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合縱為何無法成功?并非時機未到,是不能由利出一孔而力出一孔

自從魏國霸業步入衰微以來,東周城頭大王旗頻繁變換,真可謂“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數十年”。

合縱為何無法成功?并非時機未到,是不能由利出一孔而力出一孔

公元前354年,因為長久以來的積怨,魏惠王怒而出兵,大舉圍攻趙國邯鄲。不曾想,魏人雖然攻破了邯鄲,卻被齊軍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或山東巨野東北)伏擊,遭遇了一場慘敗!公元前343年,魏惠王又派大軍進攻南韓梁赫(今河南開封西南),齊威王則再度派兵支援韓軍,在馬陵(今河南長葛東北的馬陵崗)大敗魏軍,徹底将魏國拉下了霸主的寶座。兩勝霸主魏國,齊國威望大盛,齊威王甚至在公元前334年無視周王室,聯合魏國公然稱王;可次年,楚威王就在徐州(今山東滕州市東南)一戰擊潰齊軍,将齊國打回了原形。先勝越國、後勝齊國,這讓楚威王頓時雄心萬丈,于公元前329年率兵入侵魏國,不料卻在陉山一戰中遭遇潰敗,楚威王自己也不幸病亡……。

公元前320年,齊威王去世;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戰國前期的列國風雲人物都已故去,标志着一個時代的終結。

回顧過往,山東六國這才驚訝地發覺,過去這三十多年雖然列國都忙于争霸,也曾各自風光過幾年,但最終卻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在列強先後遭遇重挫之際,唯有原本躲在關中的秦國,不但成功推行了商鞅變法,在新君秦惠王即位後還逐漸突破了崤函天險,甚至還跨過黃河、在河東站穩了腳跟!

山東諸國辛辛苦苦數十年,竟然是為秦國做了嫁衣裳!

秦國一枝獨秀,山東六國無論如何,都已笑不起來。

合縱為何無法成功?并非時機未到,是不能由利出一孔而力出一孔

就在這微妙時刻,一位十多年前成名于東周的故人站了出來,再次向諸侯們推銷合縱之術。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縱橫術士蘇秦。雖然十多年前蘇秦就成功推行了合縱,可那時列國雖然同意結盟,合縱卻隻限于形式,并沒有展開過實質性合作。如今秦國崛起勢頭迅猛,山東六國卻先後遭遇重挫,合縱抗秦已成山東列強的共同心願。

但蘇秦奔走了一圈,燕國仍然對合縱抗秦一事不熱心——畢竟秦、燕不接壤,燕國自身實力又羸弱,讓燕人出兵攻打秦國,既耗費時力又得不到什麼好處。最終,蘇秦隻能說服楚、齊、三晉參與這次伐秦。韓、魏、趙、楚四國與秦接壤,直接面對秦國東擴的威脅,對合縱自然是有迫切的需求。齊國雖然與秦不接壤,但争霸雄心長期不減,這次加入合縱也是想打擊秦國。

合縱為何無法成功?并非時機未到,是不能由利出一孔而力出一孔

參與合縱的五國當中,楚國雖然遭遇了陉山之敗,但曾接連大勝齊、魏等強國,國土面積最大。是以這次伐秦,楚懷王又被公推為“縱長”。

雖然名義上是“山東五國”合縱,但魏人公孫衍一次偶然播下的種子,卻讓這次伐秦意外增加了一位同盟。

公孫衍原本在秦國出仕,卻因鬥不過張儀而被迫回到了魏國。此後,公孫衍就與秦反目成仇。一次,義渠君前來魏國通路,公孫衍當時就提醒他:“如果崤山以東的諸國都與秦國和平相處,那麼秦人将摧毀您的國家;如果崤山以東的諸國與秦兵戎相見,那麼秦人必将向您贈送重禮,來事奉貴國。”

