魏惠王做派,還有孝公做派,讓商鞅心中有了強烈對比。
給官給地,還能發揮才能,此時不去更待何時?
面對成長學習的魏國,商鞅沒有任何留戀,而是立馬收拾《法經》六卷走人。
晃晃蕩蕩數月,終于來了窮鄉僻壤的秦國,深谙人事的商鞅,一到秦國立馬打點關系,通過好友孟蘭臯推薦,認識了秦王寵臣景監。
如此一路綠燈下,順利見到了秦孝公。
這證明了,辦事沒熟人,你就等着吃閉門羹吧。
(離魏去秦)
四
如果機會來了,沒有才華你該如何抓住?
商鞅和孝公見面,那是一波三折!
對勵精圖治的秦孝公而言,最需要務實人才,商鞅為驗證自己判斷,和秦孝公來了數次辯論。
第一次:商鞅直入主題論。王道。
秦公,王道中正,算費時最短道路,百年強國,可使天下臣服,但不如帝道顯赫你要聽嗎?
秦孝公一聽,有點不滿。
人生五十年如夢亦如幻,那有那麼多時間等待,不過帝王的修養,讓他耐心聽了半天,最後實在受不了,索性打起呼噜來。
那意思就是,你個假把式,快走吧,我沒功夫搭理你,事後還罵了推薦人景監。
這貨誰啊,談王道誰都會談,需要他來,我要的是争戰天下,戰無不勝的精兵,大争之世,王道沒成,秦國就要被魏滅了,真尼瑪瞎扯淡!
被罵的景監也不滿,狠狠數落商鞅,隻見商鞅淡然說。
别急哥們,我知道下次該說什麼了,下次說霸道,王道一百年,霸道十年強國,二十年大成。
景監一看,這哥們不會是吹牛吧,可還是報告了秦孝公,說商鞅可以十年強國。這下孝公來精神了,有這辦法咋不早說,讀書人就是裝。
再次想見,終于沒了上次的尴尬,從一方昏昏欲睡,一方滔滔不絕,變成商鞅說,秦孝公問。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甚好甚好,無數甚好後。這對CP組合,越來越有相見恨晚之感,不吃不睡聊了三天三夜。
終于,商鞅事成,秦孝公也找到大賢。
(如魚得水)
五
務實之人,最忌虛言,對于緻力于強國的孝公而言,有了大才那有等待道理。
公元前387年,一場決定秦國後續百多年命運的會議召開了,變法派商鞅以客卿身份和守舊派大臣甘龍、杜摯坐而論道。激烈辯論後,秦國開始變法,商鞅也成了秦國左庶長,
孝公所言封官成真,商鞅也有了用武之地,當年秦國開始首輪變法,具體措施主要不過五條。
第一:實行“連坐法”,将全國人民綁在一起。
第二: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勞動生産制。
第三:廢除貴族宗法制和等級繼承制,革舊貴族命。
第四:将舊貴族承襲制,變軍功獎勵制,禁止私鬥。
第五:獎勵耕織,重視農業生産。
如此五條措施,步步推進,讓秦國從混亂時代,進入新時代,這個時代秦國隻做兩件事。
耕-戰:耕是糧食,戰是軍力,不論其它,有功就賞,種糧好也賞,僅此而已。
秦國就此,從正常國家,變成戰争機器。
十年後變法初成,秦軍戰力節節提升勝利不斷,商鞅也憑此功勳,于前352年,升“大良造”進而主持後續的二輪變法。
這一次,商鞅毫不客氣的向所有舊貴族宣戰。
首先: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解放生産力。
其次:推行郡縣制,将秦分41個縣,加強中央集權。
再次:統一度量衡,使得秦國軍事經濟一體化。
最後:制定嚴苛律法,并公之于衆,成所有秦人準則。
當國者務實,主政者雷厲風行,一輪輪改革後,秦國終成戰國制度最先進,最高效科學的國度。
争雄不需要文化,不需要商業,唯有耕戰。
(耕戰為先)
六
面對強大的敵人,除了實力,更要狡詐。
戰國前期百來年,最強國度無疑是占據中原,富甲一方的魏國!
武卒精銳縱橫列國未嘗一敗,打的老秦人丢河西,敗仗不斷,要不是如此,如何能打醒秦國?