後來義渠君一聽說山東五國伐秦,就不顧秦國主動獻上重禮的親善之舉,全力出兵攻秦,結果大敗秦人李伯之軍。

眼看義渠軍在秦國身後大獲全勝,正面戰場的山東五國大軍卻意外掉了鍊子。五國軍隊聲勢浩大地進逼到函谷關,卻誰不敢主動出兵進攻。眼見秦兵一出,五國軍隊都畏懼不敢應戰,紛紛引退。撤退過程中,韓軍見秦軍逼得太近,便主動出擊,結果連累三晉都成了秦軍的打擊對象。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一戰中,秦軍大破三晉軍隊,斬首八萬二千!而韓軍還被秦軍追擊到觀澤(今河南清豐西南),主将 和申差都成了秦人俘虜!

而此時,楚人率五國其他軍隊撤退到成臯(今河南荥陽),并沒有出兵救援的意思。

合縱為何無法成功?并非時機未到,是不能由利出一孔而力出一孔

眼見形勢危急,盟軍卻無人前來救援,韓公仲朋氣極,幹脆建議韓宣惠王:“盟國都不可依賴,現在秦國想伐楚,大王不如通過張儀與秦國求和,把一個大都邑賄賂給秦國,然後與秦一起攻打楚國,這可是一失換兩得的計謀。”

此時韓宣惠王也沒别的辦法,隻能讓公仲朋向秦求和。

得知南韓将向秦求和,楚懷王大為着急,馬上找來陳轸,尋求對策。陳轸想了想,答道:“長久以來,秦國就想進犯我們。如今秦人又得到南韓一個大都邑,然後與韓聯手南下進攻,楚國将難免遭遇一場惡戰。請大王聽信下臣,立刻在國内發動全面軍事備戰,挑選精兵聲言救韓,讓戰車布滿道路。派出親信使臣攜帶貴重财物,一定要讓南韓确信楚國會出兵救援。這樣一來,即便南韓不能聽從我們,也會感激大王的恩德,不會真心附和秦國。秦、韓不和,就算兩國軍隊來到楚國,楚國也不會有大的傷害。假如南韓聽信了我們,就必然會拒絕向秦求和,秦王是以而惱怒,與南韓結下大仇!這樣,我們就能困擾秦、韓二國,卻免除楚國禍患!”

合縱為何無法成功?并非時機未到,是不能由利出一孔而力出一孔

陳轸此計,楚國的損害當然是最小。但五國剛剛才結盟,就如此戲耍盟友,合縱抗秦大計還有希望嗎?

楚懷王聽了,卻非常高興,再也顧不上什麼“合縱”大計,立刻依計行事。

楚國使者一到南韓,就對韓王信誓旦旦地保證:“敝國雖小,已經舉國起兵前來救援了!希望大國放心與秦對抗,我們将舉國以助韓!”

果不其然,韓宣惠王相信了楚人,馬上終止了向秦求和計劃。公仲朋大驚,馬上揭穿了楚人的陰謀:“不行啊。以實力來困擾我們的,是秦國;以空話來援救我們的,是楚國。僅憑楚人幾句空話,就斷絕與秦國關系,必然會被天下人嘲笑。況且大王已派人回報了秦國,現在又臨時反悔,這就是在欺騙秦國。輕視強大的秦國,卻輕信楚國謀臣,大王将來一定會後悔!”

韓宣惠王不聽,結果秦王果然大怒,再度發兵岸門(今河南許昌北),又一次大敗南韓軍隊!

合縱為何無法成功?并非時機未到,是不能由利出一孔而力出一孔

聲勢浩大的五國伐秦之戰,卻落得如此下場,可謂是虎頭蛇尾。五國合縱伐秦,秦國沒絲毫損傷,可五國内部已經沖突頻現,麻煩不斷。

不過,合縱抗秦失敗以後,接下來事态的發展隻會更加令人意外。

到了這種地步,曾經的“縱長”楚懷王也知道合縱抗秦是沒有希望了。

就在這時,魏哀王派相國惠施出使楚國,商讨與秦議和一事。楚懷王聽了,也不作它想,就想直接将惠施送到秦國,讓他來主持這次和談。

合縱為何無法成功?并非時機未到,是不能由利出一孔而力出一孔

可這時,謀士杜赫卻對楚相昭陽說:“當初合縱伐秦,都是以楚國為首,如今惠施以魏國名義來到楚國,可您卻讓他直接到秦國去議和,這是表明了楚國主戰而魏國主和。您不如不要聽惠施的話,卻暗中另外派人到秦去議和,以改善與秦國的關系!”

現在伐秦不成,誰都怕秦國找自己麻煩。聽杜赫這麼一說,昭陽心裡也沒了主張,就先把惠施支使回了魏國。

魏哀王得知此事,極不高興。

這時,杜赫又對昭陽說:“魏國為您先行投入戰鬥,損失了一半兵力。向您報告困境時不聽,現在前來請求議和又不能辦,如果魏國轉頭投靠了齊、秦,您還有什麼辦法挽救?東有越國之累,北失三晉之交,西與秦關系未定,那麼楚國就孤立了。不如趕快與秦議和!”

昭陽這時不敢再猶豫,立刻派人知會魏國,直接與秦講和了。不過,攻秦無功而返,“縱長”楚國又屢次以權變之術禍害盟友,“合縱”随時都有可能變成“連橫”。

昭陽看出形勢不妙,也對楚懷王說:“五國攻秦之後,列國必将南下圖謀楚國。”

楚懷王對此心知肚明,趕忙問:“那該如何是好?”

昭陽決心再從南韓身上找到突破口:“南韓是我們的鄰國,喜歡得利卻厭惡危難。以土地賄賂他們,以混亂韓人内心;舉國發兵壓迫他們,以使韓人畏懼。南韓既畏懼我們又被我們所給好處迷惑,那麼列國圖謀楚國一事必敗。事情失敗後,就算不給南韓土地也能成事!”

合縱為何無法成功?并非時機未到,是不能由利出一孔而力出一孔

楚懷王大喜,馬上派人到南韓拜見公仲,說:“當年牛闌、馬陵二戰的禍害,是您親眼所見。您如果不與他國合作,我們将獻出五座城池給南韓,楚國軍隊也聽從南韓指揮,以謀取齊國!”

南韓果然聽信了楚人,不再參與伐楚之事。見三晉如此多變,齊國也轉變心态,不再與趙、魏聯合。得知這消息後,楚人就不願再給南韓土地,列國伐楚一事也就此擱淺。

五國合縱伐秦,背後還有義渠人相助,看似不可阻擋。然而,卻在列國彼此的勾心鬥角中,以一個虎頭蛇尾的結局收場了。鬧到最後,列國反而是争相恐後地與秦議和,由“合縱”迅速倒向了“連橫”,成了一個頗具諷刺性的笑話。

為什麼合縱無法成功?

合縱為何無法成功?并非時機未到,是不能由利出一孔而力出一孔

不是合縱時機不成熟,也不是列國利益不一緻,而是在于列國都隻想别人付出,自己隻想坐享其成。是以,五國聯軍到了函谷關門前,卻無人敢搶先發起進攻,反倒是被秦軍沖得七零八落。

理想中的合縱,是六國團結如一國,合力來鬥垮秦國;但現實中的合縱,是列國都有私心,都不願在關鍵時刻沖上第一線。是以,合縱的理想百般美好,現實卻更是萬分殘酷——列國根本不可能因“利出一孔”而“力出一孔”。

如此松散的合縱能戰勝秦國,那才是怪事!

——完——

作者|欲雲:喜歡曆史的理工男,現居深圳

圖檔| 來自網絡,

欲雲談史論今

解讀不一樣的曆史

以古喻今

繼續閱讀