強大起來的秦國,當然要複仇,秦魏之争不可避免。這次,挂帥的不是老秦人,而是以改革變法聞名的商鞅。
從來隻知道硬拼的老秦國,終于見識了狡猾和智慧的作用。
魏國公子昂率20萬軍與商鞅對壘河西,戰争一觸即發。遵從戰争規則的公子昂,在兩軍陣前收到商鞅書信,信上雲。
“昔日與公子交好無間,今各為其主,兵戎相見于心不忍,何不置酒高歌結盟以安兩國。”
公子昂一看故友來信,信以為真,不顧衆将反對,前往秦軍大營。喝酒喝正爽的時候,商鞅突然發難,殺死公子昂手下,順勢俘虜公子昂。
一場鴻門宴後,秦軍操起家夥,來了次突襲,邊突襲邊喊“公子昂被殺,降秦免死!”
這才是一将無能累死三軍,輕敵大意念舊情的公子昂成了悲劇,也讓魏國損失慘重。
魏王一聽前線全軍覆沒,悔之晚矣,吐血昏迷。
醒來第一句話讓人感歎萬千:“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戰勝死敵魏國的商鞅就此封神,成了秦國最風光的人物。
(悔恨無用魏惠王)
七
得意忘形适用于所有人,因為明天和意外,你不知哪個先來、
治政改革強國,領軍戰無不勝,商鞅一時間有點得瑟,進而張狂起來。
得瑟張狂後,秦國無數宗室權貴都恨他恨的牙癢癢,要不是孝公,商鞅估計要被口水謾罵淹死。
所有人敢怒不敢言,都在等待,等待最後的爆發,這不,所有人等待的機會來了。
公元前338年,45歲的秦孝公重病,病重時的秦孝公依然惦記商鞅,對他說道。
商君強秦有功,我曾說過,不僅讓你升官,還讓你有封地,現在你是大良造,無官可升,又是商君也有封地,可我依然覺得不夠,要不你做秦王吧?
這套路和當年劉備托孤何其相似啊?可惜,劉備所托之人諸葛亮和商鞅完全不同。
(孝公臨死之言)
諸葛亮高風亮節鞠躬盡瘁,商鞅嚴苛律法,飛揚跋扈。
同樣是堅決不受,一個可以執政,而另一個則很難堪,要麼謀反要麼等死。
果不其然,繼位的秦惠文王,一上台就将原本商鞅的反對派,閉關八年的宗親公子虔放了。
放了後,獲得了保守派忠心的秦惠文王開始行動,鼓動公子虔以商鞅南面稱“寡”,有不臣之心,謀反之意為由頭,下令清算!可憐權侵朝野的商鞅,在得知消息後,急急如喪家之犬,假扮民夫逃離函谷關,哪知在函谷關下,因天黑被阻,無奈投宿,卻因個小小憑證被刁難、
而這需要憑證入住,正是他定的規矩,這才是現世報啊。
繼續逃亡的商鞅,逃亡魏國,也因小人之行,欺騙公子昂被魏所不容,隻能逃亡封地商於。
在商於躲藏的商鞅,躲過風聲,卻沒等來贖罪文書,隻能起兵造反,拼死一搏。最後被死對頭公子虔剿滅,自己也被俘,成了五馬下那被分屍的人兒。
(看不見的統一因他而來)
八
傳奇的人生,從家境微寒到自學成才,最後曆經磨難,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秦國。為何還落的如此下場?真因為改革家必死的命運嗎?
其實如此說有失偏頗,因為商鞅自身的問題很大很大。
法制而論:商君之法,可謂酷刑,甚至毫不盡人情,對于反對派,都是一網打盡。
不僅如此,還小題大做,以犯法為由處決不少人,這些人從權貴到平民皆有,誰會喜歡酷刑家?
性格而論:商鞅是極端現世主義者,為了完成自身抱負和目标,無所不用其極。
軍功論爵,是他設定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要得到最高爵位就要有戰功,為了戰功,商鞅可以在戰争中背信棄義,用故交為理由诓騙公子昂,最後也憑借戰功連升四級。雖然戰争之道不問對錯,可這爵位拿的虧心啊,這樣的事情,商鞅可做過不少。
至于其它暴力的行為,那就更多了,将一個正常的國度,打造成戰争機器,确對秦國有好處,可是真正在這樣的國度生活的人,會很享受嗎?
“内行刀鋸,外用甲兵”一個對内暴,對外也暴的國度,樂于好殺,又如何能讓臣民真正歸心?
(商君之法以暴聞名)
如此看來,商鞅雖傳奇,可卻問題多多,“燔詩書”的高壓政策,配合内暴外暴混合暴的制度。
秦國迅速強大是以而來,迅速覆滅也是以而來,還為自己埋下了必死的禍根。
怨不得别人,隻能說,是時代需要而已。
如果一個時代,讓人沒有了底線,從不是人的錯,而是時代的錯。。。。
史有公論,商君之法以暴